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124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一对相互隔开的液槽和许多使流体流通地连接在该对液槽之间的平行的换热管,各管都具有插在液槽孔内的端头部分。端头部分的最大直径小于中央部分的中央直径。至少一个端头部分包括一个具有最大直径的直段部分和一个从直段部分延伸的并且其直径从最大直径逐渐减小到锥形直径的锥段部分。这种热交换器易于制造,并且即使管的长度略有变化也能实现管和液槽之间的有效钎接。(*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用在车辆空调系统内的热交换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改进的用在热交换器内的换热管端头部分。图5-7表示一种用于车辆空调系统内的传统热交换器。在图5和图6中,热交换器21具有一对液槽22和23。入口管24和出口管25连接在液槽22上。在液槽22和23之间允许流体流通地连接有多根换热管26,例如制冷剂管。每根管26都具有一个中央部分26a和直径小于中央部分26a的端头部分26b。端头部分26b分别插在设在液槽22和23上的孔22a和23a内,并利用钎接的方法将它们固定在液槽22和23上。在液槽内的中央部位位置一个隔板27。换热介质(例如制冷剂)从入口管24经液槽22内部,向下流过换热管26,再通过液槽23内部向上流经换热管26,然后又通过液槽22的内部流到出口管25,如图6的箭头所示。图7表示各换热管的端头部分26b与液槽22或23之间的连接结构。端头部分26b笔直地穿入液槽22中,它的直径大体均匀一致并小于中央部分26a的直径。端头部分26b插入孔22a(23a)中,并在端头部分26b的外周边与孔22a(23a)的内边缘之间用钎接、焊接、胶接或其它类似的方法将该端头部分固定在液槽22(23)上。端头部分26b的外周边与孔22a(23a)的内边缘之间的间隙A宽度一般较小,如不大于约0.2mm(0.008英寸),这样便可堆焊上足够厚的钎料层,以便均匀地覆盖端头部分26b。其它的连接方法,如胶接或焊接也可以采用。在这种情况下,间隙A的宽度也比较小,如不大于约0.2mm(0.008英寸)。特别是如果间隙A的宽度大于约0.2mm(0.008英寸),则很难在间隙内提供足够数量的钎料来完成正确的钎接。但是,在热交换器的制造过程中,假如端头部分为直段部分,则在制造上较为困难。由于端头部分26b是直的并且其直径只比孔的直径略小一点,所以不容易将它插入孔22a和23a中。因此,这种类型的换热管使热交换器不易装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出来了如图8中示出的换热管端头部分的另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换热管31具有一个中央部分31a和端头部分31b。每个端头部分31b都从中央部分31a开始逐渐收缩,这样,端头部分31b的直径从底部32处的最大直径逐渐减小到顶部33处的最小直径。底部32与液槽22(23)的孔22a(23a)的内边缘之间的间隙A的宽度不大于约0.2mm(0.008英寸)。在这种结构中,由于端头部分31b是锥形的,所以能更容易地将它们插入孔22a(23a)中。因此,这种换热管可使热交换器更容易装配。然而,在制造这种热交换器时,有时中央部分31a不够长,以至不能将端头部分31b定位在正确的钎接位置,如图9所示。由于管31的弯曲或31在沿图6和9所示的y轴方向上长度的不均匀性,就使这个问题经常发生。如图9所示,当使用管31时,沿管端头部分31b的y方向上不正确的定位产生的偏差会加大间隙A的宽度。这种间隙A宽度的加大使有效钎接更为困难。如果间隙A的宽度增加到大于约0.2mm,则很难沿端头部分31a的周围堆焊上足够多的钎料。如果间隙A的宽度大于0.2mm(0.008英寸),那么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钎接。换句话说,由于管的长度关系,当锥形的端头部分在液槽的孔内的定位时只允许有很小的变化。但是,如果采用直的端头部分26b,则允许管26的长度有较宽的变化范围。由于直的端头部分26b的直径基本上是均匀的,所以只要端头部分26b放置在孔22a(23a)内,间隙A的宽度就会大体保持一致。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换热管的热交换器,其中换热管的结构使装配容易进行,并使管的长度有较宽的变化范围,从而使端头部分沿y轴方向位置更利于管有效钎接到液槽上。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包括一对相互隔开的液槽和多根流体流通地连接在这对液槽之间的、基本平行的换热管。该多根换热管的每一根都有一个具有中央直径的中央部分和插入该对液槽上的对应孔内的端头部分。各端头部分的底部直径小于各换热管中央部分的直径。每根换热管的至少一个端头部分具有一个直段部分和一个锥段部分。直段部分从中央部分直线地延伸,并且其底部直径为端头部分的最大直径。整个中央部分的直径可以是均匀一致的。锥段部分从直径部分延伸,其渐缩的直径从底部直径逐渐减小到端头部分顶端处的顶部直径。在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中,各换热管端头部分的顶部都插在一个液槽的一个孔中。由于锥段部分的顶部直径小于液槽的孔的直径,所以很容易插入。管被插入后,端头部分的直段部分定位于孔中。由于该直段部分的直径为端头部分的最大直径,又由于该最大直径是预先确定的,所以直段部分的外周边与孔的内边缘之间的间隙宽度为它们之间钎接的合适距离,例如,小于或等于约0.2mm(0.008英寸),即使端头部分沿长度方向,即沿y轴方向的位置稍有变化,该间隙仍可保持在适合于钎接或其它方式的连接的宽度。因此,换热管的端头部分很容易插入孔中,并且允许管在长度上有较宽的变化范围,同时在管与液槽孔之间仍可提供合适的钎接宽度。从参照有关附图对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的详细描述中将可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现在将参照有关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只是作为实例给出的,它们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垂直剖面图;图2是图1中所示热交换器的局部放大垂直剖面图;图3是图1中所示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垂直剖面图;图5是已知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图6是图5所示热交换器的垂直剖面图;图7是图5所示热交换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8是另一种传统热交换器的局部垂直剖面图;图9是图8所示部分的垂直剖面图,图中示出了管的定位。参见图1-3,热交换器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1具有一对液槽2和3。入口管4和出口管5连接在液槽2上。多根基本平行的换热管6(如制冷剂管)可使流体流通地连接在液槽2和3之间。如图3所示,换热管6呈纵向排列地设置在热交换器1的液槽2和3之间。每根管6都有一个中央部分6a和两个其最大直径小于中央部分6a的直径的端头部分6b。中央部分6a的直径可以是基本均匀的。阶形部分6e设在中央部分6a和各端头部分6b之间。阶形部分6e基本上与通过中央部分6和直段部分6c的直径的轴垂直。每根管6的中央部分6a和端头部分6b在沿管6的整个长度上的横断面都圆环形的。端头部分6b插在液槽2和3上形成的孔2a和3a中,并利用钎接将它们固定在液槽上。在液槽2的中部设有隔板7。孔2a和3a的直径大体相等。换热介质,如制冷剂从入口管4经液槽2的内部,向下流过换热管6,再通过液槽3内部向上流经换热管6,然后又通过液槽2的内部流到出口管5,如图1的箭头所示。当换热介质流经管6时,热量在换热介质与大气或经管6的壁流过管6之间的气流之间进行交换。图2表示换热管6的端头部分6b与液槽2或3之间的连接结构。端头部分6b的底部直径是它的最大直径D,该直径小于各管6的中央部分6a的中央直径D1。在图2的实施例中,各换热管6的两个端部分6b都包括一个直段部分6c和一个锥段部分6d。直段部分6c从中央部分6a的端部,即从阶形部分6e向外笔直地延伸,并且其直径等于最大直径D。锥段部分6d从直段部分6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一对相互隔开的液槽;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千叶朋广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