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传动机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12074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传动机构,包括壳体和输入轴,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NGWN(Ⅰ)型的齿圈E作为末级输出,同时将齿圈E与折叠机构中的第一连杆一体成型,拓展了旋转驱动机构的传动形式,且NGW型行星减速器减速比为2.8~9,NGWN(Ⅰ)型行星减速器减速比为20~100,在驱动机构相同的体积下,使用NGWN(Ⅰ)型行星减速器能实现更高的传动比,且能有效减小驱动机构体积大小,现有的NGW型行星减速器的行星轮为3~5个,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行星轮个数可高达八个,进而使得该机构受力更均衡,由于限位扇环作为机械限位装置,齿圈E和第一连杆只能在角度α内旋转,使本传动机构在有限角度内运行,有利于避开折叠机构死点位置,保护机翼折叠系统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传动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飞行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传动机构。
技术介绍
机翼是各种固定翼飞机不可缺少的部件,但是在地面时机翼没有作用,却会占用大量的空间。机翼折叠技术的发展来源舰载固定翼飞机节省甲板空间的需求;另外,由于折叠机翼可以减小机身的宽度,方便飞机运输和存放,对普通飞机的设计也有一定的意义。机翼折叠系统通常由机翼固定端(内翼)、机翼活动端(外翼)、折叠机构、驱动机构、控制系统、锁定系统等组成。折叠机构通常使用连杆机构,驱动机构通常通过液压直线驱动机构或液压马达旋转驱动机构实现;折叠机构(连杆机构)中的某两根连杆分别与机翼固定端(内翼)、机翼活动端(外翼)固定连接,同时折叠机构(连杆机构)通过铰链与驱动机构(液压直线驱动机构)连接,或者通过液压马达旋转驱动机构中NGW型行星减速器行星架与驱动机构(液压马达旋转驱动机构)固定连接。驱动机构提供的驱动力驱动折叠机构运转,实现了机翼活动端的折叠与展开。现有的NGW型行星减速器传动比较小,体积较大,且减速器的受力不均衡;减速器动力输出后存在使折叠机构运行至其死点的情况,进而使机翼折叠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传动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传动机构,包括壳体和输入轴,所述输入轴设置在壳体内且与壳体转动连接,输入轴上设置有太阳轮A,壳体内固定设置有齿圈B,齿圈B与太阳轮A之间设置有若干行星轴,行星轴两端分别设置有行星轮C和行星轮D,壳体内还浮动安装有用于对若干行星轴进行限位的支撑环,所述太阳轮A、若干行星轮C和齿圈B同时啮合,所述壳体内转动连接有齿圈E,齿圈E和若干行星轮D同时啮合,齿圈E外侧设置有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第一连杆。所述齿圈E和第一连杆一体成型。所述齿圈E通过滑动轴承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半壳和与第一半壳扣合的第二半壳,所述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相对一侧均设置有限位扇环。所述齿圈B设置在第一半壳内且与第一半壳一体成型。所述限位扇环上设置有若干安装孔。所述行星轴、行星轮C和行星轮D的数量均为八个。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采用了NGWN(Ⅰ)型的齿圈E作为末级输出,同时将圈E与折叠机构中的第一连杆一体成型,拓展了旋转驱动机构的传动形式。2、且NGW型行星减速器减速比为2.8~9,NGWN(Ⅰ)型行星减速器减速比为20~100,在驱动机构相同的体积下,使用NGWN(Ⅰ)型行星减速器能实现更高的传动比,驱动机构相同的传动比下,NGWN(Ⅰ)型行星减速器能有效减小驱动机构体积大小。3、现有的NGW型行星减速器的行星轮为3~5个,本专利技术的行星轮个数可高达八个,进而使得该机构受力更均衡。4、由于限位扇环作为机械限位装置,齿圈E和第一连杆只能在角度α内旋转,使本传动机构在有限角度内运行,有利于避开折叠机构死点位置,保护机翼折叠系统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机械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半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半壳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齿圈E和第一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齿圈E转动范围示意图。图中:1-太阳轮A、2-齿圈B、3-行星轮C、4-行星轮D、5-支撑环、6-行星轴、7-输入轴、8-齿圈E、9-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11-壳体、111-第一半壳、112-第二半壳、12-滑动轴承、13-限位扇环、131-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折叠机构一般由若干依次铰接的连杆组成,且折叠机构中的某两根连杆分别与机翼固定端(内翼)、机翼活动端(外翼)固定连接,驱动其中一根连杆转动,进而带动依次铰接的连杆转动,使得与机翼活动端(外翼)固连的连杆转动,实现机翼的折叠,参阅图1,示出折叠机构中的两个连杆(第一连杆9与第二连杆10铰接)。请参阅图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传动机构,包括壳体11和输入轴7,输入轴7设置在壳体11内且与壳体11转动连接,参阅图4和图5,壳体11包括第一半壳111和与第一半壳111扣合的第二半壳112,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相对一侧均设置有限位扇环13,齿圈B2设置在第一半壳111内且与第一半壳111一体成型或通过花键等连接,限位扇环13上设置有若干安装孔131,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通过限位扇环13上的若干安装孔131进行定位及(螺栓)连接,参阅图7,由于限位扇环13作为机械限位装置,齿圈E8和第一连杆9只能在角度α内旋转,使本传动机构在有限角度内运行,有利于避开折叠机构死点位置,保护机翼折叠系统安全。输入轴7上通过键或花键等连接有太阳轮A1,齿圈B2与太阳轮A1之间设置有八根行星轴6,行星轴6两端分别设置有行星轮C3和行星轮D4,壳体11内还浮动安装有用于对若干行星轴6进行限位的支撑环5,太阳轮A1、八个行星轮C3和齿圈B2同时啮合,壳体11内通过滑动轴承12转动连接有齿圈E8,齿圈E8和八个行星轮D4同时啮合,现有的NGW型行星减速器的行星轮为3~5个,本专利技术的行星轮个数可高达八个,进而使得该机构受力更均衡。齿圈E8与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第一连杆9一体成型,齿圈E8兼具内齿圈与连杆作用,实现驱动机构与折叠机构的机械连接。本专利技术采用了NGWN(Ⅰ)型的输出齿圈(齿圈E8)作为末级输出,同时将输出齿圈作为折叠机构中的某根连杆(第一连杆9),拓展了旋转驱动机构的传动形式,且NGW型行星减速器减速比为2.8~9,NGWN(Ⅰ)型行星减速器减速比为20~100,在驱动机构相同的体积下,使用NGWN(Ⅰ)型行星减速器能实现更高的传动比,驱动机构相同的传动比下,NGWN(Ⅰ)型行星减速器能有效减小驱动机构体积大小。传动路径:电动折叠系统的驱动机构(电动驱动机构)将动力传递至输入轴7。输入轴7转动,太阳轮A1转动,行星轮C3转动,行星轮D4转动,齿圈E8转动,进而第一连杆9转动,进而实现了驱动机构驱动折叠机构的运转,实现了机翼活动端的折叠与展开。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专利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传动机构,包括壳体(11)和输入轴(7),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7)设置在壳体(11)内且与壳体(11)转动连接,输入轴(7)上设置有太阳轮A(1),壳体(11)内固定设置有齿圈B(2),齿圈B(2)与太阳轮A(1)之间设置有若干行星轴(6),行星轴(6)两端分别设置有行星轮C(3)和行星轮D(4),壳体(11)内还浮动安装有用于对若干行星轴(6)进行限位的支撑环(5),所述太阳轮A(1)、若干行星轮C(3)和齿圈B(2)同时啮合,所述壳体(11)内转动连接有齿圈E(8),齿圈E(8)和若干行星轮D(4)同时啮合,齿圈E(8)外侧设置有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第一连杆(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传动机构,包括壳体(11)和输入轴(7),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7)设置在壳体(11)内且与壳体(11)转动连接,输入轴(7)上设置有太阳轮A(1),壳体(11)内固定设置有齿圈B(2),齿圈B(2)与太阳轮A(1)之间设置有若干行星轴(6),行星轴(6)两端分别设置有行星轮C(3)和行星轮D(4),壳体(11)内还浮动安装有用于对若干行星轴(6)进行限位的支撑环(5),所述太阳轮A(1)、若干行星轮C(3)和齿圈B(2)同时啮合,所述壳体(11)内转动连接有齿圈E(8),齿圈E(8)和若干行星轮D(4)同时啮合,齿圈E(8)外侧设置有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第一连杆(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翼电动折叠系统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圈E(8)和第一连杆(9)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翼电动折叠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斌才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飞亚航空设备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