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家蚕成品卵中微粒子病病卵及病卵率的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89206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家蚕成品卵中微粒子病病卵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提取待检家蚕成品卵内的总DNA;根据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的特异性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二引物之间的间隔为0.5-2.0kb,以提取的待检家蚕成品卵内的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当检出家蚕微孢子虫的特异性基因片段时,判定该被检家蚕成品卵为微粒子病病卵。对家蚕成品卵进行集团检测,可以确定微粒子病的病卵率。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对家蚕成品卵直接进行检测,蚕卵无需催青至孵化,检测周期短,检测灵敏度高,能够满足用种单位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病害的检测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家蚕的微粒子病的检测方法,尤其是家蚕的成品卵中微粒子病病卵率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孢子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蚕病,该病具有胚种传染性,是蚕种生产中威胁最严重的传染性蚕病。为了制造无毒蚕种,减少胚种传染的危险,现有技术中,通常对母蛾进行检测。1870年,巴斯德首次提出了母蛾显微镜检验法,分别对每一母蛾进行检验,通过淘汰有毒母蛾所产蚕卵的方法杜绝胚种传染,该方法在蚕种生产实践中已应用了100多年,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控制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单蛾检验工作量大,时间紧,满足不了蚕种生产发展的要求。1968年,日本人提出了集团母蛾检验法(30蛾/集团),根据概率学原理计算母蛾的带毒率,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缩短了检测时间。197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编的《微粒子病检查指南》中规定病蛾率0.5%为危险率。80年代初,我国开始采用集团母蛾检验方法,1997年,农业部发布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规定了母蛾检验操作规程和判别标准。然而,母蛾检验只是蚕种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检验或者可称为过程检验,并不能正确反映蚕种的带毒率。一方面,蚕种的带毒率不仅与母蛾的带毒率有关,而且与母蛾的微粒子病的感染时期、发病时期、发病的严重程度、蚕品种有关,用母蛾带毒率表达蚕种的带毒率不够科学;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采用过程检验方法,蚕种生产企业送检母蛾难以保证其代表性。因此,用种单位、蚕种检验部门要求进行成品卵检验的呼声越来越高。农业部在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中也颁布了家蚕成品卵检验的规定和判别标准,该规程规定1个检验集团为100粒左右蚕卵,采用显微镜镜检法,根据有无微孢子虫判别该集团是否带毒。然而,在实践中,该方法操作比较困难。在蚕卵中,微孢子虫的数量远低于母蛾中的数量,采用显微镜镜检法,其检出率远低于母蛾中微孢子虫的检出率,错判率高,并且,对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高。为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将蚕卵催青孵化,对蚁蚕进行检验,由此可以判定成品卵的带毒率。但这一过程通常需要10天左右,检验周期长,有时难以满足实际成产需要;同时,对蚁蚕进行显微镜镜检,通常只能检出孢子状态的微孢子虫,必须用特殊的染色方法,才能检出裂殖子状态的微孢子虫,因而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成品卵带毒率并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灵敏度高、检测周期短的家蚕成品卵中微粒子病病卵的检测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灵敏度高、检测周期短的家蚕成品卵中微粒子病病卵率的检测方法。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专利技术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家蚕成品卵中微粒子病病卵的检测方法,首先提取待检家蚕成品卵内的总DNA;根据家蚕微孢子虫的基因的特异性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二引物之间的间隔为0.5-2.0kb,以提取的待检家蚕成品卵内的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当检出家蚕微孢子虫的特异性基因片段时,判定待检家蚕成品卵为微粒子病病卵。上述技术方案中,与现有的显微镜镜检法主要依靠人工观测不同,采用的是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由于目前家蚕微孢子虫的许多基因序列片段均已明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引物设计规律,即可设计、制备针对某一基因序列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当然,为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选定的微孢子虫的特异性引物,应当与蚕的DNA序列无特异性;同时,扩增片段的长度即特异引物间的间隔会影响到检测,选取特异引物间的间隔过短,难以用普通琼脂糖电泳法进行鉴别,必须采用复杂的电泳检测方法,例如聚丙烯凝胶电泳法,造成检测成本过大,选取特异引物间的距离过长,又会导致PCR扩增时所需时间过长,因此确定引物之间的间隔在0.5-2.0kb之间。上述技术方案中,对待检家蚕成品卵先进行预处理,所述预处理包括,用碱液处理15-30分钟,用水清洗,再用酸液中和,再用水清洗;所述总DNA的提取过程包括,在蚕卵中加入微孢子虫发芽诱导液,匀浆后常温下诱导0.5小时至2小时,再用发芽缓冲液处理至少20分钟,用蛋白酶K在37℃至50℃下消化蛋白质,抽提分离,再用RNA酶降解RNA,抽提去除RNA酶后,用无水乙醇沉淀DNA,并溶于水中;所述特异性引物长度在15-30bp,所述对扩增产物的检测方法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预处理的目的,一方面是使蚕卵的卵壳软化,以便于DNA的提取,另一方面可以使蚕自身的DNA发生降解,减少蚕自身DNA对PCR的干扰;由于微孢子虫在蚕卵中可处于孢子状态,其DNA的提取不便,易导致检测灵敏度降低,为解决这一问题,由微孢子虫发芽诱导液先进行诱导,再用发芽缓冲液处理,可促使微孢子虫发芽形成芽体,从而便于对其DNA的提取。对于蛋白酶K处理过后的抽提分离可用饱和酚、酚/氯仿的混合物、氯仿抽提;对RNA降解后的抽提通常采用酚/氯仿的混合物。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专利技术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家蚕成品卵中微粒子病病卵率的检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蚕卵的预处理取80-120粒家蚕成品卵为一个集团,用碱液处理15-30分钟,用水清洗,再用酸液中和,再用水清洗;(2)DNA的提取在上述处理过的蚕卵中加入微孢子虫发芽诱导液,匀浆后常温下诱导0.5小时至2小时,再用发芽缓冲液处理至少20分钟,用蛋白酶K在37℃至50℃下消化蛋白质,抽提分离,再用RNA酶降解RNA,抽提去除RNA酶后,用无水乙醇沉淀DNA,并溶于水中;(3)PCR扩增根据家蚕微孢子虫的基因序列片段,选择制备对应的一对特异性引物,引物长度在15-30bp,2个引物间的间隔在0.5-2.0kb,用步骤2获取的DNA为模板,按常规方法进行PCR扩增;(4)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取上述PCR扩增后的产物,在含有溴化乙锭的1%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5)电泳结果判定电泳完成后,在紫外灯下观察琼脂糖胶,当观察到家蚕微孢子虫特异性的DNA条带时,认定该被检集团为阳性;(6)获取家蚕成品卵中微粒子病的病卵率对每一被检集团按上述步骤l至5进行检测,病卵率由下式确定, 式中,N为1个集团中蚕卵的粒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预处理中的碱液为25-35%的氢氧化钾溶液;酸液为l摩尔/升的盐酸;在碱液和酸液处理后分别用水清洗。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微孢子虫的发芽诱导液选自,0.1摩尔/升的碳酸钾与0.1摩尔/升的碳酸氢钾的混合物,0.2摩尔/升的氢氧化钟,或者是0.01摩尔/升的氢氧化钾与0.16摩尔/升的氯化钾的混合物;所述发芽缓冲液选自,0.01摩尔/升的磷酸盐缓冲液(pH值6.8-7.2),或者pH值为8.0的TEK缓冲液(0.16摩尔/升的氯化钾,1毫摩尔/升的Tris-HCl,10毫摩尔/升的EDTA)。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检测微孢子虫的基因序列实现对微粒子病病卵率的测定,可以对家蚕成品卵直接进行检测,蚕卵无需催青至孵化,检测周期短,能够满足用种单位的需求;2.本专利技术的检测灵敏度高,经实验证实,样品中只要有4个微孢子即可检出,300粒蚕卵中带有一粒有毒蚕卵也可检出3.本专利技术的蚕卵经过预处理后,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家蚕成品卵中微粒子病病卵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提取待检家蚕成品卵内的总DNA;根据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的特异性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二引物之间的间隔为0.5-2.0kb,以提取的待检家蚕成品卵内的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当检出家蚕微孢子虫的特异性基因片段时,判定该被检家蚕成品卵为微粒子病病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贡成良潘中华郑小坚沈卫德曹广力薛仁宇陶维华李掌林陶鸣潘丽芬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江苏省蚕种管理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