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1300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包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及电池包,散热电池模组包括电池装置和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组件;每个散热组件均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管和至少两个散热板,散热组件的散热板至少设置在电池装置的两个表面上,散热板内部均设置有流道,位于电池装置不同表面的散热板的流道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相互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至少一个散热组件,且每个散热组件均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管和至少两个散热板,散热组件的散热板至少设置在电池装置的两个表面上,增加了电池模组的散热接触面积,提高了电池模组的散热能力;且散热板内均设置有流道,通过第一连接管使各散热板内的流道相互连通,实现了电池模组不同表面温度均衡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包
,特别涉及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新能源的推广已在各国积极推行,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解决大功率快速充放电和电池的散热等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在新能源电池包领域提高散热功率最常见的方式为:1、拉大冷却液与电池的温差;2、降低电池模组的热阻;3、增大电池的散热面积;而第三项为最容易实现,也是最常用的方式;现有技术的电池包往往通过在下托盘上面固定液冷板的方式给模组冷却。但是这种方式液冷板仅能接触到电芯底面,接触面积较小,若在电芯之间增加冷却翅片板,又会增加较多成本且增加整包重量,成组效率较低,且翅片板传热效果不理想,且不便组装。或者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模组冷却通常通过在下壳体固定水冷板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仅可冷却电芯的底面,此种方式电芯与冷板接触面积较小,无法满足大功率充放电的要求。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急需研究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及电池包,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提供了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及电池包,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至少一个散热组件,且每个所述散热组件均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管和至少两个散热板,所述散热组件的散热板至少设置在所述电池装置的两个表面上,这增加了电池模组的散热接触面积,提高了电池模组的散热能力;且散热板内均设置有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使各散热板内的流道相互连通,这实现了所述电池模组不同表面温度均衡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在每个电芯上设置散热结构,实现电池模组结构的简化,便于组装化。>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包括电池装置和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组件;每个所述散热组件均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管和至少两个散热板,所述散热组件的散热板至少设置在所述电池装置的两个表面上,所述散热板内部均设置有流道,位于所述电池装置不同表面的散热板的流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相互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二连接管和至少两个散热组件,至少两个散热组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相连。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组件,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和第三散热板,第二散热板和第三散热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板的两侧;所述第一散热板包括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散热板包括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散热板包括第三流道;所述第二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板还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还设置有用于与外部水路连接的第五连接管;所述第二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三表面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孔,所述第四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孔,所述第一进水孔和所述第二进水孔均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和所述第三散热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池装置的三个表面上;所述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和所述第三散热板均通过导热结构胶与所述电池装置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散热组件,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还第四散热板、第五散热板和第六散热板;所述第五散热板和所述第六散热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散热板的两侧;所述第四散热板包括第四流道;所述第五散热板包括第五流道;所述第六散热板包括第六流道;所述第五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四流道连通,所述第六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四流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散热板、所述第五散热板和所述第六散热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池装置的三个表面上,所述第四散热板、所述第五散热板和所述第六散热板均通过导热结构胶与所述电池装置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散热板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四散热板与第一散热板设置在电池装置的同一侧,所述第四散热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散热板连接,且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保护一种电池包,包括壳体、托盘和如上所述的散热电池模组;所述托盘一端开口,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托盘的开口端,所述壳体与所述托盘连接后形成容纳腔,所述散热电池模组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进一步地,所述托盘包括第三连接管、第七流道和第六进水孔,所述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六进水孔均与所述第七流道连通;所述壳体包括第四连接管和第八流道,所述第四连接管与所述第八流道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管设置在所述第六进水孔内,所述第七流道与所述第八流道连通。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至少一个散热组件,且每个所述散热组件均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管和至少两个散热板,所述散热组件的散热板至少设置在所述电池装置的两个表面上,这增加了电池模组的散热接触面积,提高了电池模组的散热能力;且散热板内均设置有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使各散热板内的流道相互连通,这实现了所述电池模组不同表面温度均衡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在每个电芯上设置散热结构,实现电池模组结构的简化,便于组装化。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散热电池模组的结构图;图2为图1的截面图;图3为本实施例所述电池包的结构图;图4为图3的截面图;图5为另一实施例所述电池包的结构图。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电池模组;2-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4-第三散热板;5-第四散热板;6-第五散热板;7-第六散热板;8-壳体;9-托盘;11-第一连接管;12-第二连接管;21-第二进水孔;22-第一表面;23-第二表面;24-第四表面;25-第五连接管;26-第一安装孔;51-第五进水孔;81-第四连接管;91-隔板;92-第三连接管;93-第六进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装置(1)和散热装置;/n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组件;/n每个所述散热组件均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管(11)和至少两个散热板,所述散热组件的散热板至少设置在所述电池装置的两个表面上,所述散热板内部均设置有流道,位于所述电池装置不同表面的散热板的流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11)相互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装置(1)和散热装置;
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组件;
每个所述散热组件均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管(11)和至少两个散热板,所述散热组件的散热板至少设置在所述电池装置的两个表面上,所述散热板内部均设置有流道,位于所述电池装置不同表面的散热板的流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11)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二连接管(12)和至少两个散热组件,至少两个散热组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12)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组件,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板(2)、第二散热板(3)和第三散热板(4),第二散热板(3)和第三散热板(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板(2)的两侧;
所述第一散热板(2)包括第一流道;
所述第二散热板(3)包括第二流道;
所述第三散热板(4)包括第三流道;
所述第二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11)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11)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板(2)还包括第一表面(22)、第二表面(23)、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24);
所述第一表面(22)上还设置有用于与外部水路连接的第五连接管(25);
所述第二表面(23)上还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6),所述第一安装孔(26)内设置有第一连接件;
所述第三表面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孔,所述第四表面(24)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孔(21),所述第一进水孔和所述第二进水孔(21)均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散热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板(2)、所述第二散热板(3)和所述第三散热板(4)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池装置(1)的三个表面上;所述第一散热板(2)、所述第二散热板(3)和所述第三散热板(4)均通过导热结构胶与所述电池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兆鹏戴少峰于林罗日萍刘彬占莉潘福中
申请(专利权)人: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