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尾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7357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尾翼。该车辆的尾翼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翼主体、及分别从翼主体的车宽方向的两端沿着车身的侧面向下方延伸的两侧的小翼,小翼具有前端缘和位于该前端缘的后方的后端缘,前端缘与翼主体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相连,并一边向下方延伸一边向后方延伸;后端缘与翼主体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相连,并向前端缘的下端延伸。基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上述结构,能提高车辆的直线行驶稳定性及转向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尾翼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尾翼。
技术介绍
通常,为了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在车身的外侧安装有尾翼。具备行李舱的车辆中,尾翼一般被安装在行李舱盖的顶面上。掀背车的情况下,尾翼一般被安装在后门的上部。通过在车身的外表面安装尾翼,行驶中沿着车身的外表面流动的气流可被整流,从而能使空气阻力减小。另外,还能产生将车身朝路面方向压的作用力(下压力),由此,能使行驶的稳定性提高。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尾翼无助于车辆的直线行驶稳定性及转向能力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车辆的直线行驶稳定性及转向能力的车辆的尾翼。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尾翼,该车辆的尾翼安装在车身的后部,其特征在于: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翼主体、及分别从所述翼主体的车宽方向的两端沿着所述车身的侧面向下方延伸的两侧的小翼,所述小翼具有前端缘和位于该前端缘的后方的后端缘,所述前端缘与所述翼主体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相连,并一边向下方延伸一边向后方延伸;所述后端缘与所述翼主体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相连,并向所述前端缘的下端延伸。本技术的上述车辆的尾翼的优点在于,能提高车辆的直线行驶稳定性及转向能力。具体而言,车辆行驶中在小翼的前端缘和后端缘的下端附近会产生翼尖涡,由于小翼沿着车身侧面向下方延伸,所以翼尖涡会沿着车身侧面流动。因此,沿着车身侧面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增大,从而能使车身侧面附近的边界层(空气相对车身流动的速度低于车速的区域)变薄。其结果,能提高车辆移动(前进行驶时是向前方移动,转弯时是向转向方向移动)中空气对车身的追随性,即,能提高车辆的直线行驶稳定性及转向能力。另外,本技术的上述车辆的尾翼中,较佳为,所述小翼被构成为,所述后端缘一边向下方延伸一边向后方延伸。基于该结构,后端缘的形状能促进翼尖涡良好地产生,从而能进一步提高车辆的直线行驶稳定性及转向能力。另外,本技术的上述车辆的尾翼中,较佳为,所述小翼被构成为,面朝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为平坦面,面朝车宽方向内侧的面为朝着车宽方向内侧膨出的曲面。基于该结构,行驶时在各小翼附近流动的空气中,沿着面朝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流动的空气的流速高于沿着面朝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流动的空气的流速。由此,各小翼的外侧压力高于内侧压力。即,在车身上产生向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分作用的压力。该压力也有助于车辆的直线行驶稳定性的提高。另外,本技术的上述车辆的尾翼中,较佳为,所述翼主体被构成为,面朝上方的顶面为平坦面,面朝下方的底面为向下侧膨出的曲面。基于该结构,行驶时在翼主体附近流动的空气中,沿着翼主体的底面流动的空气的流速高于沿着翼主体的顶面流动的空气的流速。由此,翼主体的上侧压力高于下侧压力。即,车身上产生向下方作用的下压力。该下压力也有助于行驶稳定性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安装有本技术的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尾翼的车身的后视图。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尾翼的、图1中的箭头II方向的视图。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尾翼的、图1中的箭头III方向的视图。图4是从车身后方看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尾翼左侧的小翼及其周围的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尾翼右侧的小翼的下端附近产生的翼尖涡的流动的图。图6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身的右侧后部的侧面附近流动的空气的流速的图。图7是表示在现有技术的车身的右侧后部的侧面附近流动的空气的流速的图。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尾翼的、图1中的箭头II方向的视图。图9是从车身后方看到的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左侧的小翼及其周围的图。图10是表示图9中的箭头X方向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示出安装有本实施方式中的尾翼2的车身1的后部,图2是图1中的箭头II方向的视图,图3是图1中的箭头III方向的视图。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身前方;箭头RR表示车身后方;箭头LH表示车宽方向的左侧;箭头RH表示车宽方向的右侧;箭头UP表示上方。如上述各图所示,尾翼2通过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支架12安装在车身1的行李舱盖11的顶面上。尾翼2被配置为与行李舱盖11的顶面之间存在规定间隔。尾翼2具备翼主体3、及设置在该翼主体3的车宽方向的两个端部的小翼4。尾翼2整体由合成树脂构成为一体。如图3所示,翼主体3被构成为,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更靠近车身前侧。即,俯视时(图3),翼主体3的前端缘31及后端缘32分别为一边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一边朝车身前侧弯曲的形状。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翼主体3被构成为,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更靠近车身下侧。即,后视时(图1),翼主体3的顶面33及底面34分别为一边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一边朝车身下侧弯曲的形状。两个支架12分别安装在车宽方向的左侧及右侧的距离翼主体3的底面34的中心规定尺寸的位置。图4是从车身1的后方看到的尾翼2左侧的小翼4及其周围的图。如图4所示,在翼主体3的底面34上一体地形成有朝着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安装板35。另一方面,支架12具备用于与行李舱盖11的顶面连接的固定部13、及从该固定部13向上方延伸的两个支撑板14。两个支撑板14之间的间隔尺寸与安装板35的板厚尺寸大致相同。安装板35插在两个支撑板14之间,通过插在安装板35及各支撑板14上形成的通孔(未图示)中的铆钉15,安装板35与支撑板14连接在一起,从而尾翼2通过支架12而被安装在行李舱盖11的顶面上。另外,翼主体3的车长方向上的截面(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截面)中,截面的上侧缘线为直线,截面的下侧缘线为向下侧膨出的曲线。即,翼主体3被构成为顶面33为平坦面、底面34为向下侧膨出的曲面的翼形。本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小翼4的结构。具体而言,两个小翼4被构成为,从翼主体3的车宽方向的两端沿着车身1的侧面16向下方延伸。具体而言,小翼4沿着后翼子板17的外表面(侧面)16向下方延伸。另外,如图2所示,从车宽方向看时,小翼4为近似倒三角形。具体而言,小翼4具有前端缘41和位于前端缘41后方的后端缘42,前端缘41与翼主体3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的前端(图2中的点P)相连并一边向下方延伸一边向后方延伸;后端缘42与翼主体3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的后端(图2中的点Q)相连并朝着前端缘41的下端延伸。另外,后端缘42弯曲状地一边向下方延伸一边向后方延伸。因此,小翼4的下端,即,前端缘41与后端缘42相交处(图2中的点R)位于比翼主体3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的后端Q更靠后方的位置。另外,前端缘41向车身后方倾斜的角度大于后端缘42向车身后方倾斜的角度。另外,小翼4的水平方向上的截面中,截面的外侧缘线为直线、截面的内侧缘线为向内侧膨出的曲线。即,小翼4被构成为面朝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小翼外侧面)43为平坦面、面朝车宽方向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尾翼,安装在车身的后部,其特征在于:/n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翼主体、及分别从所述翼主体的车宽方向的两端沿着所述车身的侧面向下方延伸的两侧的小翼,/n所述小翼具有前端缘和位于该前端缘的后方的后端缘,所述前端缘与所述翼主体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相连,并一边向下方延伸一边向后方延伸;所述后端缘与所述翼主体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相连,并向所述前端缘的下端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尾翼,安装在车身的后部,其特征在于:
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翼主体、及分别从所述翼主体的车宽方向的两端沿着所述车身的侧面向下方延伸的两侧的小翼,
所述小翼具有前端缘和位于该前端缘的后方的后端缘,所述前端缘与所述翼主体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相连,并一边向下方延伸一边向后方延伸;所述后端缘与所述翼主体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相连,并向所述前端缘的下端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尾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江雄亮今西谦介伊藤好章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