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及其应用制造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14589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及其应用,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包括化学发光探针和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底物,化学发光探针的制备方法为:将CuCo<subgt;2</subgt;O<subgt;4</subgt;纳米材料溶液与ZEN抗体孵育,得到所述化学发光免疫探针;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底物的制备方法为:活化羧基树脂珠得到活化树脂珠,将所述活化树脂珠与ZEN包被抗原孵育,得到所述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底物。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具有优异的灵敏度、稳定性和重现性,采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用于检测玉米、小麦等食品中ZEN的含量,实现ZEN的快速、超灵敏检测,具有操作简单、成本效益、灵敏度高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具体涉及一种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1、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霉菌毒素,食品和饲料的玉米赤霉烯酮污染已经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zen具有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生殖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等方面。此外,zen的化学结构非常稳定,即使在高温下也不易被破坏,因此,zen已成为监测谷物食品和饲料质量和安全的主要目标。迄今为止,zen的检测通常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尽管色谱法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但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大量的有机溶剂并且选择性和灵敏度较差。此外,尽管传统的elisa是一种灵敏的检测方法,但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专业人员在实验室进行操作,而且后续步骤繁多且非常耗时。基于这些背景,迫切需要开发出具有更高选择性、更高灵敏度以及更高自动化的方法来应对食品中zen的痕量检测。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基于des溶剂的cuco2o4纳米材料通过co-n键与抗体组成免疫探针,羧基改性的树脂珠通过酰胺键与包被抗原形成免疫传感器底物,依据竞争性免疫原理,由于待测物与包被抗原会共同竞争抗体上的特异性结合位点,使得免疫传感器呈现数量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化学发光(cl)信号,最终实现zen在实际样品中的检测。

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在检测zen中的应用,采用基于des溶剂的cuco2o4纳米材料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来检测zen。

3、本专利技术检测zen的技术方案是基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方法将化学发光反应与免疫分析技术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基于化学发光信号对检测物进行高度特异性检测的新方法,已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将流动注射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的新型检测方法(fi-clia)具有操作简单、易于自动化、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等更多优势。

4、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包括化学发光探针和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底物,所述化学发光探针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cuco2o4纳米材料溶液与zen抗体孵育,得到所述化学发光免疫探针;

6、所述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底物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活化羧基树脂珠得到活化树脂珠,将所述活化树脂珠与zen包被抗原孵育,得到所述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底物。

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cuco2o4纳米材料和羧基树脂珠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其化学发光探针中cuco2o4纳米材料作为纳米酶具有出色的催化性能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其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底物以良好生物相容性与较大比表面积的羧基树脂珠作为固相载体来负载更多包被抗原,负载效率高,性质稳定。

8、严苛的生理条件、高难度的制备要求以及不稳定的酶活性是天然酶的内在脆弱性。为了找寻替代方案,化学家一直致力于开发出可以完全模仿天然酶的纳米材料,俗称“纳米酶”。随着纳米科学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纳米新材料被发现具有优异过氧化物酶性质,这些类过氧化物酶不仅展现出与天然酶相似的催化性质,有的还具有更高稳定性与更高比表面积。近年来,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纳米酶已经取得了显著发展,如:贵金属、金属氧化物、双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有机框架和碳基纳米材料均展现出较好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本专利技术采用cuco2o4纳米材料作为纳米酶,双金属氧化物纳米酶能够改善单个金属离子较低催化性能的现状,在肿瘤治疗、癌症成像、生物传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9、进一步地,所述cuco2o4纳米材料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铜盐和钴盐溶于深层共晶溶剂(des)中得到混合溶液,向混合溶液中加入水,干燥后得到所述cuco2o4纳米材料。

10、深层共晶溶剂(des)是一类新型绿色溶剂,共晶混合物可以通过在70~80℃的温度下将氢键受体(hba)与氢键供体(hbd)混合来简单地制备。与其他溶剂相比,它们显示出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更低的毒性。迄今为止,des在生物传感器中开发中有较多应用,他们可以与不同材料结合,从而提高生物传感器件的传感性能。

11、进一步地,所述铜盐为cu(no3)2·3h2o,所述钴盐为co(no3)2·6h2o。

12、进一步地,将铜盐和钴盐溶于des的温度为70~80℃,时间为1~3h。

13、进一步地,所述水为超纯水。

14、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向混合溶液中加入水后得到蓝色物质,将蓝色物质离心洗涤后干燥,得到所述cuco2o4纳米材料。

15、具体地,采用超纯水和乙醇进行洗涤。

16、具体地,干燥条件为真空干燥,温度为60~70℃,时间为10~12h。

17、进一步地,所述des由碱和醇类化合物配制而成。

18、进一步地,所述des的配制方法为:将碱加入到醇类化合物中,得到混合溶液;将混合溶液通过恒温磁力搅拌器搅拌,得到所述深层共晶溶剂(des)。

19、进一步地,所述搅拌的温度为60~80℃,搅拌的时间为20~30min。

20、进一步地,所述碱为氢氧化钾(koh),所述醇类化合物为1,2-丙二醇。

21、进一步地,所述cuco2o4纳米材料溶液的浓度为1.4~1.6mg/ml。

22、进一步地,所述cuco2o4纳米材料与zen抗体的质量比为(200~300):1,优选为250:1。

23、进一步地,所述羧基树脂珠与zen包被抗原的质量比为(150~250):1,优选为213:1。

24、进一步地,所述玉米赤霉烯酮抗体是由玉米赤霉烯酮杂交瘤细胞株zen-2d2分泌的单克隆抗体。

25、进一步地,所述玉米赤霉烯酮包被抗原由玉米赤霉烯酮半抗原制备得到,所述玉米赤霉烯酮半抗原的结构式为

26、

27、进一步地,所述玉米赤霉烯酮半抗原与卵清蛋白(ova)偶联得到玉米赤霉烯酮包被抗原。

28、进一步地,所述活化的方法为加入活化试剂,所述活化试剂为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

29、进一步地,所述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的浓度为8~9mg/ml。

30、进一步地,所述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浓度为8~9mg/ml。

31、进一步地,所述活化时间为2~3h。

3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中不仅引入价格低廉、生物相容性好且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羧基树脂珠作为固相载体来负载更多包被抗原,还首次引用了基于一类新型绿色溶剂——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包括化学发光探针和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底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发光探针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CuCo2O4纳米材料溶液与玉米赤霉烯酮抗体孵育,得到所述化学发光免疫探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CuCo2O4纳米材料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铜盐和钴盐溶于深层共晶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向混合溶液中加入水,干燥后得到所述CuCo2O4纳米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层共晶溶剂由碱和醇类化合物配制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CuCo2O4纳米材料溶液的浓度为1.4~1.6mg/m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CuCo2O4纳米材料与玉米赤霉烯酮抗体的质量比为(200~300):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羧基树脂珠与玉米赤霉烯酮包被抗原的质量比为(150~250):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赤霉烯酮抗体是由玉米赤霉烯酮杂交瘤细胞株ZEN-2D2分泌的单克隆抗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赤霉烯酮包被抗原由玉米赤霉烯酮半抗原制备得到,所述玉米赤霉烯酮半抗原的结构式为

9.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在检测玉米赤霉烯酮中的应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包括化学发光探针和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底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发光探针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cuco2o4纳米材料溶液与玉米赤霉烯酮抗体孵育,得到所述化学发光免疫探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cuco2o4纳米材料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铜盐和钴盐溶于深层共晶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向混合溶液中加入水,干燥后得到所述cuco2o4纳米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层共晶溶剂由碱和醇类化合物配制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cuco2o4纳米材料溶液的浓度为1.4~1.6mg/m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发光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国曾鑫梓薇李姣周雨凤吴康邓安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