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499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包括两边肋条(1)、中间肋条(2)、膜(3)、新风流道(4)、排风流道(5),其特征在于,中间肋条(2)在同一膜面上等间距平行分布,上下两层相互垂直,膜(3)夹在上下两边肋条(1)之间;新风流道(4)和排风流道(5)由两边肋条(1)和中间两条肋(2)、上下层膜(3)粘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采用矩形流道,空气流通时阻力小,与现有的产品相比,阻力降低20-60%,起到节能目的。采用肋条,膜全热交换器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可经受较高压力与冲击。膜与膜之间结构紧凑,单位长度上的流道数增加,膜面积增加10-30%,从而强化了传热传质。(*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全热交换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空调系统中全热交换器中的芯体流道主要由瓦楞纸构成的三角形或者是正弦波形流道。这种结构的缺点是空气流通时阻力大,全热交换效率低,湿交换效率低;由于膜和膜之间是由瓦楞纸支撑,强度低,芯体受到撞击时容易受到损伤;采用波纹瓦楞纸,流道两边的密封性不好,容易造成气体的泄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 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本技术的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包括两边肋条l、中间肋条2、膜3、新风流道4、 排风流道5,其特征在于,中间肋条2在同一膜面上等间距平行分布,上下两层相互垂直, 膜3夹在上下两边肋条1之间;新风流道4和排风流道5由两边肋条1和中间两条肋2、上 下层膜3粘成。相邻二层膜3用肋条1隔开,使膜与膜间的间隔得到保持,两边肋条1的长度和厚度相 同,各中间肋条2的长度和厚度相同。 两边肋条1的宽度大于中间肋条2。 膜3上下表面分别与上下两边肋条1胶粘在一起。 新风流道4和排风流道5相互垂直并且成交叉流。所述的肋条是厚度l-2.5mm,材料为环氧树脂、PVC、 PP等;两侧肋条的宽度4-6mm, 中间肋条宽度2-4mm。所述膜夹在上下层肋条之间,使膜更容易保持在同一个平面上,不至于塌陷,不影响通风。所述膜为透湿膜,具体可为选择性透过膜,包括高分子聚合物膜、无机分子筛膜、液膜; 所述高分子聚合物膜包括三醋酸纤维膜、聚乙烯醇膜、赛璐玢膜、藻酸膜、壳聚糖膜、芳香 聚酰亚胺膜、聚丙烯腈膜等;所述无机分子筛膜包括沸石分子筛膜、硅胶膜等。所述液膜可由氯化锂、溴化锂、氯化钙等卤素盐溶液或其混合溶液构成,也可以由其它吸湿性有机溶液 如三甘醇溶液构成。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l)采用矩形流道,空气流通时阻力 小,起到节能目的。实验表明,本新型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与现在市场上瓦楞纸支撑相比, 阻力降低20-60%。 (2)采用肋条,膜全热交换器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可经受较高压力与 冲击。(3)膜与膜之间结构紧凑,单位长度上的流道数增加,增加了膜面积。实验表明在 相同尺寸下全热交换器芯体,膜面积增加10-30%,从而强化了传热传质。附图说明图1是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的俯视图逆时针旋转90°后的示意图。 图3是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图l是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包括两边肋条l、中间肋条 2、膜3、新风流道4、排风流道5,其特征在于,中间肋条2在同一膜面上等间距平行分布, 上下两层相互垂直,膜3夹在上下两边肋条1之间;新风流道4和排风流道5由两边肋条l 和中间两条肋2、上下层膜3粘成。相邻二层膜3用肋条1隔开,使膜与膜间的间隔得到保 持,两边肋条l的长度和厚度相同,各中间肋条2的长度和厚度相同。膜3上下表面分别与 上下两边肋条1胶粘在一起。新风流道4和排风流道5相互垂直并且成交叉流。图2是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的俯视图逆时针旋转90°后的示意图,在上述的四条肋 的上面再粘上一层膜3,在该膜3的表面的另外两侧边缘粘上肋条1,中间两条肋条2用胶 均匀分布的粘在膜面上,如图2所示旋转90。可得;两边肋条l的宽度大于中间肋条2。如 此反复,相隔两层的肋条相互垂直,形成相互交叉的新风流道4和排风流道5,形成如图3 所示的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的左视图。由于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采用矩形流道,空气流通时阻力小,与现有的产品相比,阻 力降低20-60%。采用肋条,膜全热交换器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可经受较高压力与冲击。 膜与膜之间结构紧凑,单位长度上的流道数增加,膜面积增加10-30%,强化了传热传质。权利要求1、一种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包括两边肋条(1)、中间肋条(2)、膜(3)、新风流道(4)、排风流道(5),其特征在于,中间肋条(2)在同一膜面上等间距平行分布,上下两层相互垂直,膜(3)夹在上下两边肋条(1)之间;新风流道(4)和排风流道(5)由两边肋条(1)和中间两条肋(2)、上下层膜(3)粘成。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二层膜(3)用肋条(1)隔开, 使膜与膜间的间隔得到保持,两边肋条(1)的长度和厚度相同,各中间肋条(2)的长度和 厚度相同。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两边肋条(1)的宽度大于中间肋条 (2)。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膜(3)上下表面分别与上下两边肋 条(1)胶粘在一起。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新风流道(4)和排风流道(5)相互垂直并且成交叉流。专利摘要本技术的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包括两边肋条(1)、中间肋条(2)、膜(3)、新风流道(4)、排风流道(5),其特征在于,中间肋条(2)在同一膜面上等间距平行分布,上下两层相互垂直,膜(3)夹在上下两边肋条(1)之间;新风流道(4)和排风流道(5)由两边肋条(1)和中间两条肋(2)、上下层膜(3)粘成。本技术的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采用矩形流道,空气流通时阻力小,与现有的产品相比,阻力降低20-60%,起到节能目的。采用肋条,膜全热交换器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可经受较高压力与冲击。膜与膜之间结构紧凑,单位长度上的流道数增加,膜面积增加10-30%,从而强化了传热传质。文档编号F28F3/00GK201141738SQ200720060459公开日2008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30日专利技术者张立志, 赵夫峰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膜全热交换器流道结构,包括两边肋条(1)、中间肋条(2)、膜(3)、新风流道(4)、排风流道(5),其特征在于,中间肋条(2)在同一膜面上等间距平行分布,上下两层相互垂直,膜(3)夹在上下两边肋条(1)之间;新风流道(4)和排风流道(5)由两边肋条(1)和中间两条肋(2)、上下层膜(3)粘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志赵夫峰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