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橡胶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在使用橡胶件易脱模模具对橡胶件进行生产时,通过气泵向模腔内充气,使橡胶件与模具分离,然后通过液压缸伸长顶杆,将橡胶件顶出下模,从而完成脱模,整体操作简单便捷,脱模效果好,脱模效率较高;包括底座、底柱、下模、左支柱、右支柱、顶板、气缸、伸缩杆、安装板和上模;还包括两组上插杆、两组上插槽、两组下插杆、两组下插槽、底板、连接杆、液压缸、顶杆、气泵、进气管和第一注液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
本技术涉及橡胶模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橡胶件模具是一种橡胶件注塑生产过程中,将橡胶原料注入模腔内,进行冷却成型的辅助装置,其在橡胶模具
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橡胶件模具在橡胶件成型后,需要工人手动将橡胶件自模具内强行取出脱模,而工人手动强行脱模费时费力,效率较低,且容易损坏橡胶件。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脱模,操作简单,脱模效果较好的橡胶件易脱模模具。本技术的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包括底座、底柱、下模、左支柱、右支柱、顶板、气缸、伸缩杆、安装板和上模,底柱固定设置于底座的顶端,下模固定设置于底座的顶端,左支柱固定设置于底座的顶端左侧,右支柱固定设置于底座的顶端右侧,顶板的底端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左支柱和右支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气缸固定设置于顶板的顶端,伸缩杆固定设置于气缸的底端,伸缩杆的底端自顶板的顶端穿过顶板并与安装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上模固定设置于安装板的底端;还包括两组上插杆、两组上插槽、两组下插杆、两组下插槽、底板、连接杆、液压缸、顶杆、气泵、进气管和第一注液管,两组上插杆分别固定设置于上模的底端左后侧和右前侧,两组上插槽分别固定设置于上模的底端左前侧和右后侧,两组下插杆分别固定设置于下模的顶端左前侧和右后侧,两组下插槽分别设置于下模的顶端左后侧和右前侧,底板固定设置于底柱的中部,连接杆固定设置于底座的底端,液压缸的顶端与连接杆的底端固定连接,顶杆固定设置于液压缸的顶端,顶杆的顶端自底座的底端穿过底座插入下模的内部,气泵固定设置于底板的顶端右侧,气泵的顶端与进气管的底端固定连接,进气管的顶部自底座的底端穿过底座插入下模的内部,第一注液管的右端自下模的左端插入下模内。本技术的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还包括第二注液管、第三注液管和第四注液管,第二注液管的左端自下模的右端插入下模内部,第三注液管的后部自下模的前端插入下模的内部,第四注液管的前部自下模的后端插入下模的内部。本技术的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还包括第一导向杆和第一导向槽,第一导向杆固定设置于上模的底端,第一导向槽设置于下模的顶端并与第一导向杆上下对应。本技术的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还包括第二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杆固定设置于下模的顶端,第二导向槽设置于上模的底端并与第二导向杆上下对应。本技术的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还包括左滑块,左滑块圈套设置于左支柱的中部并可上下滑动,左滑块的右端与安装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本技术的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还包括右滑块,右滑块圈套设置于右支柱的中部并可上下滑动,右滑块的左端与安装板的右端固定连接。本技术的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还包括固定片和固定螺钉,固定片固定设置于下模的底部,固定螺钉的底端自固定片的顶端穿过固定片插入底座的顶端内部。本技术的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还包括进气阀,进气阀固定设置于进气管的中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使用橡胶件易脱模模具对橡胶件进行生产时,通过气泵向模腔内充气,使橡胶件与模具分离,然后通过液压缸伸长顶杆,将橡胶件顶出下模,从而完成脱模,整体操作简单便捷,脱模效果好,脱模效率较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前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左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左视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底座;2、底柱;3、下模;4、左支柱;5、右支柱;6、顶板;7、气缸;8、伸缩杆;9、安装板;10、上模;11、上插杆;12、上插槽;13、下插杆;14、下插槽;15、底板;16、连接杆;17、液压缸;18、顶杆;19、气泵;20、进气管;21、第一注液管;22、第二注液管;23、第三注液管;24、第四注液管;25、第一导向杆;26、第一导向槽;27、第二导向杆;28、第二导向槽;29、左滑块;30、右滑块;31、固定片;32、固定螺钉;33、进气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包括底座1、底柱2、下模3、左支柱4、右支柱5、顶板6、气缸7、伸缩杆8、安装板9和上模10,底柱2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顶端,下模3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顶端,左支柱4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顶端左侧,右支柱5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顶端右侧,顶板6的底端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左支柱4和右支柱5的顶端固定连接,气缸7固定设置于顶板6的顶端,伸缩杆8固定设置于气缸7的底端,伸缩杆8的底端自顶板6的顶端穿过顶板6并与安装板9的顶端固定连接,上模10固定设置于安装板9的底端;还包括两组上插杆11、两组上插槽12、两组下插杆13、两组下插槽14、底板15、连接杆16、液压缸17、顶杆18、气泵19、进气管20和第一注液管21,两组上插杆11分别固定设置于上模10的底端左后侧和右前侧,两组上插槽12分别固定设置于上模10的底端左前侧和右后侧,两组下插杆13分别固定设置于下模3的顶端左前侧和右后侧,两组下插槽14分别设置于下模3的顶端左后侧和右前侧,底板15固定设置于底柱2的中部,连接杆16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底端,液压缸17的顶端与连接杆16的底端固定连接,顶杆18固定设置于液压缸17的顶端,顶杆18的顶端自底座1的底端穿过底座1插入下模3的内部,气泵19固定设置于底板15的顶端右侧,气泵19的顶端与进气管20的底端固定连接,进气管20的顶部自底座1的底端穿过底座1插入下模3的内部,第一注液管21的右端自下模3的左端插入下模3内;在使用橡胶件易脱模模具对橡胶件进行生产时,通过气泵向模腔内充气,使橡胶件与模具分离,然后通过液压缸伸长顶杆,将橡胶件顶出下模,从而完成脱模,整体操作简单便捷,脱模效果好,脱模效率较高。本技术的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还包括第二注液管22、第三注液管23和第四注液管24,第二注液管22的左端自下模3的右端插入下模3内部,第三注液管23的后部自下模3的前端插入下模3的内部,第四注液管24的前部自下模3的后端插入下模3的内部;通过第二注液管、第三注液管和第四注液管保证橡胶原料注入均匀快速。本技术的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还包括第一导向杆25和第一导向槽26,第一导向杆25固定设置于上模10的底端,第一导向槽26设置于下模3的顶端并与第一导向杆25上下对应;通过第一导向杆对上模和下模合模时进行导向。本技术的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还包括第二导向杆27和第二导向槽28,第二导向杆27固定设置于下模3的顶端,第二导向槽28设置于上模10的底端并与第二导向杆27上下对应;通过第二导向杆对上模和下模合模时进行导向。本技术的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还包括左滑块29,左滑块29圈套设置于左支柱4的中部并可上下滑动,左滑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包括底座(1)、底柱(2)、下模(3)、左支柱(4)、右支柱(5)、顶板(6)、气缸(7)、伸缩杆(8)、安装板(9)和上模(10),底柱(2)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顶端,下模(3)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顶端,左支柱(4)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顶端左侧,右支柱(5)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顶端右侧,顶板(6)的底端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左支柱(4)和右支柱(5)的顶端固定连接,气缸(7)固定设置于顶板(6)的顶端,伸缩杆(8)固定设置于气缸(7)的底端,伸缩杆(8)的底端自顶板(6)的顶端穿过顶板(6)并与安装板(9)的顶端固定连接,上模(10)固定设置于安装板(9)的底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上插杆(11)、两组上插槽(12)、两组下插杆(13)、两组下插槽(14)、底板(15)、连接杆(16)、液压缸(17)、顶杆(18)、气泵(19)、进气管(20)和第一注液管(21),所述两组上插杆(11)分别固定设置于上模(10)的底端左后侧和右前侧,所述两组上插槽(12)分别固定设置于上模(10)的底端左前侧和右后侧,所述两组下插杆(13)分别固定设置于下模(3)的顶端左前侧和右后侧,所述两组下插槽(14)分别设置于下模(3)的顶端左后侧和右前侧,所述底板(15)固定设置于底柱(2)的中部,所述连接杆(16)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底端,所述液压缸(17)的顶端与连接杆(16)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杆(18)固定设置于液压缸(17)的顶端,所述顶杆(18)的顶端自底座(1)的底端穿过底座(1)插入下模(3)的内部,所述气泵(19)固定设置于底板(15)的顶端右侧,所述气泵(19)的顶端与进气管(20)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20)的顶部自底座(1)的底端穿过底座(1)插入下模(3)的内部,所述第一注液管(21)的右端自下模(3)的左端插入下模(3)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橡胶件易脱模模具,包括底座(1)、底柱(2)、下模(3)、左支柱(4)、右支柱(5)、顶板(6)、气缸(7)、伸缩杆(8)、安装板(9)和上模(10),底柱(2)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顶端,下模(3)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顶端,左支柱(4)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顶端左侧,右支柱(5)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顶端右侧,顶板(6)的底端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左支柱(4)和右支柱(5)的顶端固定连接,气缸(7)固定设置于顶板(6)的顶端,伸缩杆(8)固定设置于气缸(7)的底端,伸缩杆(8)的底端自顶板(6)的顶端穿过顶板(6)并与安装板(9)的顶端固定连接,上模(10)固定设置于安装板(9)的底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上插杆(11)、两组上插槽(12)、两组下插杆(13)、两组下插槽(14)、底板(15)、连接杆(16)、液压缸(17)、顶杆(18)、气泵(19)、进气管(20)和第一注液管(21),所述两组上插杆(11)分别固定设置于上模(10)的底端左后侧和右前侧,所述两组上插槽(12)分别固定设置于上模(10)的底端左前侧和右后侧,所述两组下插杆(13)分别固定设置于下模(3)的顶端左前侧和右后侧,所述两组下插槽(14)分别设置于下模(3)的顶端左后侧和右前侧,所述底板(15)固定设置于底柱(2)的中部,所述连接杆(16)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底端,所述液压缸(17)的顶端与连接杆(16)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杆(18)固定设置于液压缸(17)的顶端,所述顶杆(18)的顶端自底座(1)的底端穿过底座(1)插入下模(3)的内部,所述气泵(19)固定设置于底板(15)的顶端右侧,所述气泵(19)的顶端与进气管(20)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20)的顶部自底座(1)的底端穿过底座(1)插入下模(3)的内部,所述第一注液管(21)的右端自下模(3)的左端插入下模(3)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广德,朱前进,姜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宏铭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