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正元专利>正文

散热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2842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散热台车,包括一空心的底框架,该底框架各角落底端设置仪器轮;一空心的主框架,直立设置在该底框架偏后侧上端;数层承载框架,该各承载框架包括间隔平行排列的数根空心管及穿过该各空心管形成纵横交错状的数根架杆,该各承载框架后端依等高度间隔枢设于该主框架前端,通过空心管的设置可使每层重量减轻,载重却能增加,能大幅降低整体重量,以及架杆的穿设可减少焊接接点,且空心管的散热性佳,能更快的在自然界中散热降温,而能减少等待使用时间,达到更快的反复利用的效益。(*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台车
技术介绍
电子产业制造厂中对于组装的电器产品,都必须进行一连串的检测,使其能符合安全标准后才能出厂销售,例如有关高温老化测验的流程(AGING)、耐热检测及电源测试,而主要是将组装为半成品的电子装置送入高温炉中加热,如萤幕制造厂商、薄膜液晶显示器(TFT-LCD)制造商,在制程中,将半成品电子装置如面板放在车架上,送入高温炉中进行加热即为一例,而由于现今车架的承载框架是以实心杆体纵横焊接为各层框架,造成车架整体重量相当沉重而不易于推动,并且,实心杆体的纵横焊接的接点繁多不易制作,造成车架成本偏高,以及,实心杆体与半成品的电子装置直接接触,实心杆体于加热时所累积的热量直接接触所承载的电子装置,对于该电子装置的结构、电路亦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在经过高温炉加热的后,车架推出来的自然散热降温又因为实心杆体的问题,造成散热降温缓慢,而在反复利用的效益上,又造成时间拉长的利用率偏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车架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台车,不仅易于制造组装,及大幅降低车架整体重量,且让散热台车于推出高温炉后,能更快散热降温,提高反复利用效益。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空心的底框架,该底框架各角落底端设置仪器轮;一空心的主框架,直立设置在该底框架偏后侧上端;数层承载框架,该各承载框架包括间隔平行排列的数根空心管及穿过该各空心管形成纵横交错状的数根架杆,并于纵横交错状的该空心管及该架杆外围固设空心管形成框边,该各承载框架后端依等高度间隔枢设于该主框架前端,该各承载框架后端侧与主框架前端面处设置弹簧,在该各承载框架前端下侧设置数根柱脚,各承载框架的空心管表面上端设置耐热的缓冲片。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该主框架两侧前端设置纵向翼片,于纵向翼片上设置等高度间隔排列的数个穿孔,于各承载框架两侧末端的空心管处也设置相应的穿孔,而以枢轴插入该纵向翼片的穿孔及该空心管相应的穿孔加以枢设。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该纵向翼片前缘设置数个等高度间隔排列的嵌槽。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在该主框架前端面处设置数个等高度间隔排列的挂耳,在该各承载框架两侧的空心管表面也设置挂耳,使该弹簧两端分别挂在该挂耳上。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在各承载框架前端的空心管上设置数个纵向贯穿的穿孔,该柱脚顶端向上插入该穿孔中,并于该柱脚顶端插设封块以定位在空心管上,而在该柱脚底端设置缓冲垫,该各脚柱底端抵压在下层承载框架的封块上,使枢设的各承载框架呈水平状。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该各承载框架的空心管表面设置数个透孔,并于该空心管底端面设置数个透孔。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该主框架后端设置辅助框架,该辅助框架中设置数个置放电源供应器的层框。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该底框架中设置辅助框架,供电源供应器置放其中。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该主框架后侧设置箱体,箱体后端枢设可开闭的门板。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心管及架杆为不锈钢材料制成。本技术所设的空心管可以大幅降低散热台车的整体重量,以架杆穿设空心管可减少焊接接点,而能达到易于制造组装的功效,并且在各承载框架的空心管表面上端所设置的耐热缓冲片,可阻隔管体吸热直接接触电子装置,并能产生柔性的缓冲接触的防震作用,避免电子装置碰撞损坏,且空心管的散热性佳,能更快的在自然界中散热降温,而能减少等待降温的时间,提高反复利用效益。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侧视图。图2本技术的局部分解图。图3本技术的局部组合侧视图。图4本技术的俯视图。图5本技术承载框架的正视图。图6本技术掀开承载框架的示意图。图7本技术中设置辅助框架于底框架中及设置箱体于主框架后侧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配合参看图1-5所示,其中,本技术散热台车(1)包括一空心的底框架(10),底框架(10)各角落底端设置仪器轮(11);一空心的主框架(12),其直立设置在底框架(10)偏后侧上端;数层承载框架(20),各承载框架(20)是由数根空心管(22)间隔平行排列及由数根架杆(24)穿过各空心管(22)形成纵横交错状,并于纵横交错状的空心管(22)及架杆(24)外围焊固空心管(21)形成框边,各承载框架(20)后端依等高度间隔枢设于主框架(12)前端而形成数层承载框架(20),各承载框架(20)后端侧与主框架(12)前端面处设置弹簧(30),以及在各承载框架(20)前端下侧设置数根柱脚(25),各承载框架(20)的空心管(21)(22)表面上端设置耐热的缓冲片(23)。上述各承载框架(20)后端依等高度间隔枢设于主框架(12)前端而形成数层承载框架(20),是在主框架(12)两侧前端设置纵向翼片(13),于纵向翼片(13)上设置等高度间隔排列的数个穿孔(15),并于各承载框架(20)两侧末端的空心管(21)处设置相应的穿孔(211),而可以枢轴(212)插入纵向翼片(13)的穿孔(15)及空心管(21)相应的穿孔(211)中加以枢设;上述各承载框架(20)后端侧与主框架(12)前端面处设置弹簧(30),是在主框架(12)前端面处设置数个等高度间隔排列的挂耳(16),以及在各承载框架(20)两侧的空心管(21)表面设置挂耳(29),使弹簧(30)两端可分别挂在挂耳(16)(29)上;上述各承载框架(20)前端下侧设置数根柱脚(25),是在各承载框架(20)前端的空心管(21)上设置数个纵向贯穿的穿孔(213),使脚柱(25)的管体顶端可向上插入穿孔(213)中,并于脚柱(25)的管体顶端插设封块(27)定位在空心管(21)上,而在脚柱(25)底端设置缓冲垫(26),各脚柱(25)底端可抵压在下层承载框架(20)的封块(27)上,使枢设的各承载框架(20)可呈水平状;又,各承载框架(20)后端设置挡边(28),可挡止置放在承载框架(20)上的电子装置,避免向后掉落;并且,在各承载框架(20)的空心管(21)表面设置数个透孔(214),以及在空心管(22)底端面设置数个透孔(图中未示),而可对于空心管(21)、(22)内部进行透气散热;以及,在纵向翼片(13)前缘设置数个等高度间隔排列的嵌槽(14),而如图6所示,当各承载框架(20)向上掀开时,可以后端的空心管(21)抵入嵌槽(14)中加以定位;另外,本技术的散热台车(1),可在主框架(12)后端设置辅助框架(40),辅助框架(40)中设置数个层框(41),可供电源供应器置放于层框(41),而能对于置放在承载框架(20)上的电子装置提供测试的电源。上述辅助框架(40)的设置位置,亦可如图7所示,而设置在底框架(10)中,及散热台车(1)的主框架(12)后侧可设置箱体(50),箱体(50)后端枢设可开闭的门板(51),该辅助框架(40)亦可提供电源供应器置放其中,而箱体(50)则可提供电源线路布设其中;又,本技术的空心管(21)、(22)及架杆(24)可为耐热材料如不锈钢材料。因此,经由上述结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详细说明,可清楚看出本技术通过空心管的设置,而能大幅降低散热台车的车身重量,并且,架杆的穿设可减少焊接接点,而能达到易于制造组装的目的,以及,在各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空心的底框架,该底框架各角落底端设置仪器轮;-空心的主框架,直立设置在该底框架偏后侧上端;数层承载框架,该各承载框架包括间隔平行排列的数根空心管及穿过该各空心管形成纵横交错状的数根 架杆,并于纵横交错状的该空心管及该架杆外围固设空心管形成框边,该各承载框架后端依等高度间隔枢设于该主框架前端,该各承载框架后端侧与主框架前端面处设置弹簧,在该各承载框架前端下侧设置数根柱脚,各承载框架的空心管表面上端设置耐热的缓冲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正元
申请(专利权)人:林正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