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领域,公开了植物乳杆菌和菌剂及其在生物胺降解、黄酒生产中的应用。该植物乳杆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nd fungicid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degradation of biogenic amin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rice w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植物乳杆菌和菌剂及其在生物胺降解、黄酒生产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物乳杆菌和一种菌剂,以及它们在降解生物胺、制备发酵食品和制备黄酒中的应用,一种降解生物胺的方法,一种黄酒和黄酒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中国独有的酒种,是世界三大古酒。约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了酒曲复式发酵,开始制作黄酒。北方黄酒以粟米、黍米为原料,南方黄酒以糯米为主。然而随着蒸馏技术的引进开发及其他的历史、经济、市场因素,黄酒逐渐变为小众性、地域性极强的酒种。以江浙沪地区中老年人为主要消费群体,而其他地区的黄酒几乎均为料酒。通过对文献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调研报告阅读,我们发现了黄酒存在的几个尖锐的问题:味道苦涩,饮后易醉,饮用后第二天头痛不适。我们不难看出,黄酒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饮后舒适度。大量消费者在尝试了黄酒后出现了易上头、次日醉感残留、口干等情况,严重影响消费者体验,对黄酒市场形成恶性循环。即便是喜饮黄酒的消费者,由于饮后体感导致无法多饮,无法刺激市场消费。因此解决上头问题,是黄酒的当务之急。研究表明高级醇、生物胺、乙醛、酸酯不平衡等是引起上头的主要因素。生物胺是引起酒后不适的主要物质之一,现有黄酒中含有大量生物胺,含量明显高于啤酒和葡萄酒,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黄酒中的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酿造酒,这为生物胺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前体物质,在浸米过程中被大量转化为生物胺。此外,黄酒发酵前需要对原料米进行浸渍,传统工艺黄酒浸米温度较低(约10-15℃),浸米时间长(10-20d),以浸米为主的黄酒长时间的开放酿造环境使其极易染菌,这也是产生生物胺的重要原因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黄酒中存在生物胺影响黄酒品质以及黄酒酿造过程中浸米时间长的问题,提供一种植物乳杆菌和一种菌剂,以及它们在降解生物胺、制备发酵食品和制备黄酒中的应用、一种降解生物胺的方法,以及一种黄酒和黄酒的制备方法。该菌株或菌剂能够降解生物胺,缩短黄酒酿造过程中浸米时间,且可有效降低黄酒中的生物胺含量,提高黄酒品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该植物乳杆菌的保藏号为CGMCCNo.19543。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菌剂,所述菌剂包含如上所述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优选地,所述菌剂还包含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paracasei)。优选地,所述副干酪乳杆菌不产氨基酸脱羧酶。优选地,所述副干酪乳杆菌的保藏号为CGMCCNo.19542。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提供如上所述的植物乳杆菌或如上所述的菌剂在降解生物胺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提供如上所述的植物乳杆菌或如上所述的菌剂在制备发酵食品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提供如上所述的植物乳杆菌或如上所述的菌剂在制备黄酒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降解生物胺的方法,将如上所述的植物乳杆菌或如上所述的菌剂与含生物胺的物料接触,以对其中的生物胺进行降解。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提供一种黄酒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依次进行的浸米、蒸煮、前酵、后酵和煎酒;其中,在浸米过程中,向浸米水加入如上所述的植物乳杆菌或如上所述的菌剂。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提供如上所述的黄酒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黄酒。本专利技术中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保藏号为CGMCCNo.19543,编号为30302,是一株不产生物胺且具有降解生物胺功能的植物乳杆菌。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paracasei),保藏号为CGMCCNo.19542,编号为30226,是一株不产生物胺且具有降解生物胺功能的副干酪乳杆菌。本专利技术将所述植物乳杆菌,特别是优选将上述两种菌株复配制成菌剂,应用于黄酒酿造的浸米过程中,极大地降低了浸米及整个酿造过程中生物胺的含量,缩短了浸米时间,节约成本,在保持传统黄酒风味的基础上,其饮后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生物保藏本专利技术的菌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于2020年4月1日被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政编码:100101)(保藏单位的缩写为CGMCC),保藏编号为CGMCCNo.19543。本专利技术的菌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paracasei),于2020年4月1日被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政编码:100101)(保藏单位的缩写为CGMCC),保藏编号为CGMCCNo.19542。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实验组3在黄酒浸米过程中乳酸及生物胺含量变化曲线。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6中实验组在黄酒浸米过程中乳酸及生物胺含量变化曲线。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该植物乳杆菌的保藏号为CGMCCNo.19543。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分离自浙江绍兴黄酒厂的浸米水。将采集的样品进行梯度稀释(10-1、10-2、10-3、10-4、10-5、10-6、10-7),用无菌移液枪各取0.2ml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均匀涂布在MRS固态培养基上,37℃恒温厌氧箱中倒置培养1-2天。取上述平板上乳白或灰白,中间凸起的单菌落于碳酸钙乳酸菌选择培养基上进行划线分离,倒置于37℃厌氧培养箱中培养1-2天,挑取其中有溶钙圈的单菌落进行分离纯化,重复多次。最后选取具有类似乳酸菌形态的单菌落进行传代培养。将上述具有类似乳酸菌形态的单菌落的菌株依次进行产生物胺初筛、产生物胺复筛和代谢生物胺终筛,最终得到本专利技术的乳酸菌菌株。其中,所述产生物胺初筛在液体脱羧酶培养基中进行,具体步骤包括:将上述具有类似乳酸菌形态的单菌落的菌株接种于MRS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活化,37℃培养24h,然后转接到乳酸菌传代培养基中,传代3次。将传代3次后的菌株接种于液体脱羧酶培养基中,并设置不接种菌株的液体脱羧酶培养基为对照组,于37℃厌氧培养箱中培养4d后,观察颜色变化,黄色为不产生物胺,红色或紫色为产生物胺菌株。其中,所述产生物胺复筛在生物胺检测平板中进行,具体步骤包括:选取初筛出来的菌株进行复筛,各取0.2mL传代3次后的培养液涂布于相应的生物胺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株植物乳杆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其特征在于,该植物乳杆菌的保藏号为CGMCCNo.19543。
2.一种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菌剂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菌剂,其中,所述菌剂还包含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paracasei)。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菌剂,其中,所述副干酪乳杆菌不产氨基酸脱羧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菌剂,其中,所述副干酪乳杆菌的保藏号为CGMCCNo.19542。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菌剂,其中,所述植物乳杆菌和所述副干酪乳杆菌的活菌数比为1:(10-11-1011)。
7.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乳杆菌或权利要求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菌剂在降解生物胺中的应用。
8.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乳杆菌或权利要求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菌剂在制备发酵食品中的应用。
9.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冰,丁子元,郑晓卫,邓莉川,李明,金建江,樊剑峰,杨娟,陈欣怡,乔龙江,
申请(专利权)人: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粮绍兴酒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