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6374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7: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显示面板包括沿显示面板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功能层、发光层、第二功能层和阴极层;阴极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阴极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阴极层,第一阴极层的至少部分厚度与第二阴极层的厚度不一致。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显示面板能够减小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不同视角下的显示差异,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全面屏越来越受到青睐,为了提高副屏的透光率,副屏像素的结构通常与主屏结构不一致,在不同视角下主屏和副屏的显示会有明显差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旨在提升显示面板不同视角下的显示均一性。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显示面板包括沿显示面板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功能层、发光层、第二功能层和阴极层;阴极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阴极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阴极层,第一阴极层的至少部分厚度与第二阴极层的厚度不一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发光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层;第一发光层包括第一红色发光单元、第一绿色发光单元和第一蓝色发光单元,第一红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1、第一绿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2以及第一蓝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3满足:d1>d2>d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第二阴极层为厚度均一的层状结构,第一绿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2与第二阴极层的厚度d4相等;或第一红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1与第二阴极层的厚度d4一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第二功能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第二功能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第二功能层,第一子第二功能层的厚度大于第二子第二功能层的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第一阴极层和第二阴极层均为厚度均一的层状结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小于第二阴极层的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发光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层,第一发光层的厚度与第二发光层的厚度一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第一功能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第一功能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第一功能层,第一显示区的从第一阴极层至第一子第一功能层的厚度之和与第二显示区的从第二阴极层至第二子第一功能层的厚度之和相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还包括光取出层,光取出层位于阴极层背离发光层的一侧,光取出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光取出层,在第一显示区,从第一光取出层至第一功能层,各层折射率满足高低交替排布。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第一显示区中,光取出层至第一功能层,光取出层的折射率最大。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沿显示面板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功能层、发光层、第二功能层和阴极层,阴极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阴极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阴极层,第一阴极层的至少部分厚度与第二阴极层的厚度不一致。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阴极层的厚度不一致,从而调整第一显示区的不同视角下的视角衰减,减小与第二显示区的视角衰减的差异,改善视角色偏的散布,从而减小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不同视角下的显示差异,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一种B-B剖视图;图3是图1的另一种B-B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图4的D-D剖视图。其中:100-显示面板;110-阳极层;111-第一阳极层;112-第二阳极层;120-第一功能层;121-第一子第一功能层;121a-第一电子阻挡层;121b-第一空穴传输层;121c-第一空穴注入层;122-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30-发光层;131-第一发光层;131R-第一红色发光单元;131G-第一绿色发光单元;131B-第一蓝色发光单元;132-第二发光层;132R-第二红色发光单元;131G-第二绿色发光单元;131B-第二蓝色发光单元;140-阴极层;141-第一阴极层;142-第二阴极层;150-光取出层;151-第一光取出层;160-第二功能层;161-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a-第一电子注入层;161b-第一电子传层;162-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000-显示装置;200-感光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专利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更好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诸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上,需要在设置显示面板的一侧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红外光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等感光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电子设备上设置透光显示区,将感光组件设置在透光显示区背面,在保证感光组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为提高透光显示区的透光率,通常牺牲了透光显示区的显示效果,造成电子设备的透光显示区和其他显示区的显示效果不一致。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一种B-B剖视图。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第二显示区AA2可以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AA1设置,第一显示区AA1可以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子像素,第二显示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沿所述显示面板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功能层、发光层、第二功能层和阴极层;/n所述阴极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阴极层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阴极层,所述第一阴极层的至少部分厚度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厚度不一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沿所述显示面板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功能层、发光层、第二功能层和阴极层;
所述阴极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阴极层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阴极层,所述第一阴极层的至少部分厚度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厚度不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层;
所述第一发光层包括第一红色发光单元、第一绿色发光单元和第一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红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1、第一绿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2以及所述第一蓝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3满足:d1>d2>d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阴极层为厚度均一的层状结构,所述第一绿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2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厚度d4相等;或
所述第一红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1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厚度d4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第二功能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第二功能层,所述第一子第二功能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子第二功能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君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