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9378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其能够使车架的刚性适当。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具备:车架(10);防护部件(50),其固定于车架(10)以保护车体;以及撑架(53L、53R),其将防护部件(50)与车架(10)连接,撑架(53L、53R)具备:车架连接部(70、270),其连接于车架(10)侧;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其连接于防护部件(50);以及连结部(72、272),其连接车架连接部(70、270)与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撑架(53L、53R)由连结部(72、272)以及彼此对置配置的车架连接部(70、270)和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而形成为U字状。

The protection structure of saddle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在鞍乘型车辆中,公知以下这样的鞍乘型车辆:将保护发动机等车体的防护部件借助设置于防护部件的端部的撑架与车架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撑架为夹在防护部件的杆状的本端部与车架之间的平板状。因此,防护部件相对于车架以比较高的安装刚性被固定。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6805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像上述以往那样,在防护部件相对于车架被牢固地固定的情况下,存在防护部件导致车架的刚性过高的情况。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车架的刚性适当的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具备:车架10;防护部件50,其固定于所述车架10以保护车体;以及撑架53L、53R,其将所述防护部件50与所述车架10连接,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撑架53L、53R具备:车架连接部70、270,其连接于所述车架10侧;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其连接于所述防护部件50;以及连结部72、272,其连接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与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所述撑架53L、53R由所述连结部72、272以及彼此对置配置的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和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而形成为U字状。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设置有从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及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中的一方的内表面向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及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延伸的凸起部73、273,在所述凸起部73、273的末端73b、273b与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及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中的所述另一方的所述内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77、277。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防护部件50具备:杆状的防护件主体部63、263;以及安装部62、262,其设置于所述防护件主体部63、263的端部,并固定于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在沿所述凸起部73、273的轴向观察时,所述防护件主体部63、263的相对于所述安装部62、262的根部63e、263e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凸起部73、273重叠。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防护部件50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架10的前部侧方的侧防护件55L、55R以及设置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发动机11的侧方的发动机防护件52L、52R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侧防护件55L、55R配置在比所述发动机防护件52L、52R靠上方的位置,所述防护部件50具备: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258,其将所述侧防护件55L、55R的下部固定于所述撑架53L、53R;以及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262,其将所述发动机防护件52L、52R的上部固定于所述撑架53L、53R,所述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258及所述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262共同紧固于同一所述撑架53L、53R。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所述侧防护件55L、55R与所述发动机防护件52L、52R重叠。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车架10具备:前立管16;主车架17,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后方延伸;以及下框架19,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所述撑架53L、53R在所述下框架19的左右设置为一对,并且以成为所述U字的底部的所述连结部72、272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左右的所述撑架53L、53R借助于左右贯通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及所述下框架19的上下一对紧固部件67a、67b而紧固于所述下框架19。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车架10具备:前立管16;主车架17,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后方延伸;以及下框架19,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所述撑架53L、53R在所述下框架19的左右设置为一对,并且以成为所述U字的底部的所述连结部72、272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左右的所述撑架53L、53R借助于左右贯通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及所述下框架19的上下一对紧固部件67a、67b而紧固于所述下框架19,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在上下的所述紧固部件67a、67b之间设置有所述凸起部73、273及所述根部63e、263e。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车架10具备:前立管16;主车架17,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后方延伸;以及下框架19,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所述防护部件50具备: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其将所述侧防护件55L、55R的上部固定于所述车架10;以及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264,其将所述发动机防护件52L、52R的下部固定于所述车架10,所述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被固定于所述前立管16,所述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264被固定于所述车架10中位于比下框架19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撑架53L、53R在所述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与所述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264之间固定于所述下框架19。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支承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发动机11的发动机吊架66紧固于所述车架10,所述撑架53L、53R与所述发动机吊架66共同紧固于所述车架10。专利技术效果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具备:车架;防护部件,其固定于车架以保护车体;以及撑架,其将防护部件与车架连接,撑架具备:车架连接部,其连接于车架侧;防护部件连接部,其连接于防护部件;以及连结部,其连接车架连接部与防护部件连接部,撑架由连结部以及彼此对置配置的车架连接部及防护部件连接部形成为U字状。根据该结构,撑架为U字状,能够适度地挠曲,因此,防止了因防护部件导致车架的刚性过高。因此,即使是设置了防护部件的结构,也能够使车架的刚性适当。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设置有从车架连接部及防护部件连接部中的一方的内表面向车架连接部及防护部件连接部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延伸的凸起部,在凸起部的末端与车架连接部及防护部件连接部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根据该结构,撑架以对应于凸起部的末端与车架连接部及防护部件连接部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的量变形,而在间隙消失的状态下,撑架的变形被凸起部限制。因此,能够利用撑架的变形使车架的刚性适当,并且在有大的外力作用于防护部件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撑架的变形。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防护部件具备:杆状的防护件主体部;以及安装部,其设置于防护件主体部的端部,并固定于防护部件连接部,在沿凸起部的轴向观察时,防护件主体部的相对于安装部的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凸起部重叠。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凸起部承受防护件主体部的根部,因此能够利用凸起部有效地承受从防护件主体部传递到撑架的外力。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防护部件包括设置于车架的前部侧方的侧防护件以及设置于鞍乘型车辆的发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其具备:/n车架(10);防护部件(50),其固定于所述车架(10)以保护车体;以及撑架(53L、53R),其将所述防护部件(50)与所述车架(10)连接,/n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的特征在于,/n所述撑架(53L、53R)具备:车架连接部(70、270),其连接于所述车架(10)侧;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其连接于所述防护部件(50);以及连结部(72、272),其连接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与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n所述撑架(53L、53R)由所述连结部(72、272)以及彼此对置配置的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和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而形成为U字状。/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28 JP 2018-221962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其具备:
车架(10);防护部件(50),其固定于所述车架(10)以保护车体;以及撑架(53L、53R),其将所述防护部件(50)与所述车架(10)连接,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撑架(53L、53R)具备:车架连接部(70、270),其连接于所述车架(10)侧;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其连接于所述防护部件(50);以及连结部(72、272),其连接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与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
所述撑架(53L、53R)由所述连结部(72、272)以及彼此对置配置的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和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而形成为U字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设置有从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及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中的一方的内表面向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及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延伸的凸起部(73、273),
在所述凸起部(73、273)的末端(73b、273b)与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及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中的所述另一方的所述内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77、27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部件(50)具备:杆状的防护件主体部(63、263);以及安装部(62、262),其设置于所述防护件主体部(63、263)的端部,并固定于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
在沿所述凸起部(73、273)的轴向观察时,所述防护件主体部(63、263)的相对于所述安装部(62、262)的根部(63e、263e)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凸起部(73、273)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部件(50)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架(10)的前部侧方的侧防护件(55L、55R)以及设置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发动机(11)的侧方的发动机防护件(52L、52R)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防护件(55L、55R)配置在比所述发动机防护件(52L、52R)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防护部件(50)具备: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258),其将所述侧防护件(55L、55R)的下部固定于所述撑架(53L、53R);以及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262),其将所述发动机防护件(52L、52R)的上部固定于所述撑架(53L、53R),
所述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258)及所述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262)共同紧固于同一所述撑架(53L、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敬济冈村广志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