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支柱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8627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前支柱构造(10),具备:支柱骨架构件(30),通过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构件(32)的车厢外侧凸缘部(32A)及车厢内侧凸缘部(32B)与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构件(34)的车厢外侧凸缘部(34A)及车厢内侧凸缘部(34B)分别重叠并接合而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构成前支柱(20);及支柱装饰件(60),具备表皮部(62)和弹性体(64),构成前支柱(20),表皮部(62)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从车厢(14)内侧覆盖支柱骨架构件(30),弹性体(64)接合于表皮部(62)的与支柱骨架构件(30)对向的壁面并且将第一构件(32)及第二构件(34)的车厢内侧凸缘部(32B、34B)含入。

Front pilla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支柱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前支柱构造。
技术介绍
前支柱由前部前支柱、后部前支柱及它们之间的副窗玻璃构成,在构成前部前支柱的前支柱主体(骨架构件)通过埋入螺栓部而安装有冲击吸收构件(支柱装饰件)的构造是以往已知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3-27663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上述构造中,需要用于在前部前支柱的前支柱主体安装埋入螺栓部的平面部,即具有规定的宽度并与乘员对向的平面部。换言之,需要法线方向与在俯视视图中乘员从车厢内侧观察前部前支柱时的视线成为大致同一方向的平面部。因此,存在前部前支柱的窄幅化会被平面部阻碍的不良情况。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将前支柱窄幅化的前支柱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第一方案的前支柱构造具备:支柱骨架构件,通过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构件的车厢外侧凸缘部及车厢内侧凸缘部与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构件的车厢外侧凸缘部及车厢内侧凸缘部分别重叠并接合而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构成前支柱;及支柱装饰件,具有表皮部和弹性体,构成所述前支柱,其中,所述表皮部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从车厢内侧覆盖所述支柱骨架构件,所述弹性体接合于所述表皮部的与所述支柱骨架构件对向的壁面并且将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至少一方的车厢内侧凸缘部含入。根据第一方案的前支柱构造,通过接合于表皮部的与支柱骨架构件对向的壁面的弹性体将构成闭合截面形状的支柱骨架构件的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的至少一方的车厢内侧凸缘部含入,支柱装饰件安装于支柱骨架构件。也就是说,在支柱骨架构件无需形成用于安装支柱装饰件的与乘员对向的平面部。因此,与具有该平面部的情况相比,前支柱窄幅化。第二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以第一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为基础,所述弹性体所含入的所述车厢内侧凸缘部在俯视剖视图中朝向就座于座椅的乘员的上身突出。根据第二方案的前支柱构造,弹性体所含入的车厢内侧凸缘部在俯视剖视图中朝向就座于座椅的乘员的上身突出。因此,前支柱进一步窄幅化,乘员从车厢内侧观察时的由前支柱引起的死角减少。第三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以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为基础,所述弹性体所含入的所述车厢内侧凸缘部的前端部具有在俯视剖视图中折弯成大致直角的部分。根据第三方案的前支柱构造,弹性体所含入的车厢内侧凸缘部的前端部具有在俯视剖视图中折弯成大致直角的部分。因此,弹性体由该车厢内侧凸缘部的前端部牢固地保持。也就是说,支柱装饰件难以从支柱骨架构件脱落。第四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以第一方案~第三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前支柱构造为基础,所述表皮部在俯视剖视图中形成为向车厢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根据第四方案的前支柱构造,支柱装饰件的表皮部在俯视剖视图中形成为向车厢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因此,与支柱装饰件的表皮部在俯视剖视图中未形成为向车厢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情况相比,前支柱进一步窄幅化。第五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以第一方案~第四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前支柱构造为基础,在所述弹性体形成有切口,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至少一方的车厢内侧凸缘部插入于所述切口。根据第五方案的前支柱构造,能够以简易的结构使弹性体含入车厢内侧凸缘部。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将前支柱窄幅化。附图说明优选的实施例将基于以下的附图来详细描述,其中:图1是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A柱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图1的X-X线向视剖视图。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图2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当的剖视图。图4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当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比较例的前支柱构造的与图3相当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将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UP设为车辆上方向,将箭头FR设为车辆前方向,将箭头RH设为车辆右方向。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说明而记载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如图2所示,在车辆12设置有随着朝向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且将车厢14的内侧与车厢14的外侧隔开的前风窗玻璃(以下称作“前玻璃”)18。并且,如图1所示,在前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前门(图示省略)中的前侧窗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10的左右一对的前支柱(以下称作“A柱”)20。左右一对的A柱20分别沿着前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参照图2)而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左右一对的A柱20分别随着朝向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需要说明的是,A柱20在左侧(例如副驾驶席侧)和右侧(例如驾驶席侧)左右对称而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右侧的A柱2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A柱20具有作为前侧的支柱骨架构件的前柱30和作为后侧的支柱骨架构件的后柱40。前柱30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如图3详细示出那样,在前柱30上经由聚氨酯粘接剂52及缓冲橡胶54而接合有前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另外,前柱30构成为包括作为第一构件的钢板制的前侧支柱外板32和作为第二构件的钢板制的前侧支柱内板34。前侧支柱外板32的与长度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在俯视剖视图中)形成为大致礼帽型形状,前侧支柱内板34的与长度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在俯视剖视图中)也形成为大致礼帽型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前侧支柱内板34的车辆后方侧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的棱线部(角部)34D。并且,由前侧支柱外板32和前侧支柱内板34形成闭合截面形状的前柱30。即,在前侧支柱外板32的大致车辆后方侧以对向的方式设置有前侧支柱内板34,前侧支柱外板32与前侧支柱内板34通过点焊而接合。若详细说明,则前侧支柱外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车厢14外侧)端部即外侧凸缘部32A与前侧支柱内板3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车厢14外侧)端部即外侧凸缘部34A互相重叠,该重叠的部分被点焊。也就是说,在外侧凸缘部32A及外侧凸缘部34A以在其长度方向上空出规定的间隔的方式(断续地)形成有多个点焊部36。另外,前侧支柱外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车厢14内侧)端部即内侧凸缘部32B与前侧支柱内板3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车厢14内侧)端部即内侧凸缘部34B互相重叠,该重叠的部分被点焊。也就是说,在内侧凸缘部32B及内侧凸缘部34B以在其长度方向上空出规定的间隔的方式(断续地)形成有多个点焊部38。需要说明的是,内侧凸缘部32B及内侧凸缘部34B朝向就座于前席的座椅(例如驾驶席:图示省略)的乘员的上身突出。这里所说的“乘员”是指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Si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支柱构造,具备:/n支柱骨架构件,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构件的车厢外侧凸缘部及车厢内侧凸缘部与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构件的车厢外侧凸缘部及车厢内侧凸缘部分别重叠接合而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构成前支柱;及/n支柱装饰件,具有表皮部和弹性体,构成所述前支柱,所述表皮部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从车厢内侧覆盖所述支柱骨架构件,所述弹性体接合于所述表皮部的与所述支柱骨架构件对向的壁面并且将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至少一方的车厢内侧凸缘部含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04 JP 2018-2277101.一种前支柱构造,具备:
支柱骨架构件,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构件的车厢外侧凸缘部及车厢内侧凸缘部与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构件的车厢外侧凸缘部及车厢内侧凸缘部分别重叠接合而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构成前支柱;及
支柱装饰件,具有表皮部和弹性体,构成所述前支柱,所述表皮部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从车厢内侧覆盖所述支柱骨架构件,所述弹性体接合于所述表皮部的与所述支柱骨架构件对向的壁面并且将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至少一方的车厢内侧凸缘部含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田光希神村信哉古川和树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