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3303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道结构。该水道结构包括:水道本体,所述水道本体具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之间形成冷却水道,从所述冷却液进口到所述冷却液出口的方向为主流动方向,所述冷却水道的平行于所述主流动方向的水道侧壁上设置有隔离散热筋,所述隔离散热筋伸入所述冷却水道内且部分地阻隔所述主流动方向,所述冷却水道内还设置有多个导流散热筋,所述导流散热筋与所述水道侧壁分离开。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水道结构,隔热散热筋实现冷却水道的分区,保证冷却液沿主流动方向在各个水道分腔内的全覆盖,导流散热筋实现分区内冷却液的均匀流动,二者的长度设计保证了流动阻力的最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道结构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水道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化、电动化、信息化的广泛实现,工业控制产品(例如控制器、动力电池等)的散热量不断增大,产品更多倾向于多模块并联实现灵活的数量配置,但这种方案对冷却水道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多模块并联也意味着流动方向上的长度增加,从能耗的角度考虑需要更低流动阻力的冷却结构设计。用于多模块并联产品液冷的冷却水道,往往结构狭长、厚度限制大,设计的难点在于保证流阻小且散热均匀。在降流阻的设计中,一般以冷却结构中长度较短的方向为流动方向,以减小沿程流动阻力。但这种结构需要将一个流动入口分成多个分支,而流动分支越多,越难以保证各分支之间流量分配的均匀性,在流动入口压力较低的情况下尤其严重,甚至可能出现局部的流动死区,引起局部散热不足而导致产品失效。在以冷却结构长度较长的方向为流动方向的设计中,容易导致出现局部的流动死区,引起局部散热不足、冷却均匀性较差;或者会产生较大的流动阻力,导致需要选用功率很大的水泵才能满足有效的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水道结构,冷却均匀性较好。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道结构包括:水道本体,所述水道本体具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之间形成冷却水道,从所述冷却液进口到所述冷却液出口的方向为主流动方向,所述冷却水道的平行于所述主流动方向的水道侧壁上设置有隔离散热筋,所述隔离散热筋伸入所述冷却水道内且部分地阻隔所述主流动方向,所述冷却水道内还设置有多个导流散热筋,所述导流散热筋与所述水道侧壁分离开。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道结构,通过设置隔离散热筋和导流散热筋,可以对冷却液进行导流,从而避免冷却液在冷却水道内出现局部流动死区,冷却均匀性较好,同时可以增加冷却液在冷却水道内的停留时间,以提升冷却效果。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道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平行于所述主流动方向,所述隔离散热筋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的第一散热筋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上的第二散热筋,所述第一散热筋向所述第二侧壁延伸且与所述第二侧壁分离,所述第二散热筋向所述第一侧壁延伸且与所述第一侧壁分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筋与所述第二散热筋依次交替布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道侧壁还包括:相对设置的进口侧壁和出口侧壁,所述进口侧壁和所述出口侧壁均与所述主流动方向相交,所述冷却液进口设置在所述进口侧壁上且靠近所述第一侧壁,所述冷却液出口设置在所述出口侧壁上且靠近所述第二侧壁。进一步地,所述进口侧壁、所述第一散热筋、所述第二散热筋和所述出口侧壁中的任意相邻两个之间形成水道分腔,所述导流散热筋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水道分腔内,且所述导流散热筋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均分离。具体地,在设置有所述导流散热筋的所述水道分腔内,所述第一散热筋朝向所述冷却液进口一侧的所述导流散热筋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散热筋朝向所述冷却液出口一侧的所述导流散热筋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类似地,在设置有所述导流散热筋的所述水道分腔内,所述第二散热筋朝向所述冷却液进口一侧的所述导流散热筋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散热筋朝向所述冷却液出口一侧的所述导流散热筋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筋、所述第二散热筋、所述导流散热筋相互平行。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道本体为长方体板,所述主流动方向为长度方向。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道本体为圆柱体或圆锥体,所述主流动方向为圆周方向。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水道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水道本体1、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进口侧壁13、出口侧壁14、水道分腔15、冷却液进口2、冷却液出口3、第一散热筋41、第二散热筋42、导流散热筋5、主流动方向X。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水道结构适于与高温元件接触,这样,当冷却液流过水道结构内部时,可以对水道结构降温,从而间接实现对高温元件的降温。下面结合图1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道结构。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道结构包括:水道本体1,水道本体1具有冷却液进口2和冷却液出口3,冷却液进口2位于水道本体1的一端,冷却液出口3位于水道本体1的另一端,冷却液进口2和冷却液出口3之间形成冷却水道,从冷却液进口2到冷却液出口3的方向为主流动方向X,冷却液适于从冷却液进口2进入冷却水道内,并沿主流动方向X流到冷却液出口3处,再经冷却液出口3流出去,在此过程中,冷却液带走水道本体1的热量,从而给与水道本体1接触的高温元件降温。冷却水道的平行于主流动方向X的水道侧壁上设置有隔离散热筋,隔离散热筋伸入冷却水道内,且隔离散热筋部分地阻隔主流动方向X,以增加冷却液在冷却水道内的停留时间,同时,隔离散热筋可以对冷却液进行导流,避免冷却液在冷却水道内出现局部流动死区而引起局部散热不足。隔离散热筋可以将冷却水道分成多个相互连通的区域(即水道分腔15),保证冷却液沿主流动方向在各个区域内的全覆盖。隔离散热筋可以垂直于其所在水道侧壁,由此可以节省隔离散热筋的用料,从而节约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道本体(1),所述水道本体(1)具有冷却液进口(2)和冷却液出口(3),所述冷却液进口(2)和所述冷却液出口(3)之间形成冷却水道,从所述冷却液进口(2)到所述冷却液出口(3)的方向为主流动方向,所述冷却水道的平行于所述主流动方向的水道侧壁上设置有隔离散热筋,所述隔离散热筋伸入所述冷却水道内且部分地阻隔所述主流动方向,所述冷却水道内还设置有多个导流散热筋(5),所述导流散热筋(5)与所述水道侧壁分离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道本体(1),所述水道本体(1)具有冷却液进口(2)和冷却液出口(3),所述冷却液进口(2)和所述冷却液出口(3)之间形成冷却水道,从所述冷却液进口(2)到所述冷却液出口(3)的方向为主流动方向,所述冷却水道的平行于所述主流动方向的水道侧壁上设置有隔离散热筋,所述隔离散热筋伸入所述冷却水道内且部分地阻隔所述主流动方向,所述冷却水道内还设置有多个导流散热筋(5),所述导流散热筋(5)与所述水道侧壁分离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2)平行于所述主流动方向,所述隔离散热筋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11)上的第一散热筋(41)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12)上的第二散热筋(42),所述第一散热筋(41)向所述第二侧壁(12)延伸且与所述第二侧壁(12)分离,所述第二散热筋(42)向所述第一侧壁(11)延伸且与所述第一侧壁(11)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筋(41)与所述第二散热筋(42)依次交替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侧壁还包括:相对设置的进口侧壁(13)和出口侧壁(14),所述进口侧壁(13)和所述出口侧壁(14)均与所述主流动方向相交,所述冷却液进口(2)设置在所述进口侧壁(13)上且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1),所述冷却液出口(3)设置在所述出口侧壁(14)上且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长虎陈国其蒋荣勋苏伟刘玉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