导电性触头以及导电性触头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9225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电性触头以及导电性触头的制造方法,其在施加外力时可易于控制弯曲的方向,能够实现更高精度且可靠性高的电特性检查。为了实现该目的,相对于具备多个连接端子的电路构造,通过与所述多个连接端子的任意一个物理接触来建立电连接,该导电性触头的与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具有各向异性。也可以形成对包含该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附近、且不包含上述主体部的两端部的区域的表面进行覆盖的绝缘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使具备有多个连接端子的电路构造与上述连接端子物理接触来建立电连接的导电性触头以及制造该导电性触头的导电性触头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进行具备有多个连接端子的电路构造的电特性检查时,作为通过与上述连接端子物理接触来建立与检查装置之间的电连接的导电性触头,已知的有形成圆形剖面形状的金属线探针型的触头。在将该探针型的多个导电性触头安装到导电性触头组件时,在外力作用于导电性触头的主体时,为了使弯曲的方向一致而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在这些现有技术中,通过使各导电性触头的两端部向横向移动规定距离,使导电性触头的弯曲方向一致。 图24是表示将现有形式的导电性触头安装到导电性触头组件的另一安装例的图,图25是表示与检查装置侧相接触的导电性触头附近的构成的放大图。这些图所示的导电性触头501在除具有圆形剖面形状的主体部5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之外的部分形成有绝缘层512。 收容支撑具有上述构成的导电性触头501的导电性触头组件,在检查对象的电路构造连接侧(图24中上方侧),具备有由上层板极601及下层板极602两层构成的第一板极600。另一方面,在检查装置的电路基板801侧(图24中下方侧)具备有由上层板极701、中间板极702以及下层板极703三层构成的第二板极700。在下层板极703的底面,抵接有检查装置的电路基板801的电极802,使所安装的导电性触头501的一端与其电极802相接触。 第一板极600的上层板极601具有比主体部511的直径大、比被绝缘层512覆盖的部分的直径小的孔部。另外,第一板极600的下层板极602具有还可插通被绝缘层512覆盖的部分的孔部,这两个孔部以同轴的形式上下层叠。 另一方面,对第二板极700而言,上层板极701的孔部711和中间板极702的孔部712具有相同的直径(R2),在这些孔部711及712,不仅可插通主体部511(直径r1)还可插通被绝缘层512覆盖的部分(直径r2)。与此相对,下层板极703的孔部713具有比上层板极701的孔部小的直径(R1),只能插通主体部511的端部。在上述的四个直径之间存在r1<R1<r2<R2的关系。 构成第二板极700的三个板极以孔部的中心轴彼此错开微小距离的形式来配置,可使安装的导电性触头501强制性地向规定的方向弯曲。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3371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11-24874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1-50982号公报 如上所述,由于现有模式的导电性触头都做成圆形剖面形状,因此,例如上述专利文献3的图6所示,通过使上部板极和下部板极错开而使孔部的中心轴错位,以使导电性触头的弯曲方向相一致,而由于实际上这样也不充分,因而使可插通如上述的两端部的两个板极的孔部错开来进行导电性触头的弯曲方向的强制性控制(参照图24)。但是图24所示的构造中,由于进行使设置于各板极的孔部的中心轴错开的加工,故而存在使得孔加工位置设计变得复杂,设计上耗费时间的问题。另外,在各个板极孔加工上存在加工误差,层叠时孔是否完全以阶梯状错位不可靠。因此,就现有的导电性触头组件而言,难以使对各导电性触头的电路基板的电极的负荷均匀化,进而也难以使各接触部分的接触电阻均匀化,有可能在电特性检查自身的精度方面产生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构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施加外力时可易于控制弯曲的方向,能够实现更高精度且可靠性高的电特性检查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专利技术是一种导电性触头,相对于具备多个连接端子的电路构造,通过与所述多个连接端子的任意一个物理接触来建立电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导电性触头的与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具有各向异性。 本专利技术第二专利技术在第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相对于穿过该剖面且彼此正交的两个轴的每一个形成对称的形状。 本专利技术第三专利技术在第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层叠部,该层叠部层叠于所述主体部、且由与所述主体部不同的材料构成。 本专利技术第四专利技术在第一~第三专利技术中的任一项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绝缘层,该绝缘层覆盖包含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附近、且不包含所述主体部的两端部的区域的表面。 本专利技术第五专利技术在第一~第三专利技术中的任一项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贯通孔部。 本专利技术第六专利技术在第一~第三专利技术中的任一项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中至少一个端部被进行了锐度化。 本专利技术第七专利技术在第一~第三专利技术中任一项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侧面的一部分被切口而成的缩颈部。 本专利技术第八专利技术在第七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缩颈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附近。 本专利技术第九专利技术是一种导电性触头的制造方法,该导电性触头针对具备有多个连接端子的电路构造,通过与所述多个连接端子的任意一个物理接触来建立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成形工序,成形将通过使用金属形成彼此相同的形状的多个导电性触头的主体部以平移对称的位置关系连接的主体部群;和绝缘层形成工序,在包含所述成形工序中所成形的主体部群具备的各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附近、且不包含各主体部的两端部的区域的表面,形成绝缘层,所述成形工序中所成形的所述多个导电性触头的主体部的每一个,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具有各向异性,并且具备该长度方向的侧面的一部分被切口而成的缩颈部,相邻的所述主体部的各缩颈部彼此连接而成。 本专利技术第十专利技术在第九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与将彼此相邻的所述缩颈部连接的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面积,小于在所述缩颈部的与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面积。 本专利技术第十一专利技术在第十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于以所述绝缘层形成工序分别形成了绝缘层的多个导电性触头,使连接于各导电性触头的所述连接部旋转,将各导电性触头从所述导电性主体部群拆卸的拆卸工序。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通过使该导电性触头的与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形状具有各向异性,能够实现在施加外力时易于控制弯曲的方向,实现更高精度且可靠性高的电特性检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导电性触头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以箭头A方向观察的上面图; 图3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收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导电性触头的导电性触头组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导电性触头安装于导电性触头组件上进行偏置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导电性触头安装于导电性触头组件上进行了偏置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偏置前后的导电性触头群的各前端部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变形例的导电性触头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变形例的导电性触头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第三变形例的导电性触头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第四变形例的导电性触头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电性触头,相对于具备多个连接端子的电路构造,通过与所述多个连接端子的任意一个物理接触来建立电连接,其特征在于,    该导电性触头的与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具有各向异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风间俊男石川重树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