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移基板、驱动背板、转移方法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15054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1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移基板、驱动背板、转移方法及显示装置,该转移基板,包括:基材,位于基材之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及多个分别位于相邻的发光二极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多个连接结构分别与驱动背板上的各对位结构相对应,且多个连接结构在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过程中用于与对应的对位结构进行对位。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移基板,多个连接结构可以将多个发光二极管连成一个整体,在发光二极管转移过程中,发光二极管不容易丢失和磨损,并且在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过程中,可以通过多个连接结构与对应的连接结构进行对位,将发光二极管与对应的驱动电极组对齐,提高对位精度,减少错位,提高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良率。

A transfer base plate, a drive back plate, a transfer method and a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移基板、驱动背板、转移方法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指一种转移基板、驱动背板、转移方法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具有自发光、结构简单、体积小和节能等优点,因而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将成为下一代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具体地,MicroLED显示器的耗电量仅为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的10%,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的50%。另外,与同样属于自发光显示器的OLED显示器相较,在同样的电力下,MicroLED显示器的荧幕亮度比OLED显示器高出三倍,显示色域高达120%以上,并具有较佳的材料稳定性与无影像残留。由于制程中需要将Micro-LED阵列巨量式转移至电路基板上,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位以及器件粘合应力等因素影响,多发错位、磨损、丢失等状况,导致Micro-LED阵列的转移良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移基板、驱动背板、转移方法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微型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良率较低的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移基板,包括:基材,位于所述基材之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及多个分别位于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多个所述连接结构分别与驱动背板上的各对位结构相对应,且多个所述连接结构在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过程中用于与对应的对位结构进行对位。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转移基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基材之上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连接结构,还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转移基板中,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呈阵列排布;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均设有所述连接结构;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行间隙和列间隙的交叉位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转移基板中,所述发光二极管包括引出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引出电极电连接;所述引出电极用于在显示时间段向所述发光二极管提供显示信号,以及在触控检测时间段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提供触控扫描信号或接收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反馈信号。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转移基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基材与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的隔离层;所述隔离层的亲和性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背板,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之上的多个驱动电极组,以及多个分别位于相邻的所述驱动电极组之间的对位结构;多个所述驱动电极组的位置分别与转移基板中的各发光二极管的位置相对应;多个所述对位结构分别与所述转移基板中的各连接结构相对应。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之上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驱动电极组之间的间隙中,且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分别与所述转移基板中的各第一触控电极一一对应。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所述驱动电极组包括驱动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与相邻的所述驱动电极电连接;所述驱动电极用于在显示时间段向所述发光二极管提供显示信号,以及在触控检测时间段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提供触控扫描信号或接收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反馈信号。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的转移方法,包括:对形成在晶片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进行剥离,并将剥离得到的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转移到基材之上;在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的位置处形成多个连接结构,以得到上述转移基板;将所述转移基板中的各发光二极管及各连接结构与基材分离;转印装置将各所述发光二极管及各连接结构移动至上述驱动背板之上,且所述发光二极管具有引出电极的一面朝向所述驱动背板具有驱动电极组的一面;将各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驱动背板上的各对位结构进行对位,并控制各所述发光二极管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驱动电极组贴合;将各发光二极管与对应的所述驱动电极组固定连接,并移走所述转印装置。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驱动背板,以及位于所述驱动背板之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及多个分别位于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多个所述连接结构分别与所述驱动背板上的各对位结构相对应;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驱动背板上对应的驱动电极组电连接。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移基板、驱动背板、转移方法及显示装置,该转移基板,包括:基材,位于基材之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及多个分别位于相邻的发光二极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多个连接结构分别与驱动背板上的各对位结构相对应,且多个连接结构在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过程中用于与对应的对位结构进行对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移基板,通过设置用于连接相邻的发光二极管的多个连接结构,可以将多个发光二极管连成一个整体,在多个发光二极管转移过程中,发光二极管不容易丢失和磨损,并且在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过程中,可以通过多个连接结构与对应的连接结构进行对位,将发光二极管与对应的驱动电极组对齐,提高对位精度,减少错位,提高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良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移基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虚线L1处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1中虚线L2处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图1中虚线L3处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向引出电极或驱动电极施加的信号的时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背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虚线L4处的截面示意图;图8为图6中虚线L5处的截面示意图;图9为图6中虚线L6处的截面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的转移方法的流程图;图11至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移方法中各步骤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微型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良率较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移基板、驱动背板、转移方法及显示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移基板、驱动背板、转移方法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附图中各膜层的厚度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
技术实现思路
。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移基板,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移基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虚线L1处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1中虚线L2处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图1中虚线L3处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图4所示,包括:基材10,位于基材10之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移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位于所述基材之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及多个分别位于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的连接结构;/n所述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n多个所述连接结构分别与驱动背板上的各对位结构相对应,且多个所述连接结构在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过程中用于与对应的对位结构进行对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移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位于所述基材之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及多个分别位于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的连接结构;
所述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
多个所述连接结构分别与驱动背板上的各对位结构相对应,且多个所述连接结构在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过程中用于与对应的对位结构进行对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基材之上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
所述连接结构,还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移基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呈阵列排布;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均设有所述连接结构;
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行间隙和列间隙的交叉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移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包括引出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引出电极电连接;
所述引出电极用于在显示时间段向所述发光二极管提供显示信号,以及在触控检测时间段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提供触控扫描信号或接收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反馈信号。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转移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基材与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的隔离层;
所述隔离层的亲和性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6.一种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之上的多个驱动电极组,以及多个分别位于相邻的所述驱动电极组之间的对位结构;
多个所述驱动电极组的位置分别与转移基板中的各发光二极管的位置相对应;
多个所述对位结构分别与所述转移基板中的各连接结构相对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仁惠谢洪洲胡晔郑上涛查文陈美珍陈信李增荣侯清娜刁凯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