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转式工作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了一种前转式工作机,其包括形成在传动箱(27)中用于排出机油的出油口(54)。从出油口排出的机油流过形成在设置于出油口正下方的机油容纳部分(55)中的流出通道(64),向下流至用于形成传动箱的固定凸台(57)的外表面(73),以及位于凸台的下端(67)处的螺栓(66)的螺栓头(71),并向下滴落。(*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转式工作机
本技术涉及前转式工作机,该工作机具有形成在传动箱中的机油出口。
技术介绍
例如在JP-A-2002-211450中公开了一种后跟式耕耘机,其具有形成在传动箱中的机油出口。本文中将参照图8描述该耕耘机。图8中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后跟式耕耘机101在机体102的前部设置有配重103和发动机104。发动机104设置有加油口105和排放口106,其中从所述加油口供给机油,从所述排放口排出机油。机油在不拆除配重103的情况下从排放口106排出。然而,在该后跟式耕耘机101中,当机油从排放口(出油口)106排出时,机油可以沿排放口106流动,扩散至排放口106附近的区域或扩散至机体102,并粘附在该处。需要花费时间来擦去所粘附的机油。如果粘附的机油没有被充分地擦除,而是有残留,则残留的机油会使得土、草或灰尘附着在排放口106附近的区域或机体102上,从而使其变脏。需要一种技术用于防止沿出油口流动的机油扩散,有利于擦去粘附的机油,并减少附着在机油流经区域上的污物,例如土、草或灰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转式工作机,其包括:发动机;安装在发动机下部的动力传输装置的传动箱;形成于传动箱内用于排出机油-->的出油口;和设置在传动箱前部的转动工作部分,所述传动箱包括:布置在出油口正下方的机油容纳部分;形成在机油容纳部分中的流出通道;形成在流出通道开口的大致正下方并与之连续的固定凸台的外表面;以及布置在凸台下端处的螺栓头。从出油口排出的机油从机油容纳部分向下流到凸台,并最后从螺栓头滴下,从而防止其扩散到传动箱的外表面。因此,能够防止沿出油口流动的机油扩散,并容易擦去粘附在凸台上的机油。而且,减少了机油粘附的区域,从而减少了附着在机油上的污物,例如土、草或灰尘。流出通道优选地形成有底部和多个从底部周边凸起的侧部,该底部朝着传动箱的外部向下倾斜。这使得从出油口排出的机油能够从流出通道顺利地流至凸台。附图说明下面将参照附图仅通过示例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附图中:图1是设有机油容纳部分的本技术的前转式工作机(耕耘机)的侧视图;图2是图1中部分2的放大详视图;图3是表示形成在传动箱中的机油容纳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沿图2的箭头4方向看的视图,表示出油口和机油容纳部分之间关系;图5是沿图4的线5-5剖开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构成传动箱的壳体和离合器外壳的装配的视图;图7是表示从出油口排出的机油的流动的视图;以及图8是具有排油口的传统后跟式耕耘机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以耕耘机作为前转式工作机的示例来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前转式工作机(耕耘机)10是农用机,其用于将来自发动机11的动力通过动力传输装置12传输至左右驱动轮13和14,以及布置在驱动轮13和14前方的左右转动工作部分15和16。通过转动工作部分15和16来耕作农田。前转式工作机10包括:动力传输装置12,其通过离合器17安装到发动机11的底部;转动工作部分15和16,它们通过左右工作驱动轴22和23可旋转地安装到动力传输装置12的前部21;驱动轮13和14,它们通过左右轴24和25可旋转地安装到动力传输装置12的后部;以及把手26,其从动力传输装置12的后部向后且斜向上延伸。转动工作部分15和16设置在传动箱27的前部21。前轮(行进辅助轮)32通过支承装置31安装到前部21上。该前轮32布置在转动工作部分15和16的前方(沿箭头a1的方向)。用于保护转动工作部分15和16的上侧33的保护件34从传动箱27向前延伸,如箭头a1所示。附图标记35表示覆盖动力传输装置12以及转动工作部分15和16的上侧的挡泥板。附图标记36表示覆盖发动机11的上侧的发动机罩;38表示油箱;41表示变速杆;42表示差速锁杆;而43表示离合器操纵杆。传动箱27包括壳体45和安装到壳体45的上部51上的离合器外壳52。离合器外壳52形成有进油口53,从该进油口供给机油。机油的出油口54形成在离合器外壳52中靠近进油口53的位置处。机油容纳部分55形成在出油口54附近。内螺纹凸台56形成为与机油容纳部分55连续。凸台57形成在壳体45上。传动箱27通过使用铝合金进行铝压铸而制成。图2表示了图1中所示的出油口54、机油容纳部分55和凸台57。出油口54构成一流道,当更换离合器外壳52内的机油时,机油通过该流道从离合器外壳52排出。附图标记58表示拧入到出油口54内以关闭出油口54的柱塞螺栓(plug bolt)。-->机油容纳部分55布置在出油口54的正下方(沿箭头a2的方向)。机油容纳部分55包括:底部62,该底部与离合器外壳52的外表面61连续地形成;侧部63,该侧部与底部62连续地形成;以及形成在侧部63中的流出通道64,该流出通道具有低于底部62的下坡段。底部62形成有下坡段,使得流体沿箭头a3的方向向下流。凸台57是与传动箱27的壳体45一体形成的突出部分。凸台57的高度为Hb且宽度为Wb。凸台57形成有螺栓孔65,螺栓66延伸通过该螺栓孔。凸台57的下端67构成了支承面68。螺栓66的螺栓头71抵靠支承面68。图3以立体图表示了形成在传动箱27中的机油容纳部分55。传动箱27包括(如上所述):布置在出油口54正下方的机油容纳部分55;形成在机油容纳部分55中的流出通道64;形成在流出通道64的开口72的大致正下方并与之连续的固定凸台57的外表面73;以及布置在凸台57的下端67处的螺栓66(见图2)的螺栓头71。图4以平面图表示了图2中所示的出油口54和机油容纳部分55。出油口54的端面74的位置与底部62和侧部63(包括第一至第四侧部75至78)的位置相对应。端面74布置在底部62大体中间部分的上方。具体地,端面74距第一侧部75的距离为X1;距第二侧部76的距离为X2;距第三侧部77的距离为Y2;而距第四侧部的距离为Y2。因此,出油口54的端面74在由侧部63(包括第一至第四侧部75至78)形成的区域内位于底部62的上方。因此,如果机油直接从出油口54的端面74的周边(例如,前侧81)滴下(沿图2中箭头a4的方向),那么机油容纳部分55能适当地容纳机油。流出通道64从底部62延伸至离合器外壳52的外表面82,从而将机油导向外表面82。内螺纹凸台56形成有沿流出通道64平放且与离合器外壳52的外表面82相配的肋83。为了减轻重量,也可以将肋83用作流道。还可以除去肋83,并使得内螺纹凸台56的外表面与离合器外壳-->52的外表面82相配。图5表示了出油口54和机油容纳部分55的剖视图。在出油口54处,衬垫84通过柱塞螺栓58牢固地安装在端面74上,且在它们之间插入有垫片85,以密封出油口54。相反地,要打开出油口54,则将柱塞螺栓58拧出,或者将柱塞螺栓58、衬垫84和垫片85取下。底部62倾斜,并具有向外(沿箭头a5的方向)的下坡段(沿箭头a6的方向),以将机油引导至位于离合器外壳52外部的外表面82(沿箭头a5的方向),从而将机油引导至凸台57的外表面73。下面参照图6来描述传动箱27的壳体45和离合器外壳52的装配。为了将壳体45和离合器外壳52装配在一起,将形成于离合器外壳52下端处的邻接部分8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转式工作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11);动力传输装置(12)的传动箱(27),其安装在所述发动机的下部;出油口(54),其形成在所述传动箱中,用于排出机油;以及转动工作部分(15,16),其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的前部(21);所述传动箱(27)包括:机油容纳部分(55),其布置在所述出油口(54)的正下方处;流出通道(64),其形成在所述机油容纳部分中;固定凸台(57)的外表面(73),其形成在所述流出通道的开口(72)的大致正下方并与之连续;和螺栓(66)的螺栓头(71),其布置在所述凸台的下端(67)处。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8-23 JP2004-2423691.一种前转式工作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11);动力传输装置(12)的传动箱(27),其安装在所述发动机的下部;出油口(54),其形成在所述传动箱中,用于排出机油;以及转动工作部分(15,16),其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的前部(21);所述传动箱(27)包括:机油容纳部分(55),其布置在所述出油口(54)的正下方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田贵志永冈政敏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