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151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1:45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本申请所采用的立体车库通过转移区中水平直向梁和竖直曲线梁的特定设置,从而解决现有立体车库中车辆在转移区内需要与转移轨道同时转移的问题,减少转移的难度,从而降低对设备性能的要求。

Three dimensional garage for new rail trans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轨道交通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存放其运输线路上的车辆,一是在既有运输线路上停放,二是与运输线路专门连通设置一个车库来对车辆进行停放。后者虽然建设成本偏高,但其更适用于车辆较多的运输线路。目前轨道交通所采用的车库通常还是希望是多层且每层有多列停车位的立体车库,这种更能提高停放量。目前常规的用于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通常会采用以下设置方式:从运输线路运送至转移区的车辆,在转移区内通过和转移区内的转移轨道共同升降和/或平移,当转移轨道转移至和连接转移区的停车区连通后,车辆再运行至停车区。通过这样的方式,车辆实现运送至停车区的不同竖层和/或每一竖层的不同列。然而,此类用于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为从成本考虑,通常会在转移区设置一个转移轨道,同时也是水平直向的转移轨道,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转移轨道与车辆需要同时升降和/或平移,其所需要转移的客体就较重,不仅对设备性能要求较高,同时成本也增加。本申请所述的新型轨道交通特别指非传统轨道交通,可以是例如悬挂式轨道交通、内嵌式轨道交通或跨座式轨道交通。传统的轨道交通通常采用多列共同编组运行的动车,其所采用的立体车库在应用到独立组列运行的动车时,则会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同时降低了停放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希望提供一种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在转移区内需要与转移轨道同时转移的问题,减少转移的难度,从而降低对设备性能的要求;另外,应用于新型轨道交通时,本申请方案还可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动车的停放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所述立体车库连通轨道交通运输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车库包括:第一出入口与出入线轨道梁连通的转移区和与转移区的第二出入口连通的主停车区;其中,所述转移区包括至少一个转移梁组及梁组转移机构,所述转移梁组至少包括上下固定连接的一个水平直向梁和一个竖直曲线梁;所述竖直曲线梁对应的第一出入口和第二出入口不在同一水平高度;所述主停车区包括若干主停车梁;所述水平直向梁、竖直曲线梁的转移工位至少与所述主停车梁的预设工位匹配连通。可选的,所述竖直曲线梁包括曲线向上梁或曲线向下梁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曲线向上梁对应的第一出入口的水平高度低于其对应的第二出入口的水平高度;所述曲线向下梁对应的第一出入口的水平高度高于其对应的第二出入口的水平高度。可选的,所述梁组转移机构包括升降设备、平移机构和平移轨道;升降设备驱动转移梁组竖向升降,平移机构承载升降设备,并且平移机构沿平移轨道横向平移;平移轨道的支撑架设置在转移梁组的外侧。可选的,出入线轨道梁的上方位置设置副停车区,并且副停车区设置有若干副停车梁;所述水平直向梁、竖直曲线梁的转移工位至少与所述副停车梁的预设工位匹配连通。可选的,所述第一出入口与第二出入口分别位于转移区的相对侧面。可选的,出入线轨道梁包括道岔结构。可选的,出入线轨道梁是轨道交通运输线路的支线线路。可选的,所述转移梁组中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竖直曲线梁、水平直向梁和竖直曲线梁。可选的,所述竖直曲线梁的坡度α小于千分之300。可选的,水平直向梁、竖直曲线梁之间的相邻高度差至少大于一个动车的高度。可选的,所述竖直曲线梁和/或所述水平直向梁的长度大于一个动车的长度。可选的,所述新型轨道交通是跨座式轨道、悬挂式轨道、内嵌式轨道中的任意一种。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提供的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的工作过程如下:车辆沿轨道交通运输线路运行至转移区,将沿着转移区中升降轨道梁组中的水平直向梁或竖直曲线梁,进入主停车区并停放于主停车梁;当主停车区的车辆需要向外运送时,车辆将可以沿着水平直向梁或竖直曲线梁运送至轨道交通运输线路。上述过程中,水平直向梁可以转移与轨道交通运输线路同层的停车区内的车辆,竖直曲线梁可以转移与轨道交通运输线路不同层的停车区内的车辆;这样的设置下,车辆在转移区内可以不用与转移轨道同时转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竖直曲线梁与水平直向梁匹配即可促使车辆完成在轨道交通运输线路与停车区之间的转移。综上,本申请提供的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竖直曲线梁与水平轨道梁的匹配设置,从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转移区内的轨道梁位置,促使车辆能沿轨道梁自主运行至停车区或轨道交通运输线路。本申请在满足大量车辆立体停放需求的情况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在转移区内需要与转移轨道同时转移的问题,减少转移的难度,从而降低对设备性能的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侧视方向升降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侧视方向升降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侧视方向升降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悬挂式轨道交通立体车库中的副停车区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悬挂式轨道交通立体车库中的主停车区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所述立体车库连通轨道交通运输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车库包括:/n第一出入口(201)与出入线轨道梁(101)连通的转移区(200)和与转移区(200)的第二出入口(202)连通的主停车区(300);其中,/n所述转移区(200)包括至少一个转移梁组(210)及梁组转移机构,所述转移梁组(210)至少包括上下固定连接的一个水平直向梁(212)和一个竖直曲线梁;所述竖直曲线梁对应的第一出入口(201)和第二出入口(202)不在同一水平高度;/n所述主停车区(300)包括若干主停车梁(301);/n所述水平直向梁(212)、竖直曲线梁的转移工位至少与所述主停车梁(301)的预设工位匹配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所述立体车库连通轨道交通运输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车库包括:
第一出入口(201)与出入线轨道梁(101)连通的转移区(200)和与转移区(200)的第二出入口(202)连通的主停车区(300);其中,
所述转移区(200)包括至少一个转移梁组(210)及梁组转移机构,所述转移梁组(210)至少包括上下固定连接的一个水平直向梁(212)和一个竖直曲线梁;所述竖直曲线梁对应的第一出入口(201)和第二出入口(202)不在同一水平高度;
所述主停车区(300)包括若干主停车梁(301);
所述水平直向梁(212)、竖直曲线梁的转移工位至少与所述主停车梁(301)的预设工位匹配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曲线梁包括曲线向上梁(213)或曲线向下梁(211)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曲线向上梁(213)对应的第一出入口(201)的水平高度低于其对应的第二出入口(202)的水平高度;所述曲线向下梁(211)对应的第一出入口(201)的水平高度高于其对应的第二出入口(202)的水平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梁组转移机构包括升降设备(204)、平移机构(203)和平移轨道(205);升降设备(204)驱动转移梁组(210)竖向升降,平移机构(203)承载升降设备(204),并且平移机构(203)沿平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茂涛曾鉴何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空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