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面冷却散热器结构组件,包括冷板组件,所述冷板组件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冷板组件包括层叠排列的多个冷板体,每个冷板体中设有散热水道且都并联连接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所述水道中设有散热翅片;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相对设置的固定挡板和调节挡板,所述冷板组件固定在所述固定挡板和调节挡板之间,所述冷板组件与调节挡板之间设有用于调节压紧程度的楔形滑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双面冷却散热器层叠式的散热结构,散热能力强,且扩展方便,具有简单可靠、小型紧凑、重量轻、安装方便、易于实现单电机、多电机同步工作等优点。
A structure component of double-sided cooling radi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面冷却散热器结构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双面冷却散热器结构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功率、小型化发展趋势,功率模块也呈现高能量、小型化的趋势,更高功率密度的模块需要散热能力更强的散热器。当前的电机控制器散热器水道结构简单,且为单面散热,散热效率较低,多供单电机使用,当为多电机设计时,会增加模块的个数,由于水道为平面的单面散热结构,导致散热器的整体尺寸过大,已经不满足当前的高功率小型化的散热器散热需求。因此迫切需要设计出一款散热能力强,结构紧凑、易于扩展的散热器,以满足当前电机控制器高功率密度和高散热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双面冷却散热器结构组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双面冷却散热器结构组件,包括冷板组件,所述冷板组件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冷板组件包括层叠排列的多个冷板体,每个冷板体中设有散热水道且都并联连接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所述水道中设有散热翅片;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相对设置的固定挡板和调节挡板,所述冷板组件固定在所述固定挡板和调节挡板之间,所述冷板组件与调节挡板之间设有用于调节压紧程度的楔形滑块。优选的,所述冷板体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平板式冷板和槽式冷板,所述槽式冷板中设有与平板式冷板外轮廓形状相符的水道腔体,所述平板式冷板安装在所述水道腔体中;所述平板式冷板朝向水道腔体的一面设有第一散热翅片,另一面设有贯通的进、出水接头。优选的,所述水道腔体的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交错排列的第二散热翅片。优选的,所述散热翅片具体为散热针翅。优选的,所述平板式冷板和槽式冷板采用搅拌摩擦焊的方式连接。优选的,所述多个冷板体包括位于最前侧的前冷板体和位于最后侧的后冷板体;所述后冷板体朝向冷板组件内部的一面设有与水道腔体连通的用于进、出水的公接头,另一面封闭;所述前冷板体朝外的一面设有与水道腔体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另一面设有与水道腔体连通的用于进、出水的母接头。优选的,所述前冷板体和后冷板体之间设有至少一个中冷板体,所述中冷板体的一面设有与水道腔体连通的用于进、出水的母接头,另一面设有与水道腔体连通的用于进、出水的公接头。优选的,所述调节挡板朝向冷板组件的一侧设有用于安装楔形滑块的楔形槽,所述楔形槽与楔形滑块的倾斜角度一致。优选的,所述冷板体的四周设有圆柱孔,多个冷板体通过第一螺栓穿过圆柱孔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冷板组件与楔形滑块之间设有平面挡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双面冷却散热器层叠式的散热结构,散热能力强,且扩展方便,结构紧凑,易于实现单电机、多电机同步工作。2、通过平板式冷板和槽式冷板错排的散热翅片结构使换热面积在相同的散热空间里增大了一倍,进一步增强了散热能力。3、散热翅片结构与水冷板一体化的的设计结构,简化了散热器装配的步骤,降低了散热器装配的难度,且扩展方便。4、每块平板式冷板作为水冷板,自带散热翅片结构,加强了水冷板的结构强度,降低了水冷板因太薄而受力变形的风险。5、楔形滑块控制调节挡板的平面与冷板组件的平面接触的压紧程度,从而使冷板组件中被散热器件表面受到均匀的面力,可以在被散热器件不被压坏的基础上与冷板体表面良性接触散热。6、冷板体采用搅拌摩擦焊的方式装配,具有操作简单、封闭方式可靠、良品率高、比真空钎焊的焊接参数更易控制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双面冷却散热器结构组件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后冷板体的主视图;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后冷板体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后冷板体的平板式冷板的主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后冷板体的平板式冷板的左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后冷板体的平板式冷板的俯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后冷板体的自带散热针翅的槽式冷板的主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后冷板体的自带散热针翅的槽式冷板的后视图;图10是图9中B-B方向的剖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后冷板体的自带散热针翅的槽式冷板的俯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中冷板体的平板式冷板的主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中冷板体的平板式冷板的俯视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中冷板体的平板式冷板的主视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中冷板体的平板式冷板的俯视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中冷板体的自带散热针翅的槽式冷板的主视图;图17是图16中C-C方向的剖视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的中冷板体的自带散热针翅的槽式冷板的俯视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的前冷板体的平板式冷板的主视图;图20是本专利技术的前冷板体的平板式冷板的俯视图;图21是本专利技术的前冷板体的自带散热针翅的槽式冷板的主视图;图22是图21中D-D方向的剖视图;图23是本专利技术的前冷板体的自带散热针翅的槽式冷板的俯视图;图24是本专利技术的前冷板体的自带散热针翅的槽式冷板的后视图;图25是本专利技术的固定支架的俯视图;图26是图25中E-E方向的剖视图;图27是本专利技术的楔形滑块的主视图;图28是本专利技术的楔形滑块的左视图;图29是本专利技术的平面挡板的主视图;图30是本专利技术的平面挡板的俯视图。其中:1、第一螺栓,2、固定支架,2-1、固定挡板,2-2、楔形槽,2-3、调节挡板,3、第二螺栓,4、平面挡板,5、后冷板体,5-1、后冷板体平板式冷板,5-11、后冷板体平板式冷板散热针翅,5-12、后冷板体公接头,5-2、后冷板体槽式冷板,5-21、平面挡板安装限位块,5-22、后冷板体槽式冷板自带的散热针翅,5-23、冷板组件固定件,6、中冷板体,6-1、中冷板体平板式冷板,6-11、中冷板体平板式冷板散热针翅,6-12、母接头,6-13、O型圈安装槽,6-2、中冷板体槽式冷板,6-21、中冷板体槽式冷板自带的散热针翅,6-22、中冷板体公接头,7、前冷板体,7-1、前冷板体平板式冷板,7-2、前冷板体槽式冷板,7-21、进水管,7-22、出水管,7-23、前冷板体槽式冷板自带的散热针翅,8、第一螺母,9、功率模块,10、楔形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双面冷却散热器结构组件,包括冷板组件和固定支架2。冷板组件上设有进水管7-21和出水管7-22,冷板组件包括层叠排列的多个冷板体,每个冷板体中设有散热水道且都并联连接在进水管7-21和出水管7-22之间,水道中设有散热翅片。固定支架2上设有相对设置的固定挡板2-1和调节挡板2-3,冷板组件固定在固定挡板2-1和调节挡板2-3之间。其中固定挡板2-1的作用是在冷板组件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面冷却散热器结构组件,包括冷板组件,所述冷板组件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板组件包括层叠排列的多个冷板体,每个冷板体中设有散热水道且都并联连接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所述水道中设有散热翅片;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相对设置的固定挡板和调节挡板,所述冷板组件固定在所述固定挡板和调节挡板之间,所述冷板组件与调节挡板之间设有用于调节压紧程度的楔形滑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冷却散热器结构组件,包括冷板组件,所述冷板组件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板组件包括层叠排列的多个冷板体,每个冷板体中设有散热水道且都并联连接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所述水道中设有散热翅片;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相对设置的固定挡板和调节挡板,所述冷板组件固定在所述固定挡板和调节挡板之间,所述冷板组件与调节挡板之间设有用于调节压紧程度的楔形滑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面冷却散热器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板体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平板式冷板和槽式冷板,所述槽式冷板中设有与平板式冷板外轮廓形状相符的水道腔体,所述平板式冷板安装在所述水道腔体中;所述平板式冷板朝向水道腔体的一面设有第一散热翅片,另一面设有贯通的进、出水接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面冷却散热器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腔体的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交错排列的第二散热翅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面冷却散热器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具体为散热针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面冷却散热器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式冷板和槽式冷板采用搅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永健,陈登峰,陈雷,李婷婷,陈东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