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笼式全视野座舱,涉及汽车领域,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挡风玻璃和座舱本体,第一支撑部具有第一折弯处和第二折弯处,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折弯处和第二转弯处之间的部分连接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座舱本体的前侧和后侧;挡风玻璃的顶侧连接第一支撑部,挡风玻璃的底侧连接座舱本体。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扩大汽车座舱的视野范围。
A cage type full field cockp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笼式全视野座舱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笼式全视野座舱。
技术介绍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汽车自诞生之初到现在,对最宽阔视野、最安全车身、最大空间一直在不懈追求着,但是目前汽车在结构设计上还存在着以下几个共同的缺点:①汽车前挡玻璃与A柱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A柱离驾驶人员较近,遮挡了视野;②当前汽车车身整体上侧重于扁平化设计,座舱的驾乘空间被压缩;③A柱及三角区和车门三角区内包裹物较多,遮挡了驾驶人员较多的视野,形成盲区,是安全驾驶的重大隐患;④座舱后部的视野被忽视,虽然现在汽车普遍装有倒车影视系统,但是大多数驾乘人员还是希望座舱后部视野更广阔一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座舱设计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笼式全视野座舱,能够扩大汽车座舱的视野范围,解决对于汽车座舱扩大视野范围的需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笼式全视野座舱,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挡风玻璃和座舱本体,第一支撑部具有第一折弯处和第二折弯处,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折弯处和第二转弯处之间的部分连接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座舱本体的前侧和后侧;挡风玻璃的顶侧连接第一支撑部,挡风玻璃的底侧连接座舱本体。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挡风玻璃包括前挡风玻璃和后挡风玻璃,前挡风玻璃的顶侧连接所述第一折弯处,前挡风玻璃的底侧连接座舱本体,后挡风玻璃的顶侧连接第二折弯处,后挡风玻璃的底侧连接座舱本体。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第一支撑部的第一侧,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第一支撑部的第二侧,所述座舱本体铰接能够开合的车门。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车门包括车门本体和连接于车门本体的升降玻璃,升降玻璃能够与挡风玻璃触碰。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均采用钢柱。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前端和第一折弯处之间的部分表面涂装涂料或包覆显示装置,当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前端和第一折弯处之间的部分表面包覆显示装置时,显示装置还连接感光元件。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前端和第一折弯处之间的部分与前挡风玻璃之间形成锐角,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后端和第二折弯处之间的部分与后挡风玻璃之间形成锐角。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前挡风玻璃与A柱顶端相连,与A柱低端分离,成为一块独立的半包围结构玻璃,从而前挡风玻璃摆脱了A柱的束缚,A柱成为支撑汽车顶棚的结构件,不再参与前挡风玻璃的安装基础,避免A柱影响视线。2、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前挡风玻璃与车门的无框升降玻璃相连,形成汽车前座舱全玻璃无遮挡视野,A柱不再成为挡风玻璃与车门之间的构件,前挡风玻璃与车门之间不再因A柱的存在而割裂视野。3、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挡风玻璃摆脱了A柱的限制,挡风玻璃的倾角可以更大,以获得更大的可视面积,有利于利用挡风玻璃显示内容。4、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A柱是钢柱,其形状相较于现有的A柱较细且本身没有包裹复杂的织物和钣金件,距离驾驶人员眼睛较远,静止状态时对驾驶人员视野的遮挡非常有限,在行驶过程中这种有限遮挡完全被吸收掉;且随着隐形和变色技术的发展,A柱可以涂装隐形或变色材料,就可实现无障碍视野。5、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以两厢车为例,采用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后,其A柱和C柱为一根前后贯通的钢柱,能够显著节约汽车制造材料;以两箱敞篷式为例,结合了A柱和C柱的第一支撑部能够为驾乘人员提供安全保护。6、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方案中,将A柱前移,相比当前汽车结构设计,为汽车座舱内驾乘人员创造了更多的碰撞缓冲空间,有效减轻事故中人员伤害程度。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连接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两厢车型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三厢车型结构示意图。图中,1、A柱,2、C柱,3、B柱,4、前挡风玻璃,5、后挡风玻璃,6、后视镜,7、三厢车型的C柱,8、D柱,100、第一支撑部、101、第一折弯处,102、第二折弯处,200、第二支撑部,300、第三支撑部。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使用。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本专利技术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为了方便叙述,本专利技术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术语解释部分:本专利技术中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连接,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含义。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座舱设计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笼式全视野座舱,能够扩大汽车座舱的视野范围,解决对于汽车座舱扩大视野范围的需求,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加以描述。实施例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以两厢车为例子,一种汽车笼式全视野座舱,包括第一支撑部100、第二支撑部200、第三支撑部300、挡风玻璃和座舱本体,第一支撑部100具有第一折弯处101和第二折弯处102,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折弯处101和第二折弯处102的折角均为钝角,从而第一支撑部100大致呈卧C形;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折弯处101和第二转弯处之间的部分连接第二支撑部200和第三支撑部300连接第二支撑部200和第三支撑部300,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与汽车的形状相契合,第二支撑部200和第三支撑部300均折弯;第一支撑部10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座舱本体的前侧和后侧;挡风玻璃的顶侧连接第一支撑部100,挡风玻璃的底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笼式全视野座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挡风玻璃和座舱本体,第一支撑部具有第一折弯处和第二折弯处,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折弯处和第二转弯处之间的部分连接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座舱本体的前侧和后侧;挡风玻璃的顶侧连接第一支撑部,挡风玻璃的底侧连接座舱本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笼式全视野座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挡风玻璃和座舱本体,第一支撑部具有第一折弯处和第二折弯处,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折弯处和第二转弯处之间的部分连接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座舱本体的前侧和后侧;挡风玻璃的顶侧连接第一支撑部,挡风玻璃的底侧连接座舱本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笼式全视野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玻璃包括前挡风玻璃和后挡风玻璃,前挡风玻璃的顶侧连接所述第一折弯处,前挡风玻璃的底侧连接座舱本体,后挡风玻璃的顶侧连接第二折弯处,后挡风玻璃的底侧连接座舱本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笼式全视野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前端和第一折弯处之间的部分与前挡风玻璃之间形成锐角,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后端和第二折弯处之间的部分与后挡风玻璃之间形成锐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笼式全视野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前端连接座舱的前侧,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后端连接座舱的后侧;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前端和第一折弯处之间的部分为A柱。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新生,
申请(专利权)人:张新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