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泉洞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室内采暖的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8251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室内采暖的散热器,连接于室内主采暖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通水/通汽管道、散热板,所述通水/通汽管道与所述散热板为一个整体,所述散热板围成的散热通道为加长竖直通道,所述通水/通汽管道与垂直的室内主采暖管道直接连接。(*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室内采暖的散热器
技术介绍
现有室内采暖均采用以管件从主采暖管道引出旁路连接散热器的方式,传统铸铁散热器在室内装修是为了美观大多加装暖气罩,占用了可观的室内使用面积,也降低了采暖效果,近年来出现的多种装饰性散热器,虽然摆脱了加装暖气罩的弊端,但从结构原理上仍属于旁路连接散热器,仍占用相当的室内使用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采用旁路连接方式的室内采暖用散热器,其不过多占用室内使用面积、散热效率高且直接具有装饰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室内采暖的散热器,连接于室内主采暖管道,其包括通水/通汽管道、散热板,所述通水/通汽管道与所述散热板为一个整体,所述散热板围成的散热通道为加长竖直通道,所述通水/通汽管道与垂直的室内主采暖管道直接连接。上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通水/通汽管道通过两端的连接管件与所述室内主采暖管道连接。上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通水/通汽管道通过固定卡盘直接附着在所述室内主采暖管道上。上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散热板为线性挤压成型板。采用上述结构的散热器,克服了现有旁路连接散热器的缺点,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由于采用加长竖直通道,从而加大了空气对流压差,增大了空气流量,提高了散热效应。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揭示的一种直联式散热器;图1a为图1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所揭示的一种附着式散热器;图2a为图2的俯视图图2b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其中,附图附记1-散热板;2-通水/通汽管道;3-卡盘4-室内主采暖管道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和图1a中,本技术揭示了一种直联式散热器,抛弃了从主采暖管道引出旁路连接散热器的方式,采用与垂直主采暖管道直接连接散热器的方式。其中,该直联式散热器包括散热板1和通水或通汽管道2,散热板1和通水或通汽管道2为一个整体,其两端通过连接管件与主采暖管道对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其散热板1形成的通道是加长竖直的,从而加大了空气对流压差,增大了空气流量,提高了散热效应,必要时可从底部采用强制通风,进一步提高散热效应(参见图1中箭头所示)。该直联式散热器在新建筑或管道可以改造的场合适用。在图2、图2和图2b中,本技术揭示了一种附着式散热器,抛弃了从主采暖管道引出旁路连接散热器的方式,采用直接附着在垂直主采暖管道上的方式。该方式主要用于对现有的采暖管道进行改造。其中,与直联式散热器的主要区别是通过卡盘3将散热板1和通水或通汽管道2直接附着在垂直主采暖管道上,其它结构特点与直联式散热器相同。本技术采用的散热器由于采用竖直设置显著减少了现有散热器占用的室内使用面积。同时由于该散热器的结构具有直线性,有利于采用挤压技术批量生产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其结构和装饰性外观可以采用多种形成。当然,本专利技术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专利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专利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室内采暖的散热器,连接于室内主采暖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通水/通汽管道、散热板,所述通水/通汽管道与所述散热板为一个整体,所述散热板围成的散热通道为加长竖直通道,所述通水/通汽管道与垂直的室内主采暖管道直接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通汽管道通过两端的连接管件与所述室内主采暖管道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通汽管道通过固定卡盘直接附着在所述室内主采暖管道上。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为线性挤压成型板。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用于室内采暖的散热器,连接于室内主采暖管道,其包括通水/通汽管道、散热板,所述通水/通汽管道与所述散热板为一个整体,所述散热板围成的散热通道为加长竖直通道,所述通水/通汽管道与垂直的室内主采暖管道直接连接。其不采用旁路连接主采暖管道的方式,不过多占用室内使用面积,且散热效率高、成本低,直接具有装饰性。文档编号F28F1/20GK2676133SQ200320122039公开日2005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20日专利技术者李泉洞, 李越秀, 李越峰, 覃辛华, 林明琼, 王秀英, 黄薇薇, 周隆先, 王崇熙 申请人:李泉洞, 李越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泉洞李越秀李越峰覃辛华林明琼王秀英黄薇薇周隆先王崇熙
申请(专利权)人:李泉洞李越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