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在模具上的顶针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4868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在模具上的顶针组件,包括一与下模框连接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下模框的一侧连接有一底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底板组合后限制出一顶出空腔,所述顶出空腔内设置有贴合连接的第一推板与第二推板,以及贴合连接在所述固定板上的压板,所述第二推板上设置有若干顶针,所述顶出空腔内还设置有若干定形柱,若干所述定形柱穿过所述第一推板、第二推板与压板,其一端与所述底板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抵接,所述第一推板还连接有一推拉杆,所述推拉杆穿过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推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顶针组件不易于变形,且复位与顶出不易出错。

A kind of thimble assembly applied in mou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在模具上的顶针组件
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在模具上的顶针组件。
技术介绍
模具作为现代制造工业重要的工艺装备,在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它成型速度快、精度高,适用于复杂零件生产,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轻工、电子等各个领域。塑胶模具属于注塑模具的一种,其技术高低是制造工业水平高低的重要部分;而现代工业生产要求模具精度高、寿命长、产量大、生产速度快,这对模具的稳定性及耐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顶针组件是模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顶针组件在使用过程中易于变形,且常常因为复位不完整,导致上、下模芯合模时被撞坏。因此,现在市面上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顶针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在模具上的顶针组件。本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在模具上的顶针组件,其包括一与下模框连接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下模框的一侧连接有一底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底板组合后限制出一顶出空腔,所述顶出空腔内设置有贴合连接的第一推板与第二推板,以及贴合连接在所述固定板上的压板,所述第二推板上设置有若干顶针,所述顶出空腔内还设置有若干定形柱,若干所述定形柱穿过所述第一推板、第二推板与压板,其一端与所述底板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抵接,所述第一推板还连接有一推拉杆,所述推拉杆穿过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推板连接。较佳的,所述顶针包括第一顶针与第二顶针,所述第一顶针贯穿至与下模芯的上表面平齐,所述第二顶针用于与处于所述下模芯上的顶出块连接。较佳的,所述第一推板与第二推板上设置有一复位感应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复位感应器与推拉杆的配合,使顶针组件的顶出与复位不会出错,从而不会对上、下模芯造成损坏;此外,通过设置一固定板(而非直接底板与下模框连接)、定形柱及多种导柱,可避免顶针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上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技术较佳实施例上模组件部分爆炸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技术较佳实施例下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技术较佳实施例滑块组件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技术较佳实施例滑块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8为技术较佳实施例侧模芯与镶件的爆炸示意图;图9为技术较佳实施例冷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技术较佳实施例上模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技术较佳实施例下模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技术较佳实施例顶针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13为技术较佳实施例顶针组件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图14为技术较佳实施例顶针组件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技术较佳实施例绞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技术较佳实施例绞牙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浅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1-图16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塑胶模具,其包括:上模组件100与下模组件200,设置在所述上模组件100与下模组件200之间的滑块组件300,所述上模组件100、下模组件200与滑块组件300组合后限制出一模腔(未示出),所述下模组件200的一侧设置有一绞牙机构500与一顶针组件400;所述上模组件100与下模组件200内还设置有冷却管道600;所述绞牙机构500包括:传动齿轮510,与所述传动齿轮510啮合并插入至模腔中的绞牙杆520;所述模腔由一上模芯102与一下模芯202组合限制而成;所述传动齿轮510为两个,其镜像对称设置;所述传动齿轮510包括主动轮511,设置在所述主动轮511下方且与所述主动轮511啮合的第一从动轮512,所述第一从动轮512的下方两侧对称的啮合有两个第二从动轮513,两个所述第二从动轮513分别啮合有一所述绞牙杆520;所述主动轮511还与一液压马达514连接,所述液压马达514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轮511转动;所述绞牙杆520包括底座部521、牙杆部522及驱动部523,所述底座部521与牙杆部522可活动的螺纹连接,所述驱动部523套设在所述牙杆部522上、且与所述第二从动轮513啮合;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模腔是模具的内腔,模具中成型工件的空间,即容纳胶料和注压胶料的空间;在一些特定的成型工件中是具有内螺纹部的,在本实施例中即通过将所述绞牙杆520插入至模腔当中(其中插入模腔中的绞牙杆部分带有第一外螺纹524),然后合模并注塑液体胶料,当液体胶料固化后,成型工件对应所述第一外螺纹524的部分即成型有一内螺纹部,然后所述传动齿轮510驱动所述绞牙杆520转动,直到第一外螺纹524与成型工件上的内螺纹部分离后,上模芯102与下模芯202分离,即可将成型工件取下。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绞牙杆520为四个,通过两个传动齿轮510驱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齿轮510与模具的干涉少,易于与模具进行分离;而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绞牙杆520为四个,所述传动齿轮510则为一个,通过一个传动齿轮510联动的带动四个绞牙杆520转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传动齿轮510具体结构为:所述主动轮511处于四个绞牙杆520的中心处,所述主动轮511的上方与下方均啮合有一第一从动轮512,而所述第一从动轮512背离所述主动轮511的一方两侧则均啮合有一第二从动轮513,所述第二从动轮513则分别啮合有一绞牙杆5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齿轮510与模具的干涉稍多,占用模具空间且不易拆除;所述传动齿轮510的具体运行方式为:所述液压马达514驱动主动轮511转动,与所述主动轮511啮合的第一从动轮512被带着转动,所述第一从动轮512再带动所述第二从动轮513转动,所述第二从动轮513再带动所述绞牙杆520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牙杆部522与其他部件为分离的设置,易于对所述牙杆部522进行更换和维护(处于模腔内的牙杆部522需要经常保养)。在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中,所述绞牙机构还包括一传感器,该传感器与所述绞牙杆520接触连接,该传感器(未标注)用于检测所述牙杆部522的转动线长,该传感器预先与一PLC连接,PLC再与所述液压马达514连接,所述PLC中预先设置有两个预定线长,其中一预定线长为使所述第一外螺纹524处于模腔中进行生产成型工件,另一预定线长为使所述第一外螺纹524与成型工件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在模具上的顶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组件包括一与下模框连接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下模框的一侧连接有一底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底板组合后限制出一顶出空腔,所述顶出空腔内设置有贴合连接的第一推板与第二推板,以及贴合连接在所述固定板上的压板,所述第二推板上设置有若干顶针,所述顶出空腔内还设置有若干定形柱,若干所述定形柱穿过所述第一推板、第二推板与压板,其一端与所述底板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抵接,所述第一推板还连接有一推拉杆,所述推拉杆穿过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推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在模具上的顶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组件包括一与下模框连接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下模框的一侧连接有一底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底板组合后限制出一顶出空腔,所述顶出空腔内设置有贴合连接的第一推板与第二推板,以及贴合连接在所述固定板上的压板,所述第二推板上设置有若干顶针,所述顶出空腔内还设置有若干定形柱,若干所述定形柱穿过所述第一推板、第二推板与压板,其一端与所述底板抵接、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珩张海辉周金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景泰瑞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