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缓冲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116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6: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门缓冲结构和车辆,所述的车门缓冲结构布置于车辆的车门上,且所述车门缓冲结构包括固连于所述车门内侧的杂物盒,还包括集成于杂物盒上的缓冲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车门缓冲结构通过将缓冲块集成于杂物盒上,可减少车门需要单独安装零件的数量,不仅可降低缓冲块自身的加工成本,亦可降低车门装配的工时和物料成本,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缓冲结构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车门缓冲结构。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有该车门缓冲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通常在车辆的车门内侧会布置缓冲块,以在车辆发生碰撞的过程中,通过缓冲块的缓冲来有效减少车辆碰撞对乘客造成的伤害。现有技术中,缓冲块通常为EPP材料单独制成的零部件,并通过在车门内侧预焊的多个焊接柱固定在车门上。因为缓冲块需要单独安装在车门上,增加了车门上需要单独装配零件的数量,提高了零件成本,而且增加了一道车门组装工序,延长了车门装配时间,提高了车门装配的工时和物料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门缓冲结构,以能够减少车门上需要单独安装零部件的总数量,减少装配工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门缓冲结构,布置于车辆的车门上,且所述车门缓冲结构包括固连于所述车门内侧的杂物盒,所述车门缓冲结构还包括集成于所述杂物盒上的缓冲块。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块与所述杂物盒一体注塑成型。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块的顶部边沿位于所述车辆的座椅的50百分位假人H点的上方,且所述顶部边沿与所述H点之间的、沿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垂向距离L1在75~85mm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块的底部边沿位于所述车辆的座椅的50百分位假人H点的下方,且所述底部边沿与所述H点之间的、沿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垂向距离L2在85~95mm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块的前边沿,以及所述车辆的座椅的50百分位假人H点随所述座椅沿车辆长度方向移动轨迹的前端点,位于同一与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块的后边沿,以及所述车辆的座椅的50百分位假人H点随所述座椅沿车辆长度方向移动轨迹的后端点,位于同一与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块自与所述杂物盒相接的一端至另一端呈台阶渐小的台阶状。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块的台阶数为三阶,且由与所述杂物盒相接的一端至另一端,各阶所述台阶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比为3:2:2。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块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在60mm以上。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车门缓冲结构,通过将缓冲块集成于车门原有的杂物盒上,因为杂物盒和缓冲块可在一道工序上装配于车门上,因而可减少车门装配工序中,装配缓冲块的工序,以可降低车门装配的工时和物料成本。(2)缓冲块采用与杂物盒一体注塑成型,易于制造成型。(3)缓冲块按上述尺寸设置,可为乘客提供有效防护。(4)缓冲块呈多阶台阶状可提高对称呼的防护效果。(5)缓冲块各台阶长度按上述比例设置,可提高缓冲块的强度。(6)将缓冲块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设置为在60mm以上,可有效提高其对乘客的保护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于所述车辆上应用有如上所述的车门缓冲结构。本技术的车辆与上述的车门缓冲结构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门板缓冲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杂物盒,2-缓冲块,21-顶部边沿,22-底部边沿,23-前边沿,24-后边沿,3-H点。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门缓冲结构,其布置于车辆的车门上,如图1所示,该车门缓冲结构包括固连于车门内侧的杂物盒1,还包括集成于杂物盒1上的缓冲块2。本实施例中,杂物盒1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基体,以及设置在基体上的、与基体围成杂物收纳结构的盒体,该杂物盒1的具体结构以及于车门上的安装方式可参考现有布置于车门内侧的杂物盒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缓冲块2优选采用与杂物盒1一体注塑成型的方式集成于杂物盒1上,且该缓冲块2具体位于基体上、并位于盒体的一侧,通过将杂物盒1一体注塑成型的方式集成于杂物盒1上,不仅可以减少车门上需要单独装配的零件数量,还可减少需要单独生产零件的种类,降低缓冲块的生产成本,降低车门的装配成本。不过,该缓冲块2也可制成单独的零件并通过胶接等方式固定于杂物盒1上,采用此种方式可降低车门的装配成本。为了使该缓冲块2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以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较好的保护乘客。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缓冲块2的顶部边沿21位于车辆座椅的50百分位假人H点3的上方。且具体的,该缓冲块2的顶部边沿21与该H点3之间的、沿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垂向距离L1优选在75mm~85mm之间,且进一步优选为80mm,当然,该距离也可以为77mm、79mm、81mm、83mm中任一,亦可以为75mm~85mm中任一其它数值。车辆座椅的50百分位假人H点3的确定方式可参考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为了使该缓冲块2进一步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以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较好的保护乘客。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缓冲块2的底部边沿22位于车辆座椅的50百分位假人H点3的下方。且具体的,该缓冲块2的底部边沿22与该H点3之间的、沿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垂向距离L2优选在85mm~95mm之间,且进一步优选为90mm,当然,该距离也可以为87mm、89mm、91mm、93mm中任一,亦可以为85mm~95mm中任一其它数值。另外,由于车辆的部分座椅可沿车辆长度方向上进行位置调整,为了能在座椅进行位置调整后仍可为乘客提供有效保护。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缓冲块2的前边沿23,以及车辆座椅50百分位假人H点3随所述座椅沿车辆长度方向移动轨迹的前端点,位于同一与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以在乘客随座椅移动至前极限位置时,该缓冲块2仍能够为乘客提供较好的保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缓冲块2的前边沿23指的是缓冲块2上更接近车辆头部的边沿,当座椅不能调整时,该H点位于缓冲块2的中部。同时,为了进一步为乘客提供较好的保护,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的缓冲块2的后边沿24,以及车辆座椅的50百分位假人H点3随座椅沿车辆长度方向移动轨迹的后端点,位于同一与车辆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以在乘客随座椅移动至后极限位置时,该缓冲块2仍能够为乘客提供较好的保护。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缓冲块2的接近车辆尾部的一侧呈弧形,本实施例的后边沿24指的是与该弧形的最外侧相切的垂线。为了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更好的保护乘客的安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缓冲块2自与杂物盒1相接的一端至另一端呈截面减小的台阶状,为了使该缓冲块2具有保护乘客的效果,本实施例中,该缓冲块2为空心式结构,且如图2并结合图1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缓冲结构,布置于车辆的车门上,且所述车门缓冲结构包括固连于所述车门内侧的杂物盒(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缓冲结构还包括集成于所述杂物盒(1)上的缓冲块(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缓冲结构,布置于车辆的车门上,且所述车门缓冲结构包括固连于所述车门内侧的杂物盒(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缓冲结构还包括集成于所述杂物盒(1)上的缓冲块(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块(2)与所述杂物盒(1)一体注塑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块(2)的顶部边沿(21)位于所述车辆的座椅的50百分位假人H点(3)的上方,且所述顶部边沿(21)与所述H点(3)之间的、沿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垂向距离L1在75~85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块(2)的底部边沿(22)位于所述车辆的座椅的50百分位假人H点(3)的下方,且所述底部边沿(22)与所述H点(3)之间的、沿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垂向距离L2在85~95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块(2)的前边沿(23),以及所述车辆的座椅的50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卞双双牛朝龙古静张润朝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