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1896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公开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后扰流板上设置有第一翻边,后扰流板的下方设置有侧围装饰板,侧围装饰板上设置有第二翻边,后扰流板的前侧设置有侧围,侧围上设置有第三翻边,后扰流板的后侧设置有下部装饰板,下部装饰板上设置有第四翻边,第一翻边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圆角、过渡边、第二圆角,第三翻边包括第三圆角,第四翻边包括第四圆角,第一圆角与第二翻边的间距等于第三圆角与第二翻边的间距,第二圆角与第二翻边的间距等于第四圆角与第二翻边的间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后扰流板,在兼顾造型圆角特征顺延的同时,实现了对侧围装饰板与侧围的间隙、侧围装饰板与下部装饰板的间隙的平滑顺延过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后扰流板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扰流板。
技术介绍
后扰流板是在汽车行李箱盖上后端做成鸭尾似的突出物,其目的就是将从车顶冲下来的气流阻滞一下形成向下的作用力,以抵消一部分气动升力,从而增加车轮的地面附着力,改善高速汽车的动力学和操作稳定性。随着汽车车身造型的多样化,以及用户对车身精良性需求的日益提升,后扰流板与侧围装饰板之间的间隙处于造型过渡区域,其能否顺利过渡并且使装配、质保可控,直接影响用户关于产品的质量评价。后扰流板与侧围装饰板之间的间隙的控制通常采用两种方案:方案一,模型阶段造型特征顺延,后扰流板与侧围装饰板之间的间隙采取间隙渐变,后扰流板外观圆角为下部装饰板(连接于后扰流板的后侧)的外观圆角与侧围的外观圆角之间的弦长渐变,此种方案缺点是渐变间隙在实车装配误差累积下,产生楔形外观间隙,产品出厂质量不可控;方案二,为确保量产品质可控,优先保证量化评价标准,则后扰流板与侧围装饰板之间的间隙与下部装饰板与侧围装饰板之间的间隙一致,外观圆角一致,此种方案缺点是后扰流板与侧围的圆角造型特征在尖点处产生错位,不利于了用户感知质量评价。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后扰流板与侧围装饰板的间隙能够实现对侧围装饰板与侧围的间隙、侧围装饰板与下部装饰板的间隙的平滑顺延过渡。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后扰流板,所述后扰流板上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后扰流板的下方设置有侧围装饰板,所述侧围装饰板上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后扰流板的前侧设置有侧围,所述侧围上设置有第三翻边,所述后扰流板的后侧设置有下部装饰板,所述下部装饰板上设置有第四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圆角、过渡边、第二圆角,所述第三翻边包括第三圆角,所述第四翻边包括第四圆角,所述第一圆角与所述第二翻边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三圆角与所述第二翻边的间距,所述第二圆角与所述第二翻边的间距等于所述第四圆角与所述第二翻边的间距。作为本技术的汽车后扰流板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圆角的弦长与所述第三圆角的弦长相等。作为本技术的汽车后扰流板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圆角的弦长与所述第四圆角的弦长相等。作为本技术的汽车后扰流板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渡边为平板状结构。作为本技术的汽车后扰流板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圆角与所述第二翻边的间距为6.4mm。作为本技术的汽车后扰流板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圆角与所述第二翻边的间距为4.3mm。作为本技术的汽车后扰流板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渡边的宽度范围为2.0mm-4.2mm。作为本技术的汽车后扰流板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渡边与位于所述第一圆角一侧且远离所述过渡边的所述后扰流板的夹角范围为140°-150°。作为本技术的汽车后扰流板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渡边与位于所述第二圆角一侧且远离所述过渡边的所述后扰流板的夹角范围为150°-160°。作为本技术的汽车后扰流板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翻边朝向车身内侧翻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扰流板,在后扰流板设置有第一翻边,侧围装饰板上设置有第二翻边,侧围上设置有第三翻边,下部装饰板上设置有第四翻边,第一翻边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圆角、过渡边、第二圆角,第三翻边包括第三圆角,第四翻边包括第四圆角,第一圆角与第二翻边的间距等于第三圆角与第二翻边的间距,第二圆角与第二翻边的间距等于第四圆角与第二翻边的间距,通过对现有后扰流板的翻边结构进行改进,在仅有第一圆角的现有翻边结构基础上,添加了过渡边和第二圆角,后扰流板在兼顾造型圆角特征顺延的同时,后扰流板与侧围装饰板的间隙,实现了对侧围装饰板与侧围的间隙、侧围装饰板与下部装饰板的间隙的平滑顺延过渡,满足了用户的精良性需求,为两处间隙的实车装配提供稳定质保标准,使产品出厂质量可控,解决了造型特征的延续性问题,为质保提供量化标准,有利于产品品控及用户感知质量评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扰流板在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后扰流板与侧围装饰板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侧围与侧围装饰板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中下部装饰板与侧围装饰板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后扰流板与侧围装饰板装配时计算的过渡边宽度的示意图。图中:1-后扰流板;11-第一翻边;111-第一圆角;112-过渡边;113-第二圆角;100-侧围装饰板;101-第二翻边;200-侧围;201-第三翻边;202-第三圆角;300-下部装饰板;301-第四翻边;302-第四圆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如图1-图4所示,后扰流板1上设置有第一翻边11,后扰流板1的下方设置有侧围装饰板100,侧围装饰板100上设置有第二翻边101,后扰流板1的前侧设置有侧围200,侧围200上设置有第三翻边201,后扰流板1的后侧设置有下部装饰板300,下部装饰板300上设置有第四翻边301,第一翻边1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圆角111、过渡边112、第二圆角113,第三翻边201包括第三圆角202,第四翻边3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后扰流板,所述后扰流板(1)上设置有第一翻边(11),所述后扰流板(1)的下方设置有侧围装饰板(100),所述侧围装饰板(100)上设置有第二翻边(101),所述后扰流板(1)的前侧设置有侧围(200),所述侧围(200)上设置有第三翻边(201),所述后扰流板(1)的后侧设置有下部装饰板(300),所述下部装饰板(300)上设置有第四翻边(30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1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圆角(111)、过渡边(112)、第二圆角(113),所述第三翻边(201)包括第三圆角(202),所述第四翻边(301)包括第四圆角(302),所述第一圆角(111)与所述第二翻边(101)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三圆角(202)与所述第二翻边(101)的间距,所述第二圆角(113)与所述第二翻边(101)的间距等于所述第四圆角(302)与所述第二翻边(101)的间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扰流板,所述后扰流板(1)上设置有第一翻边(11),所述后扰流板(1)的下方设置有侧围装饰板(100),所述侧围装饰板(100)上设置有第二翻边(101),所述后扰流板(1)的前侧设置有侧围(200),所述侧围(200)上设置有第三翻边(201),所述后扰流板(1)的后侧设置有下部装饰板(300),所述下部装饰板(300)上设置有第四翻边(30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1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圆角(111)、过渡边(112)、第二圆角(113),所述第三翻边(201)包括第三圆角(202),所述第四翻边(301)包括第四圆角(302),所述第一圆角(111)与所述第二翻边(101)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三圆角(202)与所述第二翻边(101)的间距,所述第二圆角(113)与所述第二翻边(101)的间距等于所述第四圆角(302)与所述第二翻边(101)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角(111)的弦长与所述第三圆角(202)的弦长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角(113)的弦长与所述第四圆角(302)的弦长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一凌颜甜莉王天宇汤立生桂衍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