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4868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一次顶出部件、二次顶出部件、上顶出板和下顶出板,所述二次顶出部件的下端穿过所述上顶出板固定在所述下顶出板上所述二次顶出部件的上端连接至产品,所述上顶出板固定设置在所述下顶出板上,所述下顶出板内设置有顶出翘板,所述顶出翘板具有抵接于所述二次顶出部件的第一端,抵接于行程限位针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在二次顶出前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行程限位针通过所述顶出翘板触发所述二次顶出部件向上运动,再次顶出产品与一次顶出部件完全分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产品无法自动脱离一次顶出部件的顶出脱模问题。

An injection mo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了一种注塑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包含两次顶出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在模具制造过程中,注塑完成后,产品脱模是很关键的一个步骤。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产品脱模方式采用一段式顶出,存在产品结构不能够做过多复杂的机构设计,导致产品脱模不顺的问题,不能够自动化的生产,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增加后续成本,降低生产效率。产品通过模具注塑出来的,模具与注塑机相连。在生产塑胶产品时,对于产品胶位较高或者产品所在公模的结构较多,包紧力大,一次顶出后还有部分产品结构留在一次顶出部件构上,需要二次顶出。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一次顶出部件、二次顶出部件、上顶出板和下顶出板,所述二次顶出部件的下端穿过所述上顶出板固定在所述下顶出板上,所述二次顶出部件的上端连接至产品,所述上顶出板固定设置在所述下顶出板上,所述下顶出板内设置有顶出翘板,所述顶出翘板具有抵接于所述二次顶出部件的第一端,抵接于行程限位针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在二次顶出前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行程限位针通过所述顶出翘板触发所述二次顶出部件向上运动。进一步地,所述下顶出板还包括转轴,所述顶出翘板通过所述转轴安装至所述下顶出板,并且所述顶出翘板能够围绕所述转轴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至所诉所述转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至所述转轴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上顶出板的顶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行程限位针顶端到所述上顶出板的距离大于所述限位块的顶端到所述上顶出板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下顶出板内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容纳所述顶出翘板。进一步地,所述上顶出板的底端设置有贯穿孔,所述二次顶出部件插入所述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安装槽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贯穿孔内设置有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套设在所述二次顶出部件的底端。进一步地,所述复位件为弹簧。进一步地,所述一次顶出部件的一端通过杆体连接至所述上顶出板,所述一次顶出部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产品。进一步地,还包括公模、母模、热流道板、模脚、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所述模脚与所述公模固定连接,所述模脚的下方还固定连接所述下固定板,所述上顶出板与所述下顶出板设置所述公模、所述模脚以及所述下固定板形成的活动空间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两段顶出装置及其注塑模具,通过在模具内设置一次顶出部件和二次顶出部件,先采用一次顶出部件将产品平稳顶出模具型腔面,使产品大部分机构与模具型腔分离,此时被顶出的产品还与一次顶出部件粘接,还需要对产品施加顶出距离顶出剩余产品结构。如此,再用二次顶出部件顶出产品使其与一次顶出部件完全脱离,有效解决了产品无法自动脱离一次顶出部件的顶出脱模问题。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注塑模具二次顶出时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注塑模具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上固定板-1;母模-2;母模板-21;母模仁-22;斜导柱-23;热流道板-3;公模-4;公模板-41;公模仁-42;导套-43;上顶出板-5;复位件-51;贯穿孔-52;下顶出板-6;安装槽-61;顶出翘板-62;转轴-63;限位块-7;一次顶出部件-8;二次顶出部件-9;行程限位针-10;模脚-11;下固定板-12;产品-1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公模4、母模2、热流道板3、模脚11、上固定板1和下固定板12。模脚11与公模4固定连接,模脚11的下方还固定连接下固定板12。母模2包括母模仁22和母模板21,公模4包括公模仁42和公模板41,母模仁22与公模仁42相对,母模板21上固定设置斜导柱23,公模板41上设有与斜导柱23相对应的导套43。斜导柱23和导套43用于公模4与母模2的分离。注塑模具还包括一次顶出部件8、二次顶出部件9、上顶出板5和下顶出板6,该二次顶出部件9的下端穿过上顶出板5固定在下顶出板6上,上顶出板5固定设置在所述下顶出板6上。上顶出板5与下顶出板6设置公模4、模脚11以及下固定板12形成的活动空间内。下顶出板6内设置有顶出翘板62。顶出翘板62具有抵接于二次顶出部件8的第一端,抵接于行程限位针10的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在二次顶出前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该行程限位针10的下端穿过上顶出板5,行程限位针10通过顶出翘板62触发二次顶出部件9向上运动,二次顶出部件9用于将产品脱模。下顶出板6带动上顶出板5向上运动,一次顶出部件8与二次顶出部件9随之向上运动,将产品13从模具中顶出,实现产品13与模具分离,但由于所在公模的结构较多,对产品的包紧力大,一次顶出后还有部分产品结构粘在一次顶出部件8上,因此产品13需要二次顶出。具体地,当下顶出板6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行程限位针10受到挤压并向下加速运动,行程限位针10作用于顶出翘板62,由于顶出翘板62的第二端抵接于二次顶出部件9,二次顶出部件9受顶出翘板62带动,并向上运动,同时,二次顶出部件9再次将产品13顶出,将产品13与一次顶出部件8完全分离,防止部分产品13仍留在一次顶出部件8上。优选的,下顶出板5内设置有安装槽61,安装槽61用于容纳顶出翘板62。下顶出板6还包括转轴63,顶出翘板62通过转轴63安装至下顶出板6,并且顶出翘板62能够围绕转轴63转动,从而实现带动二次顶出部件9向上顶出。顶出翘板62水平放置在安装槽61内,顶出翘板62的第一端与二次顶出部件9的底端相抵接,顶出翘板62的第二端与行程限位针10相抵接,在二次顶出前处于顶出翘板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次顶出部件、二次顶出部件、上顶出板和下顶出板,所述二次顶出部件的下端穿过所述上顶出板固定在所述下顶出板上,所述二次顶出部件的上端连接至产品,所述上顶出板固定设置在所述下顶出板上,所述下顶出板内设置有顶出翘板,所述顶出翘板具有抵接于所述二次顶出部件的第一端,抵接于行程限位针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在二次顶出前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行程限位针通过所述顶出翘板触发所述二次顶出部件向上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次顶出部件、二次顶出部件、上顶出板和下顶出板,所述二次顶出部件的下端穿过所述上顶出板固定在所述下顶出板上,所述二次顶出部件的上端连接至产品,所述上顶出板固定设置在所述下顶出板上,所述下顶出板内设置有顶出翘板,所述顶出翘板具有抵接于所述二次顶出部件的第一端,抵接于行程限位针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在二次顶出前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行程限位针通过所述顶出翘板触发所述二次顶出部件向上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顶出板还包括转轴,所述顶出翘板通过所述转轴安装至所述下顶出板,并且所述顶出翘板能够围绕所述转轴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转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至所述转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出板的顶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行程限位针顶端到所述上顶出板的距离大于所述限位块的顶端到所述上顶出板的距离。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咏联电子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