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缓冲结构和汽车侧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902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碰撞缓冲结构和汽车侧杠。其中,该碰撞缓冲结构,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第一管段、缓冲管段及第二管段,所述缓冲管段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所述第一管段用于与侧杠本体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管段用于与汽车的车身连接固定,所述缓冲管段的周向间隔排布有至少两条缓冲槽,各所述缓冲槽沿所述缓冲管段的轴向延伸,所述缓冲槽与所述管体的内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碰撞缓冲结构在汽车侧杠受到冲击时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且整体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碰撞缓冲结构和汽车侧杠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碰撞缓冲结构和汽车侧杠。
技术介绍
汽车侧杠通常安装于汽车的车身侧部,以起到便于乘客上下车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户外越野的人群越来越多,皮卡类的越野车型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汽车侧杠的安装率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汽车侧杠通常没有碰撞缓冲结构,在汽车遭受碰撞时,无法起到防护作用,很容易损坏车身结构。一些具有碰撞缓冲结构的汽车侧杠,其碰撞缓冲结构通常需要通过模具成型,生产成本高,并且缓冲效果并不明显,无法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碰撞缓冲结构生产成本高,且缓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提供一种碰撞缓冲结构和汽车侧杠。一种碰撞缓冲结构,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第一管段、缓冲管段及第二管段,所述缓冲管段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所述第一管段用于与侧杠本体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管段用于与汽车的车身连接固定,所述缓冲管段的周向间隔排布有至少两条缓冲槽,各所述缓冲槽沿所述缓冲管段的轴向延伸,所述缓冲槽与所述管体的内腔相连通。上述碰撞缓冲结构可用于汽车侧杠,通过管体将侧杠本体与汽车的车身相连接,当侧杠本体受到外力碰撞时,第一管段将碰撞力沿轴向传递至缓冲管段,缓冲管段位于相邻两缓冲槽之间的部位可向外扩张产生形变,如此,通过缓冲管段自身的结构异变可有效吸收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缓冲效果明显,可有效减轻碰撞对车身结构的伤害,提高行车安全性。同时,上述碰撞结构整体结构简单,无需采用定制的模具进行生产,只需在管体上进行开槽即可,制造工艺简单,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段的轴线与所述缓冲管段的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二管段的轴线相对所述缓冲管段的轴线倾斜预设角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槽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槽壁对应设有缺口,每一所述侧槽壁上的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缓冲槽长度方向的端部和/或中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缺口呈弧形缺口设置,相对的两所述缺口之间形成圆形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形孔的直径为2mm~4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槽的宽度为0.8mm~1.2mm;和/或,所述缓冲槽的长度为70mm~8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采用不锈钢管。一种汽车侧杠,包括侧杠本体及如上所述的碰撞缓冲结构,所述第一管段的端部与所述侧杠本体连接固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杠本体包括防护杠及安装于所述防护杠上的踏板,所述防护杠沿长度方向上连接固定有至少两所述碰撞缓冲结构,所述踏板位于所述碰撞缓冲结构的上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汽车侧杠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管段端部的安装座,所述第二管段通过所述安装座与所述汽车的车身固定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碰撞缓冲结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碰撞缓冲结构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碰撞缓冲结构的缓冲管段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汽车侧杠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汽车侧杠的侧面示意图;图6为图4中的汽车侧杠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4中的汽车侧杠受碰撞时的示意图。10、碰撞缓冲结构,11、第一管段,12、缓冲管段,121、缓冲槽,122、缺口,13、第二管段,20、防护杠,21、支撑件,30、踏板,40、安装座,100、碰撞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请参照图1及图2,一种碰撞缓冲结构10包括管体,管体包括第一管段11、缓冲管段12及第二管段13,缓冲管段12连接于第一管段11与第二管段13之间,第一管段11用于与侧杠本体连接固定,第二管段13用于与汽车的车身连接固定,缓冲管段12的周向间隔排布有至少两条缓冲槽121,各缓冲槽121沿缓冲管段12的轴向延伸,缓冲槽121与管体的内腔相连通,当第一管段11的端部受到朝向第二管段13的轴向力时,缓冲管段12向外扩张产生形变。具体地,该碰撞缓冲结构10用于汽车侧杠,可起到将侧杠本体与汽车车身相连接的作用,同时,在侧杠本体收到外力冲击时,该碰撞缓冲结构10可通过自身结构异变而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其中,管体可采用结构强度较高的金属管制成,以保证较好的连接强度。优选地,管体采用不锈钢管,具有强度高、耐磨性好及防腐蚀性好的特性,使得汽车侧杠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保证汽车侧杠电泳喷粉后缓冲槽121的切面不易生锈,从而可有效提升汽车侧杠的使用寿命。例如,管体可采用SUS201不锈钢管,管体的壁厚为2.5mm,内径尺寸为48mm,以保证具有足够的强度。缓冲槽121的数量可根据管体的实际尺寸进行设置,可为两条、三条及以上。例如,如图2所示,缓冲管段12的周向间隔且均匀分布有六条缓冲槽121,可将缓冲管段12分隔成六个可变形区域,当外力冲击时,六个可变形区域可同时向外扩张,如此,可最大程度地实现缓冲作用,吸收碰撞能量。可选地,缓冲管段12设置有至少两段,各缓冲管段12依次连接,位于最外端的两缓冲管段12的端部分别与第一管段11和第二管段13连接,如此,当汽车侧杠所受冲击力过大时,多段缓冲管段12可依次发挥缓冲作用,实现多重缓冲效果。上述碰撞缓冲结构10可用于汽车侧杠,通过管体将侧杠本体与汽车的车身相连接,当侧杠本体受到外力碰撞时,第一管段11将碰撞力沿轴向传递至缓冲管段12,缓冲管段12位于相邻两缓冲槽121之间的部位可向外扩张产生形变,如此,通过缓冲管段12自身的结构异变可有效吸收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缓冲效果明显,可有效减轻碰撞对车身结构的伤害,提高行车安全性。同时,上述碰撞结构整体结构简单,无需采用定制的模具进行生产,只需在管体上进行开槽即可,制造工艺简单,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地,第一管段11的轴线与缓冲管段12的轴线相重合,第二管段13的轴线相对缓冲管段12的轴线倾斜预设角度。如此,第一管段11的端部受到外力冲击时,可将冲击力直线传递至缓冲管段12进行缓冲吸收,以消耗大部分冲击能量;残余的部分冲击能量传递至第二管段13时,由于冲击力与第二管段13的轴线具有一定的夹角,而可使冲击力产生分力,进一步减轻对第二管段13的冲击作用,进而可进一步减轻对车身结构的伤害。例如,如图1及图5所示,第二管段13远离缓冲管段12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碰撞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第一管段、缓冲管段及第二管段,所述缓冲管段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所述第一管段用于与侧杠本体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管段用于与汽车的车身连接固定,所述缓冲管段的周向间隔排布有至少两条缓冲槽,各所述缓冲槽沿所述缓冲管段的轴向延伸,所述缓冲槽与所述管体的内腔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碰撞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第一管段、缓冲管段及第二管段,所述缓冲管段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所述第一管段用于与侧杠本体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管段用于与汽车的车身连接固定,所述缓冲管段的周向间隔排布有至少两条缓冲槽,各所述缓冲槽沿所述缓冲管段的轴向延伸,所述缓冲槽与所述管体的内腔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的轴线与所述缓冲管段的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二管段的轴线相对所述缓冲管段的轴线倾斜预设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槽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槽壁对应设有缺口,每一所述侧槽壁上的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缓冲槽的端部和/或中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呈弧形缺口设置,相对的两所述缺口之间形成圆形孔。


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伟梁达艺杨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