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843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缩机,由压缩机外壳、马达、泵体和储液器组成,其中储液器包括有壳体以及从壳体内贯穿壳体底部的L管,其特征在于:所述L管的壳体内段的内径大于壳体外段的内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储液器采用壳体内段内径大于壳体外段内径的L管结构,其大内径的壳体内段可减少气体在L管内的阻力损失,而小内径的壳体外段可提升气体进入汽缸的流速,让气体更易流入汽缸内,让汽缸吸入冷媒进入汽缸的所需的功减少,从而降低压缩机的入力,最终提升压缩机整体COP。(*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压缩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压缩机一般由压缩机外壳、马达、泵体和储液器组成,其储液器全部通过内连接管和外连接管与压缩机壳体和泵体组立成一整体,其储液器由壳体、上吸气管、内分离网、下固定板和内连接L管构成,其壳体可为二分化和三分化结构,其下挡板可有可无,看使用要求决定,其L管可为一体式和二段化设计再通过熔接方法与储液器壳体组立成一整体。但不管一段化或者两段化结构,其L管在壳体内部分的直径和壳体外与内部分相连接部分的直径相等。对于使用现有储液器的压缩机,其储液器由于其L管在壳体内的部分和壳体外部分的内径一样(如图2B、2D、2E),组立压缩机后,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压缩机入力上升,导致压缩机的COP值下降。现也有一部分储液器在外面采用缩口的方法来提升气体进去气缸的流速而来提升压缩机的COP,但受空间的限制,其大小管内径比值范围变化很小,COP提升的效果也是非常的小(如图2C)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缩机,其压缩机整体COP得以提升。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压缩机,由压缩机外壳、马达、泵体和储液器组成,其中储液器包括有壳体以及从壳体内贯穿壳体底部的L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管的壳体内段的内径大于壳体外段的内径。所述L管的壳体内段内径与壳体外段内径的比值在110%~160%。所述L管的壳体内段与壳体外段是一体制成的。所述L管的壳体内段与壳体外段是分体制成并连接成一体的。所述壳体外段的上端扩口形成一过渡台阶套接固定于壳体内段外。所述壳体内段的下端扩口形成一过渡台阶,壳体外段上端扩口形成另一过渡台阶恰好套接于壳体内段下端口内。所述壳体内段下端扩口的过渡台阶宽度大于或等于壳体内段上端口厚度。本技术的储液器采用壳体内段内径大于壳体外段内径的L管结构,其大内径的壳体内段可减少气体在L管内的阻力损失,而小内径的壳体外段可提升气体进入汽缸的流速,让气体更易流入汽缸内,让汽缸吸入冷媒进入汽缸的所需的功减少,从而降低压缩机的入力,最终提升压缩机整体COP。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A、2B、2C、2D、2E分别是本技术储液器和现有技术中的几种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A、3B、3C分别是本技术L管的壳体内、外段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局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是一种压缩机,由压缩机外壳3、马达4、泵体5和储液器1组成,储液器由壳体、上吸气管、内分离网、下固定板和内连接L管构成。该储液器1与压缩机的组立方法同现行储液器与压缩机的组立方法相同,均是储液器1的L管通过连接外管6和连接内管7与压缩机的壳体1和泵体5组立成一整体,马达4转子直接通过热套安装与泵体5的曲轴上,而定子通过热套直接安装与压缩机的壳体3上,当压缩机通电时,马达4产生旋转磁场,带动压缩机转子转动,此时冷媒由泵体5通过气缸吸入口从储液器1吸入气体,气体通过泵体5压缩后形成高压高温气体,再从压缩机的排气口2排出,经过空调系统后再次回到储液器1,从而构成一个循环。如图2A所示,其中储液器1的L管与壳体固接,从壳体内贯穿壳体底部后与压缩机的壳体1和泵体5组立。该L管按相对储液器壳体的位置定义为两部分,其中位于储液器壳体内的部分为壳体内段15,位于储液器壳体外的部分为壳体外段18,的壳体内段15的内径大于壳体外段18的内径。根据制造工艺要求及COP提升的效果,L管的壳体内段15内径与壳体外段18内径的比值最好在110%~160%。L管壳体内段15的上端口可为斜口或平口,当采用斜口设计时,可增加气体的进气面积。L管可根据需要设有一支或一支以上。L管的壳体内段15与壳体外段18可一体制成,也可以分体再熔接在一起,接口内壁应尽量平滑过渡,以减少对气体的阻力。实施例1如图2A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储液器包括吸气管11、壳体上盖12、壳体下盖17、筒体14、滤网支架13、挡板16以及L管。吸气管11与壳体上盖12通过熔接的方法组立成一整体。壳体上盖11和壳体下盖17通过熔接方法组立在一起形成筒体14。有滤网的滤网支架13设置在筒体14内与筒体内壁固定连接。挡板16设置于筒体14内下部起到气化液体的作用。筒体14内设置有一贯穿下盖17并与之组立成一整体的L管,该L管上大下小,由内径较大的壳体内段15与内径较小的壳体外段18组成。壳体内段15上部可采用平口或斜口15a设计,如设计成斜口可增大气体流入大管内的进气面积从而来提升压缩机COP。壳体内段15和壳体外段18通过熔接的方法与下盖17组立成一整体。如图3A所示,L管的壳体内段15下端将实施一扩口方法与壳体外段18连接,壳体内段15扩口后将有一过渡台阶,将壳体外段18连接部18a的设计角度与壳体内段15连接部15b的角度尽量相同,同时连接部18a处的厚度尽量等于或小于壳体内段15的倒角连接部15b的宽度。壳体外段18上部扩口设有一过渡台阶18b,壳体外段18的台阶18b下部的半径将小于上部半径。壳体内段15下端套接于壳体外段18上部,两者熔接,从而构成内段大外段小的接口平滑过渡的L管结构。实施例2 L管的壳体内段15与壳体外段18的连接方法也可采用图3B所示的组立方法,壳体外段18上端采用扩口的方法生产,同样形成一过渡台阶18b′,壳体内段15下端可倒角也可不倒角,将壳体内段15套接于壳体外段18内,然后两者熔接,从而构成内段大外段小的接口平滑过渡的L管结构。L管同样采用熔接方法与壳体下盖17通过熔接方法组立成一整体。其它同实施例1。实施例3如图3C所示,L管的壳体内段15与壳体外段18是一体制成的,两者之间形成一平滑过渡台阶18c。L管通过熔接方法与筒体下盖17组立成一整体其它同实施例1。对比实验本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压缩机的COP。为提高压缩机的COP,本技术的储液器如图2A,较现有储液器(如图2B)相比,由于L管在储液器壳体内部分的管径扩大,其提升COP的效果比较明显。将两储液器进行比较,假定两储液器容积相等,对于同一机种在同一测试条件下,其储液器内压强将是一样的,均是Ps。定义现行储液器的L管壳体内段的管径为φd1,管内的压强为Pl1,气体流速为Vl1,流过L1长度所需要的时间为t1,L管壳体外段18′的管径为φd1′。管出口处刚开始进入压缩机汽缸内的压强为Pw1,气体流速为Vw1,外部管长为L1′,气体流过该段所需时间为t1′。定义本技术的储液器的L管壳体内段15的管径为φd2,管内的压强为Pl2,气体流速为Vl2,流过L2长度所需要的时间为t2,L管壳体外段18的管径为φd2′。管出口处刚开始进入压缩机汽缸内的压强为Pw2,气体流速为Vw2,外部管长为L2′,气体流过该段所需时间为t2′。进入汽缸内的压强Pw1=Pw2,对如同样排气量的压缩机,气体进入汽缸内的量将是一定的,故气体流经L1和L2内的总量将是一定的,由于φd2>φd1,因此流速Vl2<Vl1,形成Pl2>Pl1,这时进入下部L管进口处的压强存在差异,由于Pw1=Pw2,所以本技术的储液器的压强差Pl2-Pw2>Pl1-Pw1,与现有技术的储液器相比,气体更容易进入汽缸内,气体流速将上升,压缩机将气体吸入汽缸内所需要的功将下降。当移动的距离为L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机,由压缩机外壳、马达、泵体和储液器组成,其中储液器包括有壳体以及从壳体内贯穿壳体底部的L管,其特征在于:所述L管的壳体内段的内径大于壳体外段的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红涛炊军立先本孝正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万宝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