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抗震限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5988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桥梁抗震限位装置,包括墩柱限位件和梁体限位件,梁体限位件的内腔通过销轴铰接有减震杆,墩柱限位件内设有减震腔,减震腔的顶壁贯通连接有导向孔,减震腔内滑动连接有移动减震柱机构,减震杆远离梁体限位件的一端穿过导向孔并通过铰座铰接在移动减震柱机构上,移动减震柱机构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第一减震弹簧,第一减震弹簧远离移动减震柱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减震腔的内腔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整个装置的一端通过墩柱限位件安装在墩柱上,另一端通过梁体限位件固定安装在梁体上,遇到震动时,减震杆带动移动减震柱机构在减震腔内左右的滑动,并配合第一减震弹簧,进行有效的减震、抗震,从而保持梁体与墩柱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梁抗震限位装置
本技术涉及桥梁抗震
,尤其是一种桥梁抗震限位装置。
技术介绍
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为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交通行业,桥梁亦引申为跨越山涧、不良地质或满足其他交通需要而架设的使通行更加便捷的建筑物。桥梁一般由上部构造、下部结构、支座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结构又称桥跨结构,是跨越障碍的主要结构;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支座为桥跨结构与桥墩或桥台的支承处所设置的传力装置;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由于所在地区可能会有地震发生,会导致梁体与墩柱相互撞击或脱离的情况,所以对桥梁的抗震限位有非常高的要求。但是,现有的桥梁抗震限位装置抗震效果很差,甚至出现部分抗震限位装置仅是通过减震材料来实现减震功能,减震效果十分差,难以满足现代桥梁建设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抗震限位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桥梁抗震限位装置,包括墩柱限位件和梁体限位件,所述梁体限位件是U型结构,梁体限位件的顶壁均匀的设有若干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有固定螺栓,所述梁体限位件的内腔通过销轴铰接有减震杆,所述墩柱限位件内设有减震腔,所述减震腔是圆柱腔,减震腔的顶壁贯通连接有导向孔,减震腔内滑动连接有移动减震柱机构,所述减震杆远离梁体限位件的一端穿过导向孔并通过铰座铰接在移动减震柱机构上,所述移动减震柱机构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远离移动减震柱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减震腔的内腔壁上,整个装置的一端通过墩柱限位件安装在墩柱上,另一端通过梁体限位件固定安装在梁体上,遇到震动时,减震杆带动移动减震柱机构在减震腔内左右的滑动,并配合第一减震弹簧,进行有效的减震、抗震,从而保持梁体与墩柱的稳定性;且整个装置通过移动减震柱机构配合两个第一减震弹簧,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对梁体与墩柱的影响,从而保持桥梁的正常运转。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减震柱机构包括移动柱,所述移动柱是圆柱体结构,移动柱的外圆面左右两侧对称套设有滑板,所述滑板是圆盘结构,滑板的轴线与移动柱的轴线重合,滑板的外圆面均匀的设有若干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内腔均匀的设有若干导向杆,所述导向杆远离导向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减震腔相配合的导向轮,两个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相互对称的分设在移动柱的左右两端,通过移动柱配合滑板,可以有效的保证移动减震柱机构在减震腔内滑动的稳定性,进而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定性;且通过在导向槽内设置导向轮,能有效的提高移动减震柱机构在减震腔内移动的便利性,便于实现整个装置的减震效果,进一步提高整个装置的减震质量。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减震杆包括套杆,所述套杆内设有套腔,套腔内滑动连接有套柱,所述套柱的左右侧端对称设有第二减震弹簧,套柱的一端铰接在铰座上,所述套腔远离铰座的一端贯通连接稳定孔,所述套柱靠近稳定孔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远离套柱的一端通过销轴铰接在梁体限位件上,伸缩杆与稳定孔之间是滑动连接,所述套柱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减震弹簧远离套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套腔的侧壁上,通过套柱配合两个第二减震弹簧在套腔内左右滑动,可以提高减震杆的减震、抗震效果,并配合墩柱限位件,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装置的减震、抗震效果,从而保证桥梁的稳定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的整个装置的一端通过墩柱限位件安装在墩柱上,另一端通过梁体限位件固定安装在梁体上,遇到震动时,减震杆带动移动减震柱机构在减震腔内左右的滑动,并配合第一减震弹簧,进行有效的减震、抗震,从而保持梁体与墩柱的稳定性;且整个装置通过移动减震柱机构配合两个第一减震弹簧,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对梁体与墩柱的影响,从而保持桥梁的正常运转;2、本技术通过移动柱配合滑板,可以有效的保证移动减震柱机构在减震腔内滑动的稳定性,进而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定性;且通过在导向槽内设置导向轮,能有效的提高移动减震柱机构在减震腔内移动的便利性,便于实现整个装置的减震效果,进一步提高整个装置的减震质量;3、本技术通过套柱配合两个第二减震弹簧在套腔内左右滑动,可以提高减震杆的减震、抗震效果,并配合墩柱限位件,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装置的减震、抗震效果,从而保证桥梁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桥梁抗震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桥梁抗震限位装置的移动减震柱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移动柱与滑板的配合关系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桥梁抗震限位装置的减震杆的局部剖视图结构示意图。图中:1-墩柱限位件,2-梁体限位件,21-固定孔,22-固定螺栓,23-销轴,3-减震杆,31-套杆,32-套腔,33-套柱,34-第二减震弹簧,35-稳定孔,36-伸缩杆,4-减震腔,5-导向孔,6-移动减震柱机构,61-移动柱,62-滑板,63-导向槽,64-导向杆,65-导向轮,7-铰座,8-第一减震弹簧。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见图1,一种桥梁抗震限位装置,包括墩柱限位件1和梁体限位件2,所述梁体限位件2是U型结构,梁体限位件2的顶壁均匀的设有若干固定孔21,所述固定孔21内设有固定螺栓22,所述梁体限位件2的内腔通过销轴23铰接有减震杆3,所述墩柱限位件1内设有减震腔4,所述减震腔4是圆柱腔,减震腔4的顶壁贯通连接有导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桥梁抗震限位装置,包括墩柱限位件(1)和梁体限位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限位件(2)是U型结构,梁体限位件(2)的顶壁均匀的设有若干固定孔(21),所述固定孔(21)内设有固定螺栓(22),所述梁体限位件(2)的内腔通过销轴(23)铰接有减震杆(3),所述墩柱限位件(1)内设有减震腔(4),所述减震腔(4)是圆柱腔,减震腔(4)的顶壁贯通连接有导向孔(5),减震腔(4)内滑动连接有移动减震柱机构(6),所述减震杆(3)远离梁体限位件(2)的一端穿过导向孔(5)并通过铰座(7)铰接在移动减震柱机构(6)上,所述移动减震柱机构(6)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第一减震弹簧(8),所述第一减震弹簧(8)远离移动减震柱机构(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减震腔(4)的内腔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抗震限位装置,包括墩柱限位件(1)和梁体限位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限位件(2)是U型结构,梁体限位件(2)的顶壁均匀的设有若干固定孔(21),所述固定孔(21)内设有固定螺栓(22),所述梁体限位件(2)的内腔通过销轴(23)铰接有减震杆(3),所述墩柱限位件(1)内设有减震腔(4),所述减震腔(4)是圆柱腔,减震腔(4)的顶壁贯通连接有导向孔(5),减震腔(4)内滑动连接有移动减震柱机构(6),所述减震杆(3)远离梁体限位件(2)的一端穿过导向孔(5)并通过铰座(7)铰接在移动减震柱机构(6)上,所述移动减震柱机构(6)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第一减震弹簧(8),所述第一减震弹簧(8)远离移动减震柱机构(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减震腔(4)的内腔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抗震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减震柱机构(6)包括移动柱(61),移动柱(61)的外圆面左右两侧对称套设有滑板(62),滑板(62)的外圆面均匀的设有若干导向槽(63),所述导向槽(63)的内腔均匀的设有若干导向杆(64),所述导向杆(64)远离导向槽(6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减震腔(4)相配合的导向轮(65),两个所述第一减震弹簧(8)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蒲育张莉赵海英罗玚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工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