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5651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包括与车体顶部连接的顶导流罩,顶导流罩的前端与车体顶部转动连接,顶导流罩的后端设置有用于调节顶导流罩高度的主动升降机构,主动升降机构与车体连接。上述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结构合理,操作者站立于地面即可调节顶导流罩的高度,既节省燃料成本,又可保证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重卡顶导流,尤其是涉及一种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大部分重卡的顶导流罩都是固定式,固定式顶导流罩的高度由于不能随着货箱高度的不同而调节,造成车辆行驶过程中风阻较大,浪费燃料,提高货运成本。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重卡顶导流罩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顶导流罩的高度可调节,且操作者站立于地面即可进行操作,既节省燃料成本,还保证了的人身安全。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包括与车体(4)顶部连接的顶导流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导流罩(1)的前端与所述车体(4)顶部转动连接,所述顶导流罩(1)的后端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顶导流罩(1)高度的主动升降机构(2),所述主动升降机构(2)与车体(4)连接。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达到调节顶导流罩的后端高度的目的,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节约燃料成本。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主动升降机构(2)包括顶杆(21)、连接架(22)、升降杆(23)、螺纹杆(24)和手摇杆(25),所述连接架(22)的前端与所述车体(4)顶部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架(22)的后端与所述升降杆(23)转动连接;所述升降杆(23)套接于所述螺纹杆(24)外且下端通过内螺纹与螺纹杆(24)螺纹驱动连接;所述螺纹杆(24)与所述手摇杆(25)驱动连接,所述螺纹杆(24)与车体(4)转动连接;所述顶杆(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导流罩(1)的下表面以及连接架(22)的中部转动连接。通过这样的设计,手摇杆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升降杆的直线往复运动,驱动顶导流罩绕着其前端与车顶连接的点做一定角度的旋转运动。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车体(4)的后侧壁上固定有连接支座(6),所述螺纹杆(24)的底部通过轴承(9)与所述连接支座(6)转动连接。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达到螺纹杆与车身仅转动的目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主动升降机构(2)的一侧还设置有辅助升降机构(7),所述辅助升降机构(7)包括辅助顶杆(71)和辅助连接架(72),所述辅助连接架(72)的前端与所述车体(4)顶部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辅助连接架(72)的后端与所述辅助顶杆(71)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辅助顶杆(71)的另一端与所述顶导流罩(1)的下表面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架(22)以及辅助连接架(72)之间通过连杆(8)固定连接。通过这样的设计,调节顶导流罩的高度可以更为稳定,对顶导流罩的支撑也可以更为稳定。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手摇杆(25)与所述螺纹杆(24)通过万向联轴器(3)连接。通过这样的设计,方便操作者在不同位置进行操作。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手摇杆(25)延伸至所述车体(4)后壁的下部。通过这样的设计,方便操作者站立在地面进行操作,避免人工攀爬到接近车顶位置进行高度调节,保证了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手摇杆(25)的中部还包括一段U形弯折段(251)。通过这样的设计,操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优的握持处转动手摇杆。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车身(4)设置有若干卡扣(5)。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达到固定手摇杆于卡扣中的目的,避免开车过程中手摇杆晃动。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车体(4)的后壁设置有第一卡扣(51)和第二卡扣(52),所述第一卡扣(51)与所述U形弯折段(251)相配合卡接,所述第一卡扣(51)的开口方向与车体(4)的后壁相垂直;所述第二卡扣(52)与所述手摇杆(25)的下部相配合卡接,所述第二卡扣(52)的开口方向与车体(4)的后壁相平行。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更优的固定手摇杆于卡扣中,避免颠簸路段手摇杆脱离卡扣。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结构合理,通过在顶导流罩的后端设置升降机构,利用手摇杆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升降杆的直线往复运动,驱动顶导流罩绕着其前端与车顶连接的点做旋转运动,达到调节顶导流罩后端高度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顶导流罩的高度可调,节省了燃料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另一视角);图3是本技术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实施例1的升降机构2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实施例1的升降机构2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无顶导流罩1)。图中:1、顶导流罩;2、主动升降机构;21、顶杆;22、连接架;23、升降杆;24、螺纹杆;25、手摇杆;251、U形弯折段;3、万向联轴器;4、车体;5、卡扣;51、第一卡扣;52、第二卡扣;6、连接支座;7、辅助升降机构;71、辅助顶杆;72、辅助连接架;8、连杆;9、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5所示,实施例1的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包括与车体4顶部连接的顶导流罩1,顶导流罩1的前端与车体4顶部转动连接,顶导流罩1的后端设置有用于调节顶导流罩1高度的主动升降机构2,主动升降机构2与车体4连接。主动升降机构2包括顶杆21、连接架22、升降杆23、螺纹杆24和手摇杆25,连接架22的前端与车体4顶部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连接架22的后端与升降杆23转动连接;升降杆23套接于螺纹杆24外且下端通过内螺纹与螺纹杆24螺纹驱动连接;螺纹杆24与手摇杆25驱动连接,螺纹杆24与车体4转动连接;顶杆21的两端分别与顶导流罩1的下表面以及连接架22的中部转动连接。车体4的后侧壁上固定有连接支座6,螺纹杆24的底部通过轴承9与连接支座6转动连接。主动升降机构2的一侧还设置有辅助升降机构7,辅助升降机构7包括辅助顶杆71和辅助连接架72,辅助连接架72的前端与车体4顶部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辅助连接架72的后端与辅助顶杆71的一端转动连接,辅助顶杆71的另一端与顶导流罩1的下表面转动连接;连接架22以及辅助连接架72之间通过连杆8固定连接。手摇杆25与螺纹杆24通过万向联轴器3连接。通过这样的设计,方便操作者在不同位置进行操作。手摇杆25延伸至车体4后壁的下部。手摇杆25的中部还包括一段U形弯折段251。车身4设置有若干卡扣5。车体4的后壁设置有第一卡扣51和第二卡扣52,第一卡扣51与U形弯折段251相配合卡接,第一卡扣51的开口方向与车体4的后壁相垂直;第二卡扣52与手摇杆25的下部相配合卡接,第二卡扣52的开口方向与车体4的后壁相平行。取下手摇杆25的操作:操作者握住U形弯折段251,旋转U形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包括与车体(4)顶部连接的顶导流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导流罩(1)的前端与所述车体(4)顶部转动连接,所述顶导流罩(1)的后端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顶导流罩(1)高度的主动升降机构(2),所述主动升降机构(2)与车体(4)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包括与车体(4)顶部连接的顶导流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导流罩(1)的前端与所述车体(4)顶部转动连接,所述顶导流罩(1)的后端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顶导流罩(1)高度的主动升降机构(2),所述主动升降机构(2)与车体(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升降机构(2)包括顶杆(21)、连接架(22)、升降杆(23)、螺纹杆(24)和手摇杆(25),所述连接架(22)的前端与所述车体(4)顶部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架(22)的后端与所述升降杆(23)转动连接;所述升降杆(23)套接于所述螺纹杆(24)外且下端通过内螺纹与螺纹杆(24)螺纹驱动连接;所述螺纹杆(24)与所述手摇杆(25)驱动连接,所述螺纹杆(24)与车体(4)转动连接;所述顶杆(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导流罩(1)的下表面以及连接架(22)的中部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4)的后侧壁上固定有连接支座(6),所述螺纹杆(24)的底部通过轴承(9)与所述连接支座(6)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卡顶导流的手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升降机构(2)的一侧还设置有辅助升降机构(7),所述辅助升降机构(7)包括辅助顶杆(7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克莱儿·库松索丁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世泰仕塑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