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变速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7692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用的变速箱装置,是令一变速箱内的主轴上设置有第一滑块,该第一滑块一侧设有前进用齿轮、加力用齿轮及齿轮,于一连动轴上设置有第二滑块,该第二滑块一侧的连动轴上设置有倒退用齿轮,该第二滑块另一侧的连动轴上设置有加力用连动齿轮、前进用连动齿轮及主动伞形齿轮,于该主动伞形齿轮处设置有轴传动的最终轴,此外,于该处从变速箱一侧延伸至一变速箱盖上所形成的容置空间,是直接铸造加工形成于该变速箱盖上,且该容置空间内恰可安装该最终轴组,使得该主动伞形齿轮与该最终轴组上的被动伞形齿轮可啮合连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解决习知伞形齿轮齿背隙调整不易造成严重传动噪音及伞形齿轮组装定位不易的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车辆用变速箱装置
技术介绍
习知的变速箱装置,请参阅图1所示,该变速箱10主要是将一引擎的动力,经由一皮带变速机构(此处不绘出)传递至一被动轴11,而该被动轴11是利用其上一体成型的一传动齿轮111与设立在一旁的一连动轴12上的一第一齿轮121相互啮合传动,并在该连动轴12上依序分别设有该第一齿轮121、一反向滑块122、一倒退用伞形齿轮124、一第二齿轮125、一第三齿轮126、一前进用伞形齿轮127及一第四齿轮128,其中该反向滑块122与倒退用伞形齿轮124上分别是各设有一嵌设槽123、123’,且该反向滑块122是透过其上一齿形部(图中未示)啮合在该连动轴12上,使得该连动轴12转动时,其上的倒退用伞形齿轮124、前进用伞形齿轮127及第四齿轮128是呈一空转的状态。又,于该连动轴12的另一旁是设有一主轴13,该主轴13上依序是分别设有一加力用齿轮131、一对应的滑块132、一前进用齿轮133及一另一传动齿轮134,其中该加力用齿轮131、滑块132与前进用齿轮133上同样是分别各设有该嵌设槽123、123’,且该滑块132是透过其上一齿形部(图中未示)啮合在该主轴13上,使得该滑块132未嵌入该前进用齿轮133的嵌设槽123时,该连动轴12上的第二齿轮125是与该主轴13上的加力用齿轮131啮合转动,及该连动轴12上的第三齿轮126是与该主轴13上的前进用齿轮133啮合转动,同时该加力用齿轮131与前进用齿轮133是在该主轴13上呈一空转的状态。再者,上述该反向滑块122及滑块132上的嵌设槽123、123’分别是插设一第一拨叉141及一第二拨叉143,该第一拨叉141及第二拨叉143分别是套设在一拨叉轴杆14上,而该第一拨叉141及第二拨叉143的一端,分别是各设有一可以随着一换档毂15圆周上两道沟槽151、152滑动的定位柱142、144,藉以方便设立一旁的一换档杆16确实将档位排入。另,于该连动轴12上的前进用伞形齿轮127,是与设立在其旁的一最终轴20上的一传动伞形齿轮21相互啮合传动。藉上述的构件,该换档杆16的一主动齿轮161带动换档毂15的一被动齿轮153,令换档毂15排入倒退档时,透过该第一拨叉141的拨动该反向滑块122令其嵌入倒退用伞形齿轮124的嵌设槽123’内,而动力经由被动轴11的传动齿轮111连动该连动轴12转动时,该倒退用伞形齿轮124因是套设于该连动轴12上,不为该连动轴12所连动,借助该反向滑块122是与该连动轴12相啮合而相对转动,而能将动力传递至倒退用伞形齿轮124,进一步依序带动该传动伞形齿轮21及最终轴20的彼此啮合传动,藉以传动至一后轮,进而达到倒退的目的。但,习知该变速箱10的构造,如图1所示,该最终轴20上的传动伞形齿轮21须与该连动轴12上的倒退用伞形齿轮124与前进用伞形齿轮127相啮合,而该倒退用伞形齿轮124与前进用伞形齿轮127的啮合会因齿背隙的故,而造成传动噪音,由于该习知技术是具有二个伞形齿轮(即该倒退用伞形齿轮124与前进用伞形齿轮127),增加了克服齿背隙的难度;另,其加工的精度是必须非常精确,否则该传动伞形齿轮21与该倒退用伞形齿轮124、前进用伞形齿轮127的间的齿背隙调整不易,若齿背隙调整不精确将造成很严重的传动噪音。此外,请参阅图2所示,是习知另一变速箱装置的局部架构,该另一变速箱30的变速箱盖31是与一外盖32结合,使得该变速箱盖31与外盖32的间可用以容置一最终轴组33,该最终轴组33是由一最终轴34及设在其上的轴承35与传动伞形齿轮36所组成,并在该变速箱盖31与外盖32、轴承35的间分别利用一C型夹37将该最终轴组33定位在其间;惟,习知该技术是必须考虑该等C型夹37与另一变速箱30的变速箱盖31与外盖32的定位精度,倘若定位精度不良,亦会造成传动伞形齿轮36的齿背隙调整不精确,造成传动噪音,并且利用C型夹37来定位该最终轴组33作为考虑定位的精度,会有组装不易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深入介绍,我们不难得知习知变速箱装置具有齿背隙调整不易,若齿背隙调整不精确,将造成很严重传动噪音的缺点外,再者就是利用一C型夹将该最终轴组定位在变速箱的变速箱盖与外盖之间,除了有定位精度不良亦会造成齿背隙调整不易,若齿背隙调整不精确将造成传动噪音的问题外,更会有组装不易的情形发生;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变速箱装置,可有效解决现有变速箱伞形齿轮齿背隙调整不易的问题,同时可达到维修、组装容易及降低零件数目的功效。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变速箱装置,该变速箱装置包括通过换档毂、第一拨叉、第二拨叉、第一滑块、第二滑块传递动力的被动轴、连动轴、主轴及最终轴,其特征在于该主轴上设置该第一滑块,该第一滑块一侧设有前进用齿轮、加力用齿轮及齿轮,于该连动轴上设置有第二滑块,该第二滑块一侧的连动轴上设置有倒退用齿轮,该第二滑块另一侧的连动轴上设置有加力用连动齿轮、前进用连动齿轮及主动伞形齿轮,于该主动伞形齿轮处设置该最终轴。所述的车辆用变速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滑块是通过该第一滑块上设的一齿形部啮合在该主轴上。所述的车辆用变速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滑块是通过该第二滑块上设的一齿形部啮合在该连动轴上。所述的车辆用变速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最终轴是借助该最终轴上设置的一被动伞形齿轮与连动轴上的主动伞形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的车辆用变速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轴上的加力用齿轮及前进用齿轮是分别与连动轴上的加力用连动齿轮及前进用连动齿轮相互啮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变速箱装置,该变速箱装置是由一变速箱盒覆盖一变速箱盖,该变速箱内是将动力由被动轴通过连动轴、主轴传递至最终轴,其特征在于该连动轴上设置有主动伞形齿轮,并由该主动伞形齿轮处从变速箱一侧延伸至一变速箱盖而形成一容置空间,且该容置空间内安装该最终轴组,使得该主动伞形齿轮与该最终轴组上的被动伞形齿轮啮合。所述的车辆用变速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变速箱盖上设有一可拆卸的盖体。所述的车辆用变速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容置空间连通有一安装口,该安装口内设置一作动杆,该作动杆的一端设有一蜗齿与连动轴一端的齿形部相啮合,该作动杆的另一端供一码表速度线的卡套结合,该码表速度线的另端连结至一仪表板处的码表。所述的车辆用变速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最终轴组是透过一螺合元件锁付固定在变速箱盖的容置空间内。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1、有效改善习知最终轴的传动伞形齿轮与倒退用伞形齿轮、前进用伞形齿轮相啮合,不易克服齿背隙所造成严重的传动噪音的缺点。2、借助该变速箱盖上所设的一可拆卸的盖体,可提供维修者自该处进行连动轴上的主动伞形齿轮的维修。3、借助从变速箱一侧延伸至一变速箱盖上所直接铸造加工形成于变速箱盖上的容置空间,可将最终轴组快速安装于该容置空间中,而无须考虑习知C型夹定位精度与组装不易的情形,同时可解决习知需由变速箱盖与外盖始能形成该容置空间的技术,进而降低零件数目,而不须借助C型夹来定位。4、该容置空间是连通有一安装口,其内是设置一作动杆,当作动杆被驱动旋转时,一码表速度线的蕊心即被带动同步旋转,而使码表速度线可驱动一仪表板处的码表作动,以得知车速及里程速。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变速箱装置,该变速箱装置包括通过换档毂、第一拨叉、第二拨叉、第一滑块、第二滑块传递动力的被动轴、连动轴、主轴及最终轴,其特征在于:该主轴上设置该第一滑块,该第一滑块一侧设有前进用齿轮、加力用齿轮及齿轮,于该连动轴上设置有第 二滑块,该第二滑块一侧的连动轴上设置有倒退用齿轮,该第二滑块另一侧的连动轴上设置有加力用连动齿轮、前进用连动齿轮及主动伞形齿轮,于该主动伞形齿轮处设置该最终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昭昌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