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端部灌封密闭的驱动总成和交通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18493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机端部灌封密闭的驱动总成和交通工具,包括三个单相接线柱,单相接线柱在电机安装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接线部,单相接线柱在控制安装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接线部,第一接线部与定子连接,第二接线部与电机控制装置连接;间隔壁在朝向电机安装腔的端面上填充有灌封胶,灌封胶覆盖在第一接线部外。将灌封胶填充在间隔壁朝向电机安装腔的端面上,继而使得灌封胶覆盖在第一接线部外,第一接线部用于与定子的接线端连接,从而实现对第一接线部和定子的接线端的灌封密闭,从而有效提高防护性,也能够将废热高效地传导至间隔壁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端部灌封密闭的驱动总成和交通工具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端部灌封密闭的驱动总成和交通工具。
技术介绍
新能源交通工具因其不燃烧汽油或柴油产生动力,故具有环保、污染小等诸多特点,且在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新能源发电大力推广应用下,诸多新能源交通工具在逐渐推广应用,如新能源电动轿车、新能源电动客车、新能源电动货车、新能源电动清洁车、新能源电动轨道交通工具、新能源电动飞行交通工具、新能源电动航运交通工具等。新能源交通工具一般配备有电池、电机控制装置、电机和动力产生装置,电机控制装置内的功率管接收电池输出的直流电,并将直流电逆变转换成交流电向电机输出,继而电机输出旋转驱动力带动动力产生装置如车轮、浆叶等继而带动交通工具行进。而随着交通工具对于驱动总成即电机和电机控制装置的集成化,其可将器件占用空间进一步优化和缩小,从而腾出更多空间供乘坐空间、电池空间等使用,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集成时,需要考虑电机与电机控制器之间连接结构以及相关的布局优化,需要将电机的冷却以及电机控制器的冷却一并考虑,以及相关的电连接结构的优化布置,且还需要考虑器件的装配方便性,才能实现驱动总成高效集成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安装腔端部灌封密闭的驱动总成。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有上述驱动总成的交通工具。为了实现本技术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总成,包括机壳、电机控制装置、轴承、转子和定子,机壳内沿轴向设置有腔体,机壳的内壁沿径向设置有间隔壁,间隔壁将腔体分成电机安装腔和控制安装腔,轴承设置在间隔壁上,转子安装在电机安装腔内并与轴承连接,定子装电机安装腔内并位于转子外侧,电机控制装置设置在控制安装腔内;驱动总成还包括三个单相接线柱,单相接线柱在电机安装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接线部,单相接线柱在控制安装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接线部,第一接线部与定子连接,第二接线部与电机控制装置连接;间隔壁在朝向电机安装腔的端面上填充有灌封胶,灌封胶覆盖在第一接线部外。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利用电机的轴向后端的空间,利用间隔壁的间隔设置以及轴承的布置,使得转子可转动地设置在电机安装腔中,而电机控制装置则设置在控制安装腔中,并利用三个单相接线柱穿过间隔壁的设置,连接在电机控制装置和定子之间,再将灌封胶填充在间隔壁朝向电机安装腔的端面上,继而使得灌封胶覆盖在第一接线部外,第一接线部用于与定子的接线端连接,从而实现对第一接线部和定子的接线端的灌封密闭,从而有效提高防护性,也能够将废热高效地传导至间隔壁处。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在轴承的轴向投影上,三个第一接线部均位于轴承和定子之间。由上可见,将三个单相接线柱均位轴承和定子的轴向投影之间,利用轴承和定子之间留有操作空间,可对定子的接线端和单相接线柱方便地连接。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间隔壁设置有安装孔,间隔壁在安装孔的外周朝向电机安装腔延伸设置有安装环壁,轴承安装在安装环壁内,三个单相接线柱均位于安装环壁的外周;灌封胶填充在安装环壁、间隔壁和机壳的内壁之间。由上可见,通过安装环壁对轴承的稳定安装,提高电机的运行稳定性,同时三个单相接线柱均位于安装环壁的外周,也便于定子的接线端安装定位,也使灌封胶精准地填充在安装环壁、间隔壁和机壳的内壁之间,使轴承产生的废热也能够通过灌封胶传导。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单相接线柱均位于安装环壁的外周壁处,安装环壁的外周壁在单相接线柱处设置有第一避让槽。由上可见,利用第一避让槽可对定子的接线端提供定位,也优化布局空间,从而提高接线方便性可靠性。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间隔壁贯穿设置有三个接线孔和三个穿线孔,三个接线孔和三个穿线孔呈交错间隔沿轴承的外周均匀分布,一个单相接线柱穿过一个接线孔;灌封胶覆盖三个接线孔和三个穿线孔外。由上可见,穿线孔用于供一些传感器件的接线穿过,如温度传感器,接线孔用于被单相接线柱穿过,从而提高电机安装腔和控制安装腔之间的隔离度,避让相互干扰。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间隔壁在朝向电机安装腔的第一端壁设置有第二避让槽,第二避让槽自接线孔朝向定子延伸;定子的接线端位于第二避让槽处并与第一接线部连接,灌封胶覆盖定子的接线端。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定子包括绕组,灌封胶覆盖绕组靠近间隔壁的端部。由上可见,第二避让槽可用于放置定子的导线和接线端,从而优化布局空间,并利用灌封胶对定子的接线端、导线以及绕组的端部定位。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驱动总成包括三相接线座,三相接线座包括接线座体和三个所述单相接线柱,所述接线座体呈圆柱状延伸,三个所述单相接线柱沿所述接线座体的轴向布置,三个所述单相接线柱设置在所述接线座体的外周,所述单相接线柱在所述接线座体的轴向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定子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电机控制装置连接。由上可见,通过三个单相接线柱设置在接线座体的外周,继而三个单相接线柱能够对应地定子的接线端连接,继而优化接线布局,并且三个单相接线柱之间的空间能够放置轴承等空间,从而提高结构布局紧凑度。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机壳的外壁上设置有液冷流道,所述间隔壁设置有间隔冷却槽,所述间隔冷却槽与所述液冷流道连通。由上可见,机壳的液冷流道和间隔壁的间隔冷却槽连通,故可将轴承的废热以及旋转变压器的废热能够迅速地从间隔壁传递至机壳,从而提高导热效率,提高驱动总成的运行性能。为了实现本技术第二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包括如上述方案的驱动总成。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的爆炸图。图4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机壳在电机安装腔一侧的结构图。图5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机壳在控制安装腔一侧的结构图。图6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三相接线座的结构图。图7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三相接线座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图。图8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三相接线座的爆炸图。图9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机壳的外周壁的结构图。图10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位于间隔壁处沿径向的剖视图。图11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位于三相接线座处沿轴向的剖视图。图12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三相接线座和电机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图13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三相接线座和电机控制装置的爆炸图。图14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关于功率管器件的爆炸图。图15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位于功率管处沿径向的剖视图。图16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叠层母排组件的爆炸图。图17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中电机控制装置在省略主电路板后的结构图。图18是本技术驱动总成实施例在省略机盖后在轴后侧视角下的结构图。图19是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端部灌封密闭的驱动总成,包括机壳、电机控制装置、轴承、转子和定子;/n其特征在于:/n所述机壳内沿轴向设置有腔体,所述机壳的内壁沿径向设置有间隔壁,所述间隔壁将所述腔体分成电机安装腔和控制安装腔,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间隔壁上,所述转子安装在所述电机安装腔内并与所述轴承连接,所述定子装所述电机安装腔内并位于所述转子外侧,所述电机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控制安装腔内;/n所述驱动总成还包括三个单相接线柱,所述单相接线柱在所述电机安装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接线部,所述单相接线柱在所述控制安装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接线部,所述第一接线部与所述定子连接,所述第二接线部与所述电机控制装置连接;/n所述间隔壁在朝向所述电机安装腔的端面上填充有灌封胶,所述灌封胶覆盖在所述第一接线部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端部灌封密闭的驱动总成,包括机壳、电机控制装置、轴承、转子和定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内沿轴向设置有腔体,所述机壳的内壁沿径向设置有间隔壁,所述间隔壁将所述腔体分成电机安装腔和控制安装腔,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间隔壁上,所述转子安装在所述电机安装腔内并与所述轴承连接,所述定子装所述电机安装腔内并位于所述转子外侧,所述电机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控制安装腔内;
所述驱动总成还包括三个单相接线柱,所述单相接线柱在所述电机安装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接线部,所述单相接线柱在所述控制安装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接线部,所述第一接线部与所述定子连接,所述第二接线部与所述电机控制装置连接;
所述间隔壁在朝向所述电机安装腔的端面上填充有灌封胶,所述灌封胶覆盖在所述第一接线部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的轴向投影上,三个所述第一接线部均位于所述轴承和所述定子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壁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间隔壁在所述安装孔的外周朝向所述电机安装腔延伸设置有安装环壁,所述轴承安装在所述安装环壁内,三个所述单相接线柱均位于所述安装环壁的外周;
所述灌封胶填充在所述安装环壁、所述间隔壁和所述机壳的内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相接线柱均位于所述安装环壁的外周壁处,所述安装环壁的外周壁在所述单相接线柱处设置有第一避让槽。


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桂宾刘宏鑫余利华郭树生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