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柱碰撞加强结构及包括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9352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A柱碰撞加强结构及包括其的车辆,A柱碰撞加强结构包括A柱内板以及A柱加强板,所述A柱碰撞加强结构还包括有加强件,其中,所述加强件位于所述A柱内板以及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所述加强件连接于所述A柱内板的宽部与窄部之间的过渡区域,所述加强件与所述A柱内板的表面之间形成立体的腔体。通过A柱内板与加强件配合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腔体结构,该腔体结构针对性设置,一方面加强了局部结构,增加了薄弱处的强度,另一方面腔体的存在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以较少的重量和体积有效地弥补了A柱内板在碰撞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了局部位置的强度。

A-pillar impact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and its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A柱碰撞加强结构及包括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一种A柱碰撞加强结构及包括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A柱是汽车前挡风玻璃与前车门之间的柱子,通常由A柱内板、A柱加强板、侧围外板等结构连接而形成。在受到撞击时,A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力,导致变形甚至断裂,产生危险。现有技术中,为了改善A柱碰撞时的强度低以及正面碰撞得分不高的问题,通常采用厚度较大的A柱内板或者A柱加强板,虽然能够增加一定的强度,但是零件尺寸较大,整体重量较重,改善碰撞性能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A柱碰撞加强结构零件尺寸较大,整体重量较重,改善碰撞性能效果不佳的缺陷,提供一种A柱碰撞加强结构及包括其的车辆。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A柱碰撞加强结构,包括A柱内板以及A柱加强板,其特点在于,所述A柱碰撞加强结构还包括有加强件,其中,所述加强件位于所述A柱内板以及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所述加强件连接于所述A柱内板的宽部与窄部之间的过渡区域,所述加强件与所述A柱内板的表面之间形成立体的腔体。进一步地,A柱内板与加强件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到一起,在两个零件配合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腔体结构,该腔体结构有效地弥补了A柱内板在碰撞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了局部位置的强度。本方案中,加强件与A柱内板的表面形成了腔体,由此在A柱内板的宽部与窄部之间的横截面上形成了增强的形状,由此增强了A柱内板的宽部与窄部之间的的碰撞强度。其中,宽部与窄部之间为碰撞时应力容易集中的部。通过此处针对性设置,一方面加强了局部结构,增加了薄弱处的强度,另一方面腔体的存在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通过碰撞试验验证,在保证碰撞效果的情况下,加强件的体积和重量均可以限制在非常小的程度,因此可以以最少的重量和体积取得显著的碰撞效果提升。较佳地,所述加强件包括有连接部以及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凸出的加强本体,所述连接部贴合连接于所述A柱内板的表面,所述加强本体与所述A柱内板的表面形成腔体。连接部可以通过焊接等连接方式与加强件连接。其中,由于贴合设置,可以增加连接部与A柱内板的表面的接触面积,使得加强件与A柱内板的表面的连接强度更高。较佳地,所述A柱内板上形成有在所述A柱内板的宽部和窄部之间延伸的内板凸出部。A柱加强板上的内板凸出部具有凸出的凹陷形状,内板凸出部为A柱内板上一体形成的形状。较佳地,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内板凸出部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内板凸出部两侧的所述A柱内板的表面,所述加强本体与所述内板凸出部连接并形成腔体。内板凸出部与加强本体之间形成了更加立体的空腔,可以保证足够的碰撞强度。较佳地,所述内板凸出部与所述加强本体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凸出。由此腔体具有较大的外凸形状的横截面,相比于内凹形状的横截面具有更好的碰撞强度,增强效果明显。较佳地,所述内板凸出部沿着所述A柱内板的上部边缘延伸。加强本体顺着内板凸出部延伸,由此在A柱内板的上部边缘处起到了增强强度以及传递受力的作用。较佳地,所述A柱加强板与所述A柱内板连接连接,其中,所述A柱加强板具有凹陷的壳体转角部,所述加强本体的位于所述A柱内板的宽部一侧具有内收表面,所述内收表面与所述壳体转角部的内侧对位并相适配。在壳体转角部处为了避免与A柱加强板产生干涉,通过对宽部的内收表面进行内收,从而与壳体转角部能够互相适配。较佳地,所述加强本体的位于所述A柱内板的宽部一侧敞开或者封闭设置,所述加强本体的位于所述A柱内板的窄部一侧敞开或者封闭设置。较佳地,所述加强件为凸出的钣金件。加强件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一次成型,便于大规模生产制造。一种车辆,其特点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所述A柱碰撞加强结构。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通过A柱内板与加强件配合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腔体结构,该腔体结构针对性设置,一方面加强了局部结构,增加了薄弱处的强度,另一方面腔体的存在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以较少的重量和体积有效地弥补了A柱内板在碰撞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了局部位置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A柱碰撞加强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A柱内板和加强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其他实施例的加强本体的两侧设置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其他实施例的加强本体的两侧设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A柱碰撞加强结构,包括A柱内板1以及A柱加强板3,A柱内板1和A柱加强板3连接在一起形成整体结构。其中,A柱碰撞加强结构还包括有加强件2,其中,加强件2位于A柱内板1以及A柱加强板3之间,加强件2连接于A柱内板1的宽部101与窄部102之间的过渡区域,加强件2与A柱内板1的表面之间形成立体的腔体A。其中,本实施例的A柱内板1与加强件2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到一起,在两个零件配合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腔体A结构,该腔体A结构有效地弥补了A柱内板1在碰撞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了局部位置的强度。当然,在其他的可选实施方式中,A柱内板1与加强件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电焊或者CO2焊接。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凸出的加强件2与A柱内板1的表面形成了腔体A,由此在A柱内板1的宽部101与窄部102之间的横截面上形成了增强的形状,由此增强了A柱内板1的宽部101与窄部102之间的的碰撞强度。其中,宽部101与窄部102之间为碰撞时应力容易集中的部。通过此处针对性设置,一方面加强了局部结构,增加了薄弱处的强度,另一方面腔体的存在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通过碰撞试验验证,在保证碰撞效果的情况下,加强件2体积和重量均可以限制在非常小的程度,因此可以以最少的重量和体积取得显著的碰撞效果提升。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加强件2包括有连接部22以及相对于连接部22凸出的加强本体21,连接部22贴合连接于A柱内板1的表面,加强本体21与A柱内板1的表面形成腔体A。连接部22可以通过焊接等连接方式与加强件2连接。其中,由于贴合设置,可以增加连接部22与A柱内板1的表面的接触面积,使得加强件2与A柱内板1的表面的连接强度更高。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部22整个环绕包围在加强本体21的外侧,仅在加强本体21的朝向窄部102的一侧没有包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A柱内板1上形成有在A柱内板1的宽部101和窄部102之间延伸的内板凸出部11。A柱加强板3上的内板凸出部11具有凸出的凹陷形状,内板凸出部11为A柱内板1上一体形成的形状。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加强件2与内板凸出部11的位置相对应,连接部22连接于内板凸出部11两侧的A柱内板1的表面,加强本体21与内板凸出部11连接并形成腔体A。内板凸出部11与加强本体21之间形成了更加立体的空腔,可以保证足够的碰撞强度。...

【技术保护点】
1.一种A柱碰撞加强结构,包括A柱内板以及A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碰撞加强结构还包括有加强件,其中,所述加强件位于所述A柱内板以及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所述加强件连接于所述A柱内板的宽部与窄部之间的过渡区域,所述加强件与所述A柱内板的表面之间形成立体的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A柱碰撞加强结构,包括A柱内板以及A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碰撞加强结构还包括有加强件,其中,所述加强件位于所述A柱内板以及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所述加强件连接于所述A柱内板的宽部与窄部之间的过渡区域,所述加强件与所述A柱内板的表面之间形成立体的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包括有连接部以及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凸出的加强本体,所述连接部贴合连接于所述A柱内板的表面,所述加强本体与所述A柱内板的表面形成腔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A柱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内板上形成有在所述A柱内板的宽部和窄部之间延伸的内板凸出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A柱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内板凸出部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内板凸出部两侧的所述A柱内板的表面,所述加强本体与所述内板凸出部连接并形成腔体。


5.如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华刘聪徐玉明
申请(专利权)人: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