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清学专利>正文

一种炼钢尘泥球团焙烧竖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014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冶金尘泥及其他粉尘造球、焙烧设备,特别是一种炼钢尘泥球团化渣剂的焙烧竖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炉体,及其顶部的给料装置和其底部的排料装置,所述炉体呈矩型,由预热区、焙烧区、冷却区连续构造组成,所述炉体沿一垂直轴线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焙烧区由焙烧炉腔、热气通道和燃烧室组成,所述焙烧区内腔沿轴线垂直于热气通道设置档墙,档墙两端固定在炉体轴向壁墙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延长了预热区的长度,使湿球团在进入了焙烧区前烘干游离水,采用了强制负压操作,实现了完全连续排料,有效解决了现有焙烧设备炉内温度不均以及粘结严重的问题。(*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冶金尘泥及其他粉尘造球、焙烧设备,特别是一种炼钢尘泥球团化渣剂的焙烧竖炉。
技术介绍
目前冶金尘泥,尤其是炼钢尘泥的综合利用技术,主要是将炼钢尘泥加工成炼钢化渣剂,返回炼钢生产应用,经炼钢工艺研究及生产应用表明,炼钢尘泥用作炼钢化渣剂,具有冷却、化渣、脱磷、脱硫等作用。在各种物料焙烧设备中,以竖炉的投资少而受到欢迎,然而,传统的竖炉基本上是逆流式焙烧设备,炉料自上而下,火焰气流自下而上,由于料层高,阻力大,炉料中心与边缘气流不均,温差大,造成能耗高,产量与质量均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物料受热均匀,连续排料,球团损坏率低的炼钢尘泥球团焙烧竖炉。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炼钢尘泥球团焙烧竖炉,包括炉体,及其顶部的给料装置和其底部的排料装置,所述炉体呈矩型,由预热区、焙烧区、冷却区连续构造组成,所述炉体沿一垂直轴线左右对称设置,其预热区向上密封,与给料装置进料孔连通,预热区炉腔由大内径段和由大内径段向下均匀缩径构成的斜坡式过渡段二段组成;所述焙烧区由焙烧炉腔、热气通道和燃烧室组成,所述焙烧炉腔由向上与预热区斜坡式过渡段连接的焙烧段和内径大于焙烧段内径的均热段组成,所述焙烧段与均热段之间设置热气通道,所述热气通道的另一端与燃烧室连通,所述焙烧区内腔沿轴线垂直于热气通道设置档墙,档墙两端固定在炉体轴向壁墙上;所述冷却区呈倒圆台形,其上端与焙烧区同径连接,其下端与排料装置出料口同径连接,其两侧设有两个冷却风口。本技术在焙烧区热气通道对应的炉壁上设置鼓风口,在预热区炉腔上端盖上设置抽风口。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采用连续进料排料,球团在竖炉中依次向下运动,减少了相互之间的碰撞冲击力度,有效地降低了球团相互碰撞而产生的破碎率;同时,由于延长了预热区的长度,湿球团与强制负压操作产生的向上流动的热气流的热量交换时间增加,使湿球团在进入了焙烧区前烘干游离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预热区短,湿球团尚未完全烘干游离水就进入高温焙烧区而产生的爆裂,显著地减少了球团的破裂;另外,本技术燃烧室合理配置,使焙烧区温度分布均匀,有效解决了现有焙烧炉内温度不均而产生的粘结问题;本技术通过合理布置,降低了煤气消耗和污染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节约能源,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正视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炼钢尘泥球团焙烧竖炉,包括炉体,及其顶部的给料装置1和其底部的排料装置2,所述炉体呈矩型,由预热区3、焙烧区4、冷却区5连续构造组成,所述预热区3的高度为5-9米,所述炉体沿一垂直轴线左右对称设置,其预热区3向上密封,与给料装置1进料孔11连通,预热区炉腔31由大内径段32和由大内径段向下均匀缩径构成的斜坡式过渡段33二段组成;所述焙烧区4由焙烧炉腔41、热气通道42和燃烧室43组成,所述焙烧炉腔41由向上与斜坡式过渡段连接的焙烧段44和均热段45组成,所述焙烧段44内径小于均热段45内径,所述焙烧段44与均热段45之间设置热气通道42,所述热气通道42的另一端与燃烧室43连通,所述燃烧室43设有2-4个烧嘴46,所述热气通道42呈 型,其上开口端开口于焙烧区炉腔内壁上部,其下开口端开口于焙烧区炉腔外壁下部,所述焙烧区4内腔沿轴线垂直于热气通道设置档墙6,档墙6两端固定在炉体轴向壁墙上;所述冷却区5呈倒圆台形,其上端与焙烧区4同径连接,其下端与排料装置2出料口21同径连接,其两侧设有两个冷却风口9,在排料时对球团进行降温冷却,以提高其强度。本技术在焙烧区4热气通道42对应的炉壁上设置鼓风口7,在预热区3炉腔上端盖上设置抽风口8。本技术作业时,炼钢尘泥球团从炉顶给料装置1进料孔11进入炉腔,球团在预热区3脱去水份,经过渡段33进入焙烧区焙烧段44,经过中温燃烧进入均热段45,发生化学反应,脱去硫分,然后进入冷却区5,最后从炉底的排料装置2排出。权利要求1.一种炼钢尘泥球团焙烧竖炉,包括炉体,及其顶部的给料装置和其底部的排料装置,所述炉体呈矩型,由预热区、焙烧区、冷却区连续构造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沿一垂直轴线左右对称设置,其预热区向上密封,与给料装置进料孔连通,预热区炉腔由大内径段和由大内径段向下均匀缩径构成的斜坡式过渡段二段组成;所述焙烧区由焙烧炉腔、热气通道和燃烧室组成,所述焙烧炉腔由向上与预热区斜坡式过渡段连接的焙烧段和内径大于焙烧段内径的均热段组成,所述焙烧段与均热段之间设置热气通道,其另一端与燃烧室连通,所述焙烧区内腔沿轴线垂直于热气通道设置档墙,档墙两端固定在炉体轴向壁墙上;所述冷却区呈倒圆台形,其上端与焙烧区同径连接,其下端与排料装置出料口同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炼钢尘泥球团焙烧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区的高度为5-9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炼钢尘泥球团焙烧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气通道上开口端开口于焙烧区炉腔内壁上部,其下开口端开口于焙烧区炉腔外壁下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炼钢尘泥球团焙烧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焙烧区热气通道对应的炉壁上设置鼓风口,在预热区炉腔上端盖上设置抽风口。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炼钢尘泥球团焙烧竖炉,其特征是,所述冷却区两侧设有两个冷却风口。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冶金尘泥及其他粉尘造球、焙烧设备,特别是一种炼钢尘泥球团化渣剂的焙烧竖炉。本技术包括炉体,及其顶部的给料装置和其底部的排料装置,所述炉体呈矩型,由预热区、焙烧区、冷却区连续构造组成,所述炉体沿一垂直轴线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焙烧区由焙烧炉腔、热气通道和燃烧室组成,所述焙烧区内腔沿轴线垂直于热气通道设置档墙,档墙两端固定在炉体轴向壁墙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延长了预热区的长度,使湿球团在进入了焙烧区前烘干游离水,采用了强制负压操作,实现了完全连续排料,有效解决了现有焙烧设备炉内温度不均以及粘结严重的问题。文档编号F27B1/00GK2861914SQ20052012261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17日专利技术者张清学, 吕心刚, 张怀宾, 孟永刚, 张道刚, 张仲波, 李子林, 赵振峰, 陈铁军, 王锐, 张玉林, 赵海修, 步云生, 毛尽华, 田晓霞, 马越 申请人:张清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炼钢尘泥球团焙烧竖炉,包括炉体,及其顶部的给料装置和其底部的排料装置,所述炉体呈矩型,由预热区、焙烧区、冷却区连续构造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沿一垂直轴线左右对称设置,其预热区向上密封,与给料装置进料孔连通,预热区炉腔由大内径段和由大内径段向下均匀缩径构成的斜坡式过渡段二段组成;所述焙烧区由焙烧炉腔、热气通道和燃烧室组成,所述焙烧炉腔由向上与预热区斜坡式过渡段连接的焙烧段和内径大于焙烧段内径的均热段组成,所述焙烧段与均热段之间设置热气通道,其另一端与燃烧室连通,所述焙烧区内腔沿轴线垂直于热气通道设置档墙,档墙两端固定在炉体轴向壁墙上;所述冷却区呈倒圆台形,其上端与焙烧区同径连接,其下端与排料装置出料口同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清学吕心刚张怀宾孟永刚张道刚张仲波李子林赵振峰陈铁军王锐张玉林赵海修步云生毛尽华田晓霞马越
申请(专利权)人:张清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