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模式动力输出车用电机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61849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模式动力输出车用电机驱动系统,其采用纯电动双输出系统替代传统的发动机单驱动系统,两个电机可独立输出动力,与同轴双输入的变速箱配合可实现多种模式的动力输出,可有效解决爬坡换挡过程中的动力中断问题,以满足重载车辆的动力及经济性需求。机壳的两端分别盖装有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所述机壳的内腔通过纵向隔板分隔成为两个独立腔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盖的腔体为第一腔体,靠近所述第二端盖的腔体为第二腔体,其还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电机轴、第二电机轴,所述纵向隔板对应于第一电机轴、第二电机轴的位置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侧凸结构、第二侧凸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模式动力输出车用电机驱动系统
本技术涉及双电机集成驱动系统的
,具体为一种多模式动力输出车用电机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对于重载车辆,车辆爬坡过程中,由于车重大,换挡过程中的动力中断将引发车辆溜坡而无法换挡,低速爬坡造成车辆的运行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模式动力输出车用电机驱动系统,其采用纯电动双输出系统替代传统的发动机单驱动系统,两个电机可独立输出动力,与同轴双输入的变速箱配合可实现多种模式的动力输出,可有效解决爬坡换挡过程中的动力中断问题,以满足重载车辆的动力及经济性需求。一种多模式动力输出车用电机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两端分别盖装有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所述机壳的内腔通过纵向隔板分隔成为两个独立腔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盖的腔体为第一腔体,靠近所述第二端盖的腔体为第二腔体,其还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电机轴、第二电机轴,所述纵向隔板对应于第一电机轴、第二电机轴的位置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侧凸结构、第二侧凸结构,所述第一电机轴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于第一端盖的定位孔内,所述第一电机轴对应于所述第一侧凸结构的环面通过轴承支承于第一内凹环槽,所述第一内凹环槽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凸结构,所述第二电机轴为空心轴,所述第二电机轴的前端外环通过轴承支承于第二内凹环槽,所述第二内凹环槽开设于所述第二侧凸结构,所述第二电机轴的后端通过轴承支承于所述第二端盖的对应定位孔,所述第一电机轴的后端为输出轴安装连接端,所述输出轴安装连接端的一部分内伸于所述第二电机轴的中心内腔的前部位置,所述输出轴安装连接端设置有内凹花键、定位孔,所述第二电机轴的中心内腔的后部设置有若干连接花键槽,所述连接花键槽的直径均大于所述内凹花键的直径,所述第一电机轴的轴向对应于所述第一腔体的部分固套有第一转子,所述第一转子对应于第一腔体的外周环布有第一定子,所述第二电机轴的轴向对应于第二腔体的部分固套有第二转子,所述第二转子对应于第二腔体的外周环布有第二定子,所述第一定子、第二定子分别连接独立的控制线盒。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安装连接端的外环面和所述第二电机轴的中心内腔的前部内环壁留有间隙,确保两根电机轴均能独立工作;所述第一端盖的安装孔位置的前端面盖装有封板,使得第一电机轴位于所述封板内布置设置;所述机壳对应于所述第一定子的对应侧位置设置有第一接线位置,所述机壳对应于所述第二定子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接线位置,所述第一接线位置盖装有第一线盒盖板,所述第二接线位置盖装有第二线盒盖板。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包括两根同轴布置的独立的电机轴,两根电机轴可分别作用于不同的输出轴、独立进行驱动,两根电机轴可共同作用于同根输出轴进行耦合驱动,电机驱动系统与变速箱配合,可实现多种模式的动力输出,挡位切换过程无动力中断,可有效提升车辆爬坡的运行效率;动力输出端的目标转速和扭矩,可通过同轴双输入变速箱换挡实现,保持电机始终工作在高效区域,进而提升整个动力系统的工作效率;输出同样的扭矩和功率,相较1套定、转子驱动系统,2套定、转子驱动系统整机高效区更大,单个定、转子的尺寸和重量要小,总成本低,通用性、兼容性更好;驱动电机系统中2套定、转子同轴布置,且共用1个机壳,在满足散热需求的同时,轴向尺寸更紧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机壳1、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3、纵向隔板4、第一腔体5、第二腔体6、第一电机轴7、第二电机轴8、贯穿孔9、第一侧凸结构10、第二侧凸结构11、第一内凹环槽12、第二内凹环槽13、输出轴安装连接端71、内凹花键72、定位孔73、连接花键槽81、第一转子14、第一定子15、第二转子16、第二定子17、封板18、第一接线位置19、第二接线位置20、第一线盒盖板21、第二线盒盖板22。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多模式动力输出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见图1:其包括机壳1,机壳1的两端分别盖装有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3,机壳1的内腔通过纵向隔板4分隔成为两个独立腔体,靠近第一端盖2的腔体为第一腔体5,靠近第二端盖3的腔体为第二腔体6,其还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电机轴7、第二电机轴8,纵向隔板4对应于第一电机轴7、第二电机轴8的位置设置有贯穿孔9,贯穿孔9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侧凸结构10、第二侧凸结构11,第一电机轴7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于第一端盖2的定位孔内,第一电机轴7对应于第一侧凸结构10的环面通过轴承支承于第一内凹环槽12,第一内凹环槽12开设于第一侧凸结构10,第二电机轴8为空心轴,第二电机轴8的前端外环通过轴承支承于第二内凹环槽13,第二内凹环槽13开设于第二侧凸结构11,第二电机轴8的后端通过轴承支承于第二端盖3的对应定位孔,第一电机轴7的后端为输出轴安装连接端71,输出轴安装连接端71的一部分内伸于第二电机轴8的中心内腔的前部位置,输出轴安装连接端71设置有内凹花键72、定位孔73,第二电机轴8的中心内腔的后部设置有若干连接花键槽81,连接花键槽81的直径均大于内凹花键72的直径,第一电机轴7的轴向对应于第一腔体5的部分固套有第一转子14,第一转子14对应于第一腔体5的外周环布有第一定子15,第二电机轴8的轴向对应于第二腔体6的部分固套有第二转子16,第二转子16对应于第二腔体6的外周环布有第二定子17,第一定子15、第二定子17分别连接独立的控制线盒。输出轴安装连接端71的外环面和第二电机轴8的中心内腔的前部内环壁留有间隙,确保两根电机轴均能独立工作;第一端盖2的安装孔位置的前端面盖装有封板18,使得第一电机轴7位于封板18内布置设置;机壳1对应于第一定子15的对应侧位置设置有第一接线位置19,机壳1对应于第二定子17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接线位置20,第一接线位置19盖装有第一线盒盖板21,第二接线位置20盖装有第二线盒盖板22。其有益效果如下:其包括两根同轴布置的独立的电机轴,两根电机轴可分别作用于不同的输出轴、独立进行驱动,两根电机轴可共同作用于同根输出轴进行耦合驱动,电机驱动系统与变速箱配合,可实现多种模式的动力输出,挡位切换过程无动力中断,可有效提升车辆爬坡的运行效率;动力输出端的目标转速和扭矩,可通过同轴双输入变速箱换挡实现,保持电机始终工作在高效区域,进而提升整个动力系统的工作效率;输出同样的扭矩和功率,相较1套定、转子驱动系统,2套定、转子驱动系统整机高效区更大,单个定、转子的尺寸和重量要小,总成本低,通用性、兼容性更好;驱动电机系统中2套定、转子同轴布置,且共用1个机壳,在满足散热需求的同时,轴向尺寸更紧凑。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模式动力输出车用电机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两端分别盖装有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所述机壳的内腔通过纵向隔板分隔成为两个独立腔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盖的腔体为第一腔体,靠近所述第二端盖的腔体为第二腔体,其还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电机轴、第二电机轴,所述纵向隔板对应于第一电机轴、第二电机轴的位置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侧凸结构、第二侧凸结构,所述第一电机轴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于第一端盖的定位孔内,所述第一电机轴对应于所述第一侧凸结构的环面通过轴承支承于第一内凹环槽,所述第一内凹环槽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凸结构,所述第二电机轴为空心轴,所述第二电机轴的前端外环通过轴承支承于第二内凹环槽,所述第二内凹环槽开设于所述第二侧凸结构,所述第二电机轴的后端通过轴承支承于所述第二端盖的对应定位孔,所述第一电机轴的后端为输出轴安装连接端,所述输出轴安装连接端的一部分内伸于所述第二电机轴的中心内腔的前部位置,所述输出轴安装连接端设置有内凹花键、定位孔,所述第二电机轴的中心内腔的后部设置有若干连接花键槽,所述连接花键槽的直径均大于所述内凹花键的直径,所述第一电机轴的轴向对应于所述第一腔体的部分固套有第一转子,所述第一转子对应于第一腔体的外周环布有第一定子,所述第二电机轴的轴向对应于第二腔体的部分固套有第二转子,所述第二转子对应于第二腔体的外周环布有第二定子,所述第一定子、第二定子分别连接独立的控制线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模式动力输出车用电机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两端分别盖装有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所述机壳的内腔通过纵向隔板分隔成为两个独立腔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盖的腔体为第一腔体,靠近所述第二端盖的腔体为第二腔体,其还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电机轴、第二电机轴,所述纵向隔板对应于第一电机轴、第二电机轴的位置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侧凸结构、第二侧凸结构,所述第一电机轴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于第一端盖的定位孔内,所述第一电机轴对应于所述第一侧凸结构的环面通过轴承支承于第一内凹环槽,所述第一内凹环槽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凸结构,所述第二电机轴为空心轴,所述第二电机轴的前端外环通过轴承支承于第二内凹环槽,所述第二内凹环槽开设于所述第二侧凸结构,所述第二电机轴的后端通过轴承支承于所述第二端盖的对应定位孔,所述第一电机轴的后端为输出轴安装连接端,所述输出轴安装连接端的一部分内伸于所述第二电机轴的中心内腔的前部位置,所述输出轴安装连接端设置有内凹花键、定位孔,所述第二电机轴的中心内腔的后部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磊何韬乔鹏吕小科王艳坤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绿控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