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6374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7: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第一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有机电致发光层,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菲涅尔透镜结构,设置在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的出光侧,用于对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出射的发散光进行汇聚。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使OLED显示面板实现防窥功能。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设备是继阴极射线管(CathodeRayTube,CRT)显示设备和液晶显示设备(LiquidCrystalDisplay,LCD)后最具有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其可实现自发光,相比于其他显示设备,机发光二极管具有驱动电压低、响应速度快、对比度高和视角广等特点。然而,OLED显示设备的广视角会导致其私密性不足,进而容易导致信息泄露。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第一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有机电致发光层,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菲涅尔透镜结构,设置在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的出光侧,用于对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出射的发散光进行汇聚。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远离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的一侧;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驱动电极层,设置在所述液晶层的至少一侧,用于驱动所述液晶层在第一折射率和第二折射率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一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折射率,所述第一折射率等于所述菲涅尔透镜结构的折射率;其中,所述第一基底设置在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的出光侧,所述菲涅尔透镜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液晶层之间或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液晶层之间。可选地,所述菲涅尔透镜结构划分为中心区域和位于所述中心区域两侧的边缘区域,所述菲涅尔透镜结构包括位于所述边缘区域中的多个锯齿单元,所述锯齿单元为条形。可选地,所述菲涅尔透镜结构包括多个锯齿单元,多个所述锯齿单元形成以所述菲涅尔透镜结构的中心为圆心的多个同心环形。可选地,所述驱动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一基底之间,所述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二基底之间,所述菲涅尔透镜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液晶层之间。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圆偏光片,所述圆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盖板,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封装盖板之间。可选地,所述封装盖板靠近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的一侧设置有干燥剂。可选地,所述第一基底位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的出光侧,所述菲涅尔透镜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朝向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的表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中于,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线在菲涅尔透镜结构中传输路径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亮度随视角变化的曲线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5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晶层处于第二折射率时光线传播的示意图;图5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晶层处于第一折射率时光线传播的示意图;图6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菲涅尔透镜结构的第一种结构的示意图;图6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菲涅尔透镜结构的第二种结构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底1、有机电致发光层2、菲涅尔透镜结构3。有机电致发光层2设置在第一基底1上,有机电致发光层2包括多个发光单元21。菲涅尔透镜结构3设置在有机电致发光层2的出光侧,用于对多个发光单元21出射的发散光进行汇聚。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尤其适用于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面板,这种情况下,有机电致发光层2可以包括设置在每个像素单元中的发光单元21和像素驱动电路22,还包括设置在各导电膜层之间的绝缘层(例如,位于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和有源层之间的栅极绝缘层、位于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发光单元21的阳极之间的平坦化层),以及像素界定层等。该像素驱动电路22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其中,发光单元21可以为底发光式结构,也可以采用顶发光式结构,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优选地采用底发光式结构。多个发光单元21可以呈矩阵分布,菲涅尔透镜结构3可以覆盖在整个有机电致发光层2的出光侧,从而实现对所有发光单元21出射的发散光进行汇聚。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线在菲涅尔透镜结构中传输路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菲涅尔透镜结构3等效为凸透镜,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对多个发光单元21出射的发散光进行汇聚”不是指将发散光汇聚至一点出射,而是指使将发散角度较大(如图2中的角度α)的入射光汇聚成发散角度较小(如图2中的角度β)的出射光,具体可以是将沿多个方向发散的入射光线,均汇聚成沿同一出光方向出射的光线,例如,均沿第一基底1的厚度方向出射,从而实现防窥功能。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亮度随视角变化的曲线图,如图3所示,其横坐标表示可视视角,纵坐标表示亮度,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45°视角下,所测亮度衰减至0°视角亮度的2%~4%,可见,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可以实现较佳的防窥效果。下面结合图3至图7对本专利技术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进行详细介绍,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基底4、液晶层5和驱动电极层6。第二基底4设置在第一基底1远离有机电致发光层2的一侧。液晶层5设置在第一基底1和第二基底4之间。驱动电极层6设置在液晶层5的至少一侧,用于驱动液晶层5在第一折射率和第二折射率之间进行切换,第一折射率大于第二折射率,第一折射率等于菲涅尔透镜结构3的折射率。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基底;/n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有机电致发光层,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n菲涅尔透镜结构,设置在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的出光侧,用于对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出射的发散光进行汇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底;
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有机电致发光层,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
菲涅尔透镜结构,设置在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的出光侧,用于对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出射的发散光进行汇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远离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的一侧;
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
驱动电极层,设置在所述液晶层的至少一侧,用于驱动所述液晶层在第一折射率和第二折射率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一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折射率,所述第一折射率等于所述菲涅尔透镜结构的折射率;
其中,所述第一基底设置在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的出光侧,所述菲涅尔透镜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液晶层之间或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液晶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菲涅尔透镜结构划分为中心区域和位于所述中心区域两侧的边缘区域,所述菲涅尔透镜结构包括位于所述边缘区域中的多个锯齿单元,所述锯齿单元为条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菲涅尔透镜结构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永余强陈强吴欣欣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