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9378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能够将绳索等固定物良好地固定于挂物部。在固定于车架(10)的后部的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中,扶手杆(50)具备:把手部(51),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把手延长部(60),其从把手部(51)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前侧固定部(61),其与把手延长部(60)的下端连接,并安装于车架(10);以及连结部(62),其连结把手延长部(60)与前侧固定部(61),扶手杆(50)具备由开口部(65)形成的挂物部(70),由把手延长部(60)、前侧固定部(61)及连结部(62)划分出开口部(65)。

Armrest of saddle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
技术介绍
以往,在固定于车架后部的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中,公知一体地具备向一个方向突出的挂物部的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724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扶手杆中,由于挂物部为向一个方向突出的突起状,因此容易将绳索等挂于挂物部,但在绳索等松弛的情况下,绳索等可能从挂物部脱落。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中,能够将绳索等固定物良好地固定于挂物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被固定于车架10的后部,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的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杆50具备:把手部51,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把手延长部60,其从所述把手部51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前侧固定部61,其与所述把手延长部60的下端连接,并安装于所述车架10;以及连结部62,其连结所述把手延长部60与所述前侧固定部61,所述扶手杆50具备由开口部65形成的挂物部70,由所述把手延长部60、所述前侧固定部61及所述连结部62划分出所述开口部65。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俯视观察时,所述连结部62位于比所述把手延长部60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划分所述开口部65的下部的所述前侧固定部61被罩39从侧方覆盖。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前侧固定部61具备与所述把手延长部60及所述连结部62连接的基部61a,所述基部61a比所述开口部65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罩39的上部以上侧棱线部39b为界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基部61a沿着所述上侧棱线部39b前后延伸。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设置有将所述扶手杆50的后部安装于所述车架10的后侧固定部56,所述把手延长部60的至少一部分、所述连结部62以及所述后侧固定部56设置成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大致平行。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前侧固定部61及所述后侧固定部56从所述车架10向后方延伸,将所述前侧固定部61紧固于所述车架10的前侧紧固部61c被设置于所述前侧固定部61的前端部,将所述后侧固定部56紧固于所述车架10的后侧紧固部56a被设置于所述后侧固定部56的前端部。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把手延长部60、所述前侧固定部61及所述连结部62是形成为一体的铸件,所述把手部51是管材,与所述把手延长部60的后端接合。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开口部65在所述开口部65的深度方向的中间部具有绕所述开口部65的内周面65a一周的棱线部65b,所述内周面65a以随着从所述棱线部65b靠向所述开口部65的深度方向的两外侧而所述开口部65的内径增大的方式倾斜。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把手延长部60具备:延伸部60a,其从所述把手部51向前方延伸;以及下方延伸部60b,其从所述延伸部60a向下方延伸,所述开口部65通过用所述下方延伸部60b及所述连结部62上下连结所述延伸部60a和所述前侧固定部61而形成。专利技术效果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被固定于车架的后部,扶手杆具备:把手部,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把手延长部,其从把手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前侧固定部,其与把手延长部的下端连接,并安装于车架;以及连结部,其连结把手延长部与前侧固定部,扶手杆具备由开口部形成的挂物部,由把手延长部、前侧固定部及连结部划分出开口部。根据该结构,挂物部由开口部形成,开口部由把手延长部、前侧固定部及连结把手延长部与前侧固定部的连结部划分出来并被封闭。因此,挂于挂物部的固定物不易从挂物部脱落,能够将固定物良好地固定于挂物部。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俯视观察时,连结部位于比把手延长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连结部相对于把手延长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移,因此容易将固定物勾挂于开口部。此外,能够在车宽方向上紧凑地设置挂物部。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划分开口部的下部的前侧固定部被罩从侧方覆盖。根据该结构,由于前侧固定部被罩覆盖而隐藏,因此扶手杆的美观性佳。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前侧固定部具备与把手延长部及连结部连接的基部,基部比开口部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根据该结构,能够用基部承受固定物,能够抑制固定物的偏移。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罩的上部以上侧棱线部为界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基部沿着上侧棱线部前后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用上侧棱线部承受固定物,能够抑制固定物的偏移,从而抑制固定物强烈地碰撞罩。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设置有将扶手杆的后部安装于车架的后侧固定部,把手延长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结部以及后侧固定部设置成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大致平行。根据该结构,由于把手延长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结部、后侧固定部大致平行,因此扶手杆的美观性佳。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前侧固定部及后侧固定部从车架向后方延伸,将前侧固定部紧固于车架的前侧紧固部被设置于前侧固定部的前端部,将后侧固定部紧固于车架的后侧紧固部被设置于后侧固定部的前端部。根据该结构,扶手杆通过前侧固定部及后侧固定部而相对于车架向后方延伸,因此能够在扶手杆的前方确保空间。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把手延长部、前侧固定部及连结部是形成为一体的铸件,把手部是管材,与把手延长部的后端接合。根据该结构,能通过铸造容易地形成开口部。此外,与把手延长部的后端接合的把手部是管材,因此能够使扶手杆轻量化。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开口部在开口部的深度方向的中间部具有绕开口部的内周面一周的棱线部,内周面以随着从棱线部靠向开口部的深度方向的两外侧而开口部的内径增大的方式倾斜。根据该结构,容易通过铸造形成开口部。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把手延长部具备:延伸部,其从把手部向前方延伸;以及下方延伸部,其从延伸部向下方延伸,开口部通过用下方延伸部及连结部上下连结延伸部和前侧固定部而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增大开口部,容易将固定物固定于挂物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图2是自动二轮车的后部的左视图。图3是从前方观察扶手杆的周边部的图。图4是示出扶手杆相对于车架的安装状态的左视图。图5是从上方观察扶手杆相对于车架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在扶手杆中左侧的前端部的左视图。图7是沿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标号说明1:自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10:车架;39:后侧罩(罩);39b:上侧棱线部;50:扶手杆;51:把手部;56:后侧固定部;56a:后侧紧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其被固定于车架(10)的后部,/n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的特征在于,/n所述扶手杆(50)具备:把手部(51),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把手延长部(60),其从所述把手部(51)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前侧固定部(61),其与所述把手延长部(60)的下端连接,并安装于所述车架(10);以及连结部(62),其连结所述把手延长部(60)与所述前侧固定部(61),/n所述扶手杆(50)具备由开口部(65)形成的挂物部(70),/n由所述把手延长部(60)、所述前侧固定部(61)及所述连结部(62)划分出所述开口部(65)。/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28 JP 2018-221961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其被固定于车架(10)的后部,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的特征在于,
所述扶手杆(50)具备:把手部(51),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把手延长部(60),其从所述把手部(51)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前侧固定部(61),其与所述把手延长部(60)的下端连接,并安装于所述车架(10);以及连结部(62),其连结所述把手延长部(60)与所述前侧固定部(61),
所述扶手杆(50)具备由开口部(65)形成的挂物部(70),
由所述把手延长部(60)、所述前侧固定部(61)及所述连结部(62)划分出所述开口部(6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连结部(62)位于比所述把手延长部(60)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其特征在于,
划分所述开口部(65)的下部的所述前侧固定部(61)被罩(39)从侧方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固定部(61)具备与所述把手延长部(60)及所述连结部(62)连接的基部(61a),
所述基部(61a)比所述开口部(65)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39)的上部以上侧棱线部(39b)为界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基部(61a)沿着所述上侧棱线部(39b)前后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田洋一菊池健彦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