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34694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变扭力结构包括主扭力结构和副扭力结构组成,主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主定位凸轮面和主定位凹轮面,通过在主定位凸轮面上设置主凸部,在主定位凹轮面上设置第一主凹部和第二主凹部,实现了两段自闭合的功能。副扭力结构包括副定位凸轮面和副定位凹轮面,通过在副定位凸轮面上设置副凸部,在副定位凹轮面上设置副凹部,并利用副凸部与副凹部的闭合,降低了主凸部爬坡第一主凹部开启时的闭合阻力,实现了单手开启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保持正常闭合夹持功能,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更好体验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变扭力结构可应用于单轴阻尼转轴,也可应用于双轴阻尼转轴。

Variable torque structure and damping sha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
本技术涉及一种阻尼转轴,具体是涉及一种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
技术介绍
阻尼转轴也称为阻尼铰链或枢纽器,是一种能够提供相互转动功能的连接元件,主要应用于转动的部件和基体之间,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数码产品和电子设备中,比如笔记本电脑,利用阻尼转轴的相互转动功能可实现笔记本电脑的基体与显示部分之间的开合功能,以调整笔记本电脑相对人体所需的角度。常用的阻尼转轴包括单轴阻尼转轴和双轴芯阻尼转轴,但无论是单轴阻尼转轴和双轴芯阻尼转轴,为了达到开启省力或自动闭合功能,通常需要在轴芯上增加一组凹凸轮组件,该凹凸轮组件由定位凸轮和定位凹轮组成,利用定位凹轮上的凹部与定位凸轮上的凸部的相互配合,实现自动闭合的功能。但是,随着笔记本电脑的更轻更薄化发展,笔记本电脑的基体部分的重量要求越来越轻,而现有带自动闭合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在开启过程中,需要克服定位凸轮的凸部和定位凹轮的凹部之间的闭合落差,才能顺利开启,也就是说必须要一只手按住基体,另一手才能克服由于闭合落差而带来的爬坡阻力,将显示部分打开,即无法单手开启,这就给使用者带来了非常不好的体验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实现单手开启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保持正常闭合夹持功能,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更好体验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变扭力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主扭力结构和副扭力结构,所述主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主定位凸轮面和主定位凹轮面,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上形成有呈弧形的主凸部,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上沿转动路径依次形成有与所述主凸部相对设置的第一主凹部和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主凹部的第二主凹部,所述主定位凸轮面相对所述主定位凹轮面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主凸部沿转动路径滑进和滑出所述第一主凹部和所述第二主凹部;所述副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副定位凸轮面和副定位凹轮面,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上形成有呈弧形的副凸部,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副凸部相对的副凹部,所述副定位凸轮面相对所述副定位凹轮面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副凸部沿转动路径滑进和滑出所述副凹部;在所述主凸部处于从所述第一主凹部向所述第二主凹部滑出的过程中,所述副凸部处于从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滑进所述副凹部的过程,且在所述主凸部从所述第一主凹部滑出后转动的设定角度内,所述副凸部继续保持从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滑进所述副凹部的过程。一种单轴阻尼转轴,包括轴芯、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扭力组件、主定位凸轮、主定位凹轮、副定位凸轮、副定位凹轮和所述的变扭力结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为所述主定位凸轮的一面,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为所述主定位凹轮的一面,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为所述副定位凸轮的一面,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为所述副定位凹轮的一面;所述轴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主定位凹轮、所述副定位凸轮和所述副定位凹轮通过所述扭力组件锁紧定位在所述轴芯上的轴挡处,且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副定位凹轮、所述主定位凹轮相对所述轴芯能够自由转动,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副定位凸轮相对所述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所述主定位凸轮与所述主定位凹轮相对设置,使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与主定位凹轮面相对,所述副定位凸轮与所述副定位凹轮相对设置,使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与副定位凹轮面相对。进一步的,所述扭力组件包括若干垫片、若干蝶形弹片和锁紧螺母,若干所述垫片、所述副定位凹轮、所述副定位凸轮、若干所述蝶形弹片、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主定位凹轮和所述第二支架依次套设于轴芯上,并通过所述锁紧螺母锁紧定位在所述轴挡的一侧;所述副定位凹轮通过连接片固接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主定位凹轮上设有定位柱,所述第二支架上对应设有与所述定位柱相匹配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入所述定位孔内。进一步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上设有两个所述主凸部,两个所述主凸部分设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相对的两边,且一个所述主凸部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小于另一个所述主凸部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所述主凸部设有两组所述第一主凹部和所述第二主凹部。进一步的,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上设有两个所述副凸部,两个所述副凸部分设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相对的两边,且一个所述副凸部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小于另一个所述副凸部与所述副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所述副凸部设有两个所述副凹部。一种双轴阻尼转轴,包括第一轴芯、第二轴芯、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扭力组件、第二扭力组件、定位板轮、第一主定位凸轮、第二主定位凸轮、第一副定位凸轮、第二副定位凸轮、用于实现所述第一轴芯与所述第二轴芯同动的联动组件和所述的两组变扭力结构,所述定位板轮包括第一定位凹轮部和第二定位凹轮部,所述第一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和所述第一副定位凸轮顺序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一扭力组件锁紧定位在所述第一轴芯上,且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相对所述第一轴芯能够自由转动,所述第一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一副定位凸轮相对所述第一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的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凹轮面,所述第一主定位凸轮的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所述第一定位凹轮部的另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所述第一副定位凸轮的一面为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凸轮面;所述第二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和所述第二副定位凸轮顺序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二扭力组件锁紧定位在所述第二轴芯上,且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相对所述第二轴芯能够自由转动,所述第二主定位凸轮、所述第二副定位凸轮相对所述第一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的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凹轮面,所述第二主定位凸轮的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所述第二定位凹轮部的另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所述第二副定位凸轮的一面为另一组变扭力结构中的所述副定位凸轮面;所述第一轴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连接板、第二固定连接板、第一同步齿轮、第二同步齿轮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同步齿轮套固在所述第一轴芯上,所述第二同步齿轮套固在所述第二轴芯上,所述传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一同步齿轮与所述第二同步齿轮之间,与所述第一同步齿轮和所述第二同步齿轮啮合,并转动定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均同时套设于所述第一轴芯和第二轴芯上,且所述第一轴芯和所述第二轴芯相对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能够自由转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扭力组件和所述第二扭力组件均包括若干垫片、若干蝶形弹片和锁紧螺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变扭力结构及阻尼转轴,变扭力机构由主扭力结构和副扭力结构组成,主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主定位凸轮面和主定位凹轮面,通过在主定位凸轮面上设置主凸部,并在主定位凹轮面上设置第一主凹部和第二主凹部,在主凸部与第一主凹部和第二主凹部的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的主扭力结构和副扭力结构,所述主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主定位凸轮面和主定位凹轮面,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上形成有呈弧形的主凸部,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上沿转动路径依次形成有与所述主凸部相对设置的第一主凹部和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主凹部的第二主凹部,所述主定位凸轮面相对所述主定位凹轮面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主凸部沿转动路径滑进和滑出所述第一主凹部和所述第二主凹部;/n所述副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副定位凸轮面和副定位凹轮面,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上形成有呈弧形的副凸部,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副凸部相对的副凹部,所述副定位凸轮面相对所述副定位凹轮面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副凸部沿转动路径滑进和滑出所述副凹部;/n在所述主凸部处于从所述第一主凹部向所述第二主凹部滑出的过程中,所述副凸部处于从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滑进所述副凹部的过程,且在所述主凸部从所述第一主凹部滑出后转动的设定角度内,所述副凸部继续保持从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滑进所述副凹部的过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的主扭力结构和副扭力结构,所述主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主定位凸轮面和主定位凹轮面,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上形成有呈弧形的主凸部,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上沿转动路径依次形成有与所述主凸部相对设置的第一主凹部和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主凹部的第二主凹部,所述主定位凸轮面相对所述主定位凹轮面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主凸部沿转动路径滑进和滑出所述第一主凹部和所述第二主凹部;
所述副扭力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副定位凸轮面和副定位凹轮面,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上形成有呈弧形的副凸部,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副凸部相对的副凹部,所述副定位凸轮面相对所述副定位凹轮面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副凸部沿转动路径滑进和滑出所述副凹部;
在所述主凸部处于从所述第一主凹部向所述第二主凹部滑出的过程中,所述副凸部处于从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滑进所述副凹部的过程,且在所述主凸部从所述第一主凹部滑出后转动的设定角度内,所述副凸部继续保持从所述副定位凹轮面滑进所述副凹部的过程。


2.一种单轴阻尼转轴,其特征在于:包括轴芯、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扭力组件、主定位凸轮、主定位凹轮、副定位凸轮、副定位凹轮和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扭力结构,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为所述主定位凸轮的一面,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为所述主定位凹轮的一面,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为所述副定位凸轮的一面,所述副定位凹轮面为所述副定位凹轮的一面;所述轴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主定位凹轮、所述副定位凸轮和所述副定位凹轮通过所述扭力组件锁紧定位在所述轴芯上的轴挡处,且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副定位凹轮、所述主定位凹轮相对所述轴芯能够自由转动,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副定位凸轮相对所述轴芯能够周向止动轴向自动滑动,所述主定位凸轮与所述主定位凹轮相对设置,使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与主定位凹轮面相对,所述副定位凸轮与所述副定位凹轮相对设置,使所述副定位凸轮面与副定位凹轮面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轴阻尼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组件包括若干垫片、若干蝶形弹片和锁紧螺母,若干所述垫片、所述副定位凹轮、所述副定位凸轮、若干所述蝶形弹片、所述主定位凸轮、所述主定位凹轮和所述第二支架依次套设于轴芯上,并通过所述锁紧螺母锁紧定位在所述轴挡的一侧;所述副定位凹轮通过连接片固接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主定位凹轮上设有定位柱,所述第二支架上对应设有与所述定位柱相匹配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入所述定位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轴阻尼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定位凸轮面上设有两个所述主凸部,两个所述主凸部分设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相对的两边,且一个所述主凸部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小于另一个所述主凸部与所述主定位凸轮的轴孔的距离;所述主定位凹轮面上对应两个所述主凸部设有两组所述第一主凹部和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新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玮硕恒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