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D柱内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241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用D柱内板,包括D柱上部支撑柱和延伸部,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一侧固定有凹槽部,其中,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另一侧固定有凸起部。该汽车用D柱内板,D柱上部支撑柱与车顶进行连接,D柱上部支撑柱连接时可以通过凹槽部的凹形对来自车顶的压力进行分散,D柱上部支撑柱还可以通过五组凸起部对车顶的压力进行层层减少,D柱上部支撑柱与D柱下部支撑柱通过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进行连接,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会通过焊接点进行焊接,从而对D柱上部支撑柱与D柱下部支撑柱进行加强,当压力传导到D柱下部支撑柱时可以通过四组减重孔对剩余压力进行分散,方便D柱内板可以对压力进行分散,使D柱内板可以对车顶与车身进行加强。

A D-pillar inner plate for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用D柱内板
本技术涉及汽车生产
,具体为一种汽车用D柱内板。
技术介绍
汽车D柱内板一般是使用在车尾与车尾箱之间,会通过D柱内板的构造与材料,有效的对车顶与车身进行加强,现有的汽车D柱内板通常是使用单一的平面钢材对车顶与车身进行加强与减压,平面钢材对车顶与车身加强与减压的效果并不理想,受到撞击时很容易变形,从而造成车上的乘客受到伤害。目前市场上的汽车用D柱内板存在许多缺陷,D柱内板对车顶与车身减压效果不够好,降低了D柱内板对车顶与车身的加强效果,从而对汽车造成了安全隐患,因此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汽车用D柱内板结构的技术,来完善此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D柱内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汽车用D柱内板存在许多缺陷,D柱内板对车顶与车身减压效果不够好,降低了D柱内板对车顶与车身的加强效果,从而对汽车造成了安全隐患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D柱内板,包括D柱上部支撑柱和延伸部,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一侧固定有凹槽部,其中,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另一侧固定有凸起部,靠近凸起部的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一侧固定有第一工件孔,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一端固定有D柱下部支撑柱,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一侧固定有减重孔,靠近减重孔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一侧固定有第二工件孔,远离第二工件孔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一侧固定有第一翻边,远离第一翻边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固定有第二翻边,所述延伸部固定在D柱下部支撑柱另一侧,靠近延伸部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一侧固定有焊接点。优选的,所述凸起部设置有五组,且五组凸起部同为长条状。优选的,所述减重孔设置有四组,且四组减重孔同为矩形。优选的,所述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尺寸相同。优选的,所述延伸部设置为Y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汽车用D柱内板:D柱上部支撑柱与车顶进行连接,D柱上部支撑柱连接时可以通过凹槽部的凹形对来自车顶的压力进行分散,D柱上部支撑柱还可以通过五组凸起部对车顶的压力进行层层减少,D柱上部支撑柱与D柱下部支撑柱通过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进行连接,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会通过焊接点进行焊接,从而对D柱上部支撑柱与D柱下部支撑柱进行加强,当压力传导到D柱下部支撑柱时可以通过四组减重孔对剩余压力进行分散,方便D柱内板可以对压力进行分散,使D柱内板可以对车顶与车身进行加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前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后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D柱上部支撑柱,2、凹槽部,3、凸起部,4、第一工件孔,5、D柱下部支撑柱,6、减重孔,7、第二工件孔,8、第一翻边,9、第二翻边,10、延伸部,11、焊接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D柱内板,包括D柱上部支撑柱1、凹槽部2、凸起部3、第一工件孔4、D柱下部支撑柱5、减重孔6、第二工件孔7、第一翻边8、第二翻边9、延伸部10和焊接点11,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1一侧固定有凹槽部2,其中,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1另一侧固定有凸起部3,所述凸起部3设置有五组,且五组凸起部3同为长条状,D柱上部支撑柱1还可以通过五组凸起部3对车顶的压力进行层层减少,靠近凸起部3的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1一侧固定有第一工件孔4,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1一端固定有D柱下部支撑柱5,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一侧固定有减重孔6,所述减重孔6设置有四组,且四组减重孔6同为矩形,当压力传导到D柱下部支撑柱5时可以通过四组减重孔6对剩余压力进行分散,靠近减重孔6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一侧固定有第二工件孔7,远离第二工件孔7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一侧固定有第一翻边8,所述第一翻边8与第二翻边9尺寸相同,D柱上部支撑柱1与D柱下部支撑柱5通过第一翻边8与第二翻边9进行连接,第一翻边8与第二翻边9会通过焊接点11进行焊接,远离第一翻边8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固定有第二翻边9,所述延伸部10固定在D柱下部支撑柱5另一侧,所述延伸部10设置为Y形,延伸部10可以通过自身流线型将压力从D柱上部支撑柱1到D柱下部支撑柱5进行有效的传递,靠近延伸部10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一侧固定有焊接点11。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汽车用D柱内板时,首先需要对汽车用D柱内进行简单的了解,使用将D柱上部支撑柱1通过焊接连接在车顶部,D柱上部支撑柱1连接时可以通过凹槽部2的凹形可以对来自车顶的压力进行分散,D柱上部支撑柱1还可以通过五组凸起部3对车顶的压力进行层层减少,D柱上部支撑柱1与D柱下部支撑柱5会通过第一翻边8与第二翻边9进行连接,第一翻边8与第二翻边9会通过焊接点11进行焊接,从而对D柱上部支撑柱1与D柱下部支撑柱5进行加强,当压力传导到D柱下部支撑柱5时可以通过四组减重孔6对剩余压力进行分散,最后D柱下部支撑柱5会通过焊接与车身进行固定连接,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用D柱内板,包括D柱上部支撑柱(1)和延伸部(10),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1)一侧固定有凹槽部(2),其中,/n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1)另一侧固定有凸起部(3),靠近凸起部(3)的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1)一侧固定有第一工件孔(4),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1)一端固定有D柱下部支撑柱(5),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一侧固定有减重孔(6),靠近减重孔(6)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一侧固定有第二工件孔(7),远离第二工件孔(7)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一侧固定有第一翻边(8),远离第一翻边(8)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固定有第二翻边(9),所述延伸部(10)固定在D柱下部支撑柱(5)另一侧,靠近延伸部(10)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一侧固定有焊接点(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用D柱内板,包括D柱上部支撑柱(1)和延伸部(10),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1)一侧固定有凹槽部(2),其中,
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1)另一侧固定有凸起部(3),靠近凸起部(3)的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1)一侧固定有第一工件孔(4),所述D柱上部支撑柱(1)一端固定有D柱下部支撑柱(5),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一侧固定有减重孔(6),靠近减重孔(6)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一侧固定有第二工件孔(7),远离第二工件孔(7)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一侧固定有第一翻边(8),远离第一翻边(8)的所述D柱下部支撑柱(5)固定有第二翻边(9),所述延伸部(10)固定在D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乾鲁八二刘畅
申请(专利权)人:亚通汽车零部件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