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装置及通信产品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34445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2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及通信产品,其中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均温单元,所述均温单元包括第一均温板、第二均温板及连接所述第一均温板和所述第二均温板的连接板,所述第一均温板和所述第二均温板上均设有管路,所述管路设有真空密封腔体,所述真空密封腔体内注有相变工质,所述第一均温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均温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第二弯折部。通过将均温板设置为几字型,极大的增加了长城型相变均温板与底座的热接触面积,减少了散热底座的嵌齿凸台,既降低了传热接触热阻,提高了散热性能,减轻了散热装置的重量,通过共腔管路的形式,降低散热装置的温差,提高装置整体的均温性。

A heat sink and communication pro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装置及通信产品
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通信产品。
技术介绍
热管是一种高效的传热元件,传热效率和热流密度很高。目前,管式微型热管在设备热管理系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基于一维传热存在传热面积和结构的局限性。相变均温板使工作液体的相变过程成为二维甚至三维传热,热源也可以与热管直接接触,能较强地控制离散的局部热源热区的温度。相变均温板是一个带有中空腔体的板式结构,由外壳、壳体内部的管道和相变工质组成,腔体内充注相变工质并呈负压状态。相变均温板工作时,平板吸收热量,使蒸发段的液态工质迅速膨胀汽化,运动到冷凝段冷却液化后,在热管重力下回流到蒸发段。随着电力电子设备和器件向小型化、集成化、高效化的快速发展,器件性能和散热量不断增大,并带来热流密度分布不均匀、局部热流密度极大、热量聚集在局部区域、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电力电子设备的热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热管理系统满足高性能、高紧凑、高可靠、高柔性的要求。现有嵌齿技术相变均温板是独立的,相邻齿之间的均温性较差。散热盖板较重。现有嵌齿技术相变均温板的边缘通过嵌齿工艺过盈配合嵌入散热底座的凹槽中,这种工艺存在如下缺陷:齿与散热底座热接触面积小,接触热阻大,不利于散热。嵌齿工艺需要在散热底座的凹槽结构做凸起设置,不利于减重。嵌齿的过盈配合工艺难以控制,嵌齿过程工艺性差、生产效率低、装配精度得不到有效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散热装置及通信产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均温单元,所述均温单元包括第一均温板、第二均温板及连接所述第一均温板和所述第二均温板的连接板,所述第一均温板和所述第二均温板上均设有管路,所述管路设有真空密封腔体,所述真空密封腔体内注有相变工质,所述第一均温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均温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第二弯折部。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设有至少一个通孔。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均温板与所述第二均温板的共腔通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在同一平面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均与所述连接板平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均温板和所述第二均温板均与所述连接板垂直。进一步地,包括底座,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底座连接。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均温单元。进一步地,所述均温单元一体成型设置或通过连接件连接。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信产品,包括如上述的一种散热装置。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优点:通过将均温板设置为几字型,极大的增加了长城型相变均温板与底座的热接触面积,减少了散热底座的嵌齿凸台,既降低了传热接触热阻,提高了散热性能,减轻了散热装置的重量,通过共腔管路的形式,降低散热装置的温差,提高装置整体的均温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散热装置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一种散热装置的侧部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一种散热装置的侧部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一种散热装置的侧部示意图。1第一均温板、2第二均温板、3连接板、4管路、5底座、11第一弯折部、12第二弯折部、31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构思之一在于,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均温单元,均温单元包括第一均温板1、第二均温板2及连接第一均温板1和第二均温板2的连接板3,第一均温板1和第二均温板2上均设有管路4,管路4设有真空密封腔体,真空密封腔体内注有相变工质,第一均温板1远离连接板3的一端设有第一弯折部11,第二均温板2远离连接板3的一端设有第二弯折部12。通过将均温板设置为几字型,极大的增加了长城型相变均温板与底座5的热接触面积,减少了散热的底座5的嵌齿凸台,既降低了传热接触热阻,提高了散热性能,减轻了散热装置的重量,通过共腔管路4的形式,降低散热装置的温差,提高装置整体的均温性。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散热装置,具体可以包括均温单元,均温单元包括第一均温板1、第二均温板2及连接第一均温板1和第二均温板2的连接板3,第一均温板1和第二均温板2上均设有管路4,管路4设有真空密封腔体,真空密封腔体内注有相变工质,第一均温板1远离连接板3的一端设有第一弯折部11,第二均温板2远离连接板3的一端设有第二弯折部12。管路4是一种高效的传热元件,传热效率和热流密度很高。目前,管式微型热管在设备热管理系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基于一维传热存在传热面积和结构的局限性。相变均温板使工作液体的相变过程成为二维甚至三维传热,热源也可以与热管直接接触,能较强地控制离散的局部热源热区的温度。相变均温板是一个带有中空腔体的板式结构,由外壳、壳体内部的管道和相变工质组成,腔体内充注相变工质并呈负压状态。相变均温板工作时,平板吸收热量,使蒸发段的液态工质迅速膨胀汽化,运动到冷凝段冷却液化后,在热管重力下回流到蒸发段。通过采用几字型的相变均温板,极大的增加了长城型相变均温板与底座5的热接触面积,减少了散热的底座5的嵌齿凸台,既降低了传热接触热阻,提高了散热性能,减轻了散热装置的重量,通过共腔管路4的形式,降低散热装置的温差,提高装置整体的均温性。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3设有至少一个通孔31。通过在连接板3上设置通孔31,作为长城型相变均温板的齿顶设置散热的通孔31,上述连接板3既能替代散热盖板,上述通孔31又能降成本,减重量。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3上设有连通第一均温板1与第二均温板2的共腔通道。长城型相变均温板中设置有密封的真空腔体的管路4,管路4形式根据具体的需求可设置为单面或双面,均温板的板式成型采用热轧吹胀、焊接吹胀或冲压焊接等工艺实现。长城型相变均温板内的真空腔体充注有相变工质,相邻竖散热均温板之间设置共腔通道或多个共腔通道均温散热,上述共腔通道分别连通第一均温板1和第二均温板2上的管路4,以降低相邻均温板之间的温差,从而提高整体散热装置的均温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11和第二弯折部12在同一平面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11和第二弯折部12均与连接板3平行。均温板的板式成型采用热轧吹胀、焊接吹胀或冲压焊接等工艺实现。上述平行指的是相对的平行关系,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均温板1和第二均温板2相互平行且与连接板3垂直。上述垂直指的是相对的垂直关系,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本实施例中,包括底座5,第一弯折部11、第二弯折部12与底座5连接。本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包括均温单元,均温单元包括第一均温板1、第二均温板2及连接第一均温板1和第二均温板2的连接板3,第一均温板1和第二均温板2上均设有管路4,管路4设有真空密封腔体,真空密封腔体内注有相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均温单元,所述均温单元包括第一均温板、第二均温板及连接所述第一均温板和所述第二均温板的连接板,所述第一均温板和所述第二均温板上均设有管路,所述管路设有真空密封腔体,所述真空密封腔体内注有相变工质,所述第一均温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均温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第二弯折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均温单元,所述均温单元包括第一均温板、第二均温板及连接所述第一均温板和所述第二均温板的连接板,所述第一均温板和所述第二均温板上均设有管路,所述管路设有真空密封腔体,所述真空密封腔体内注有相变工质,所述第一均温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均温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第二弯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设有至少一个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均温板与所述第二均温板的共腔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在同一平面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剑彭典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飞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