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济型民宅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2537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防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经济型民宅减震结构,其包括基础和墙体,基础水平设置,基础的顶端设置墙体,墙体垂直基础,所述基础和墙体之间设置有阻尼器,阻尼器设置有若干个,每个阻尼器均竖直设置,每个阻尼器的两端与墙体和基础之间均设置有固定组件,墙体和基础之间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至少设置有两块,所有阻尼器均位于相邻连接板内,每个连接板均与墙体平行,每个连接板均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第一板和基础固定连接,第二板和墙体固定连接,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在保证民宅抗震性能的基础上,具有降低民宅的工程造价的效果。

An economic damping structure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经济型民宅减震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防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经济型民宅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成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绿色建筑中的减震性能是人们关心的一大热点。现有技术可参考公告号为CN206308824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轻型房屋的抗震结构,其包括基座、主抗震体、水平抗震板和多个竖直抗震柱,所述主抗震体、水平抗震板和竖直抗震柱均由弹性材料构成;主抗震体包括梯台形状的下抗震体、弧球状的中抗震体和弧球状的上抗震体,且上抗震体的弧面直径小于中抗震体的弧面直径;基座的底部中心设置有弧形凹槽,上抗震体置于弧形凹槽内;所述水平抗震板水平固接在下抗震体和中抗震体交界处;多个竖直抗震柱穿过水平抗震板和下抗震体,其一端固接于基座,另一端埋设于下抗震体下的地层。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方案工程造价较高,采用抗震主体后导致民宅的工程造价大幅提高,并不适用一般民宅的建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经济型民宅减震结构,在保证民宅抗震性能的基础上,达到降低民宅的工程造价的目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经济型民宅减震结构,包括基础和墙体,基础水平设置,基础的顶端设置有墙体,墙体垂直基础,所述基础和墙体之间设置有阻尼器,阻尼器设置有若干个,每个阻尼器均竖直设置,每个阻尼器的两端与墙体和基础之间均设置有固定组件,墙体和基础之间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至少设置有两块,所有阻尼器均位于相邻连接板内,每个连接板均与墙体平行,每个连接板均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第一板和基础固定连接,第二板和墙体固定连接,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基础震动时基础的震动传递至与基础固定连接的阻尼器,经过阻尼器的减震作用后传递至与阻尼器固定连接的墙体,通过阻尼器的减震减小震动对墙体的破坏;设置连接板保护阻尼器,提升阻尼器的使用寿命,通过避免杂物进入基础和墙体之间,阻止阻尼器产生减震的作用;连接板设置为第一板和第二板,并在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当民宅震动时第一板与第二板滑动,阻尼器和连接板造价低、使用简单,在保证民宅抗震性能的基础上,达到降低民宅的工程造价的目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尼器设置为液压阻尼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压阻尼器阻尼大且动态响应时间短,并且液压阻尼器采用特殊的液压油和密封介质,性能稳定、密封寿命长,提升减震结构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槽和滑块,滑槽开设在第一板的侧壁,滑槽竖直设置,滑槽贯穿第一板的顶端,滑块与第二板固定连接,滑块位于滑槽内,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板和第二板滑动时,滑块在滑槽内沿滑槽的轨迹滑动,利用滑槽对滑块的限位作用,使第一板和第二板稳定滑动,提升第一板与第二板滑动时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槽设置为T型的滑槽,滑块设置为与滑槽相适配的T型的滑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T型的滑槽和T型滑块的限位作用,使第二板带动滑块在滑槽内滑动时,滑块始终位于滑槽内,进一步提升滑块在滑槽内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槽远离基础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位于滑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块与限位块抵接,限位块限制滑块继续滑动,限位块阻止滑块与滑槽分离,限制阻止第一板与第二分离,进一步提升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滑动时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块与限位块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一端与滑块固定连接,另一端限位块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当滑块在滑槽滑动时,滑块靠近或远离限位块,滑块拉伸或挤压减震弹簧,利用弹簧的弹性减缓滑块在滑槽内的靠近或远离,进一步加强减震结构的隔振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和固定螺栓,固定板水平设置,固定板和阻尼器固定连接,阻尼器顶端的固定板与墙体抵接,固定螺栓穿过固定板与墙体固定连接,阻尼器底端的固定板与基础抵接,固定螺栓穿过固定板与基础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组件固定阻尼器时,首先将两固定板分别与阻尼器的两端固定,然后再利用固定螺栓与穿过固定板与基础或墙体固定连接,利用固定螺栓将固定板与基础或墙体固定连接,提升阻尼器与基础或墙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螺栓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防松垫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防松垫圈,避免固定螺栓在震动过程松动,提升固定板与基础或墙体之间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在墙体和基础之间设置若干个阻尼器,并在阻尼器两侧设置连接板,在保证民宅抗震性能的基础上,达到降低民宅的工程造价的目的;2.在滑槽远离基础的设置限位块,避免滑块与滑槽分离,提升第一板与第二板滑动时的稳定性;3.在固定板与固定螺栓之间设置防松垫片,进一步提升固定螺栓与固定板连接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旨在显示滑动组件的示意图;图3是旨在显示固定组件的示意图。图中,1、基础;11、墙体;12、阻尼器;13、连接板;131、第一板;132、第二板;2、滑动组件;21、滑槽;22、滑块;23、限位块;24、减震弹簧;3、固定组件;31、固定板;32、固定螺栓;33、防松垫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经济型民宅减震结构,包括基础1和墙体11,基础1水平设置,基础1的顶端设置有墙体11,墙体11垂直基础1,基础1和墙体11之间设置有阻尼器12,阻尼器12设置有若干个,每个阻尼器12均竖直设置,每个阻尼器12的两端与墙体11和基础1之间均设置有固定组件3,墙体11和基础1之间设置有连接板13,连接板13设置有两块,连接板13为钢板制成的连接板13,所有阻尼器12均位于两连接板13内,每个连接板13均与墙体11平行,每个连接板13均包括第一板131和第二板132,第一板131和基础1固定连接,第二板132和墙体11固定连接,第一板131和第二板132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滑动组件2。当地基震震动时,基础1将震动传递至阻尼器12,阻尼器12减小震动的幅度,然后在传递至墙体11,阻尼器12减震时通过滑动组件2带动第一板131与第二板132相对滑动,同时利用连接板13保护阻尼器12,为阻尼器12的减震提供空间,由于阻尼器12和刚板制成的连接板13造价低、使用简单,在保证民宅抗震性能的基础上,达到降低民宅的工程造价的目的参照图2,滑动组件2包括T型的滑槽21、T型的滑块22、T型的限位块23和减震弹簧24,滑槽21开设在第一板131的侧壁,滑槽21竖直设置,滑槽21贯穿第一板131的顶端,滑块22与第二板132固定连接,滑块22位于滑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经济型民宅减震结构,包括基础(1)和墙体(11),基础(1)水平设置,基础(1)的顶端设置有墙体(11),墙体(11)垂直基础(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1)和墙体(11)之间设置有阻尼器(12),阻尼器(12)设置有若干个,每个阻尼器(12)均竖直设置,每个阻尼器(12)的两端与墙体(11)和基础(1)之间均设置有固定组件(3),墙体(11)和基础(1)之间设置有连接板(13),连接板(13)至少设置有两块,所有阻尼器(12)均位于相邻连接板(13)内,每个连接板(13)均与墙体(11)平行,每个连接板(13)均包括第一板(131)和第二板(132),第一板(131)和基础(1)固定连接,第二板(132)和墙体(11)固定连接,第一板(131)和第二板(132)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济型民宅减震结构,包括基础(1)和墙体(11),基础(1)水平设置,基础(1)的顶端设置有墙体(11),墙体(11)垂直基础(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1)和墙体(11)之间设置有阻尼器(12),阻尼器(12)设置有若干个,每个阻尼器(12)均竖直设置,每个阻尼器(12)的两端与墙体(11)和基础(1)之间均设置有固定组件(3),墙体(11)和基础(1)之间设置有连接板(13),连接板(13)至少设置有两块,所有阻尼器(12)均位于相邻连接板(13)内,每个连接板(13)均与墙体(11)平行,每个连接板(13)均包括第一板(131)和第二板(132),第一板(131)和基础(1)固定连接,第二板(132)和墙体(11)固定连接,第一板(131)和第二板(132)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济型民宅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12)设置为液压阻尼器(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济型民宅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2)包括滑槽(21)和滑块(22),滑槽(21)开设在第一板(131)的侧壁,滑槽(21)竖直设置,滑槽(21)贯穿第一板(131)的顶端,滑块(22)与第二板(132)固定连接,滑块(22)位于滑槽(21)内,滑块(22)与滑槽(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富胡仁梁忠梁党育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世城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