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管理专利>正文

整日自动司炉洁净燃煤暖、浴、茶、直饮水准智能兼供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7434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整日自动司炉洁净燃煤暖、浴、茶、直饮水准智能兼供锅炉,它是设有环置炉膛的洁净燃煤自动控温司燃的锅炉,炉内设有炉内盘铜管,炉外设有热交换器为中心的茶、浴、直饮水三罐的各引转管彼此闭合串联一条生水流转接开水流、熟水流后由热交换器分流为茶水流、浴用水流和直饮水流的智能化兼供在由锅炉涡热四阀分配热出力的用户系单元自主设定温、定时定量智能化采、供暖过程之中的仅由人工每日加煤、泄渣一次的智能化自动兼换功能的锅炉新技术,它必将影响我国生活锅炉的节能环保和设备智能化的全面更新换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整日自动司炉洁净燃煤暖、浴、茶、直饮水准智能兼供锅炉新技术,尤其是除了电动炉门自控温启闭和供暖的用户系统设定室内采暖指数的控温仪启动或关闭电磁阀之外无须任何辅机便可在每天加煤泄渣一次的情况下整日准智能供暖、供浴、供茶、供直饮水而无须辅助人工的洁净燃煤锅炉。目前,公知的生活锅炉,无法实现洁净燃煤,各地锅炉厂家的生产技术都在伯仲之间,就小型锅炉而言,自动化程度几乎为0,也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只有懒汉炉型较为省工,但茶水的反复沸煮和浴用水的二次勾兑,暖出力率极低的情况下实现了小功率,小时段的无人看管,已经远远跟不上人们对饮水卫生、省工省时、节能环保、暖出力质量等自动化、智能化需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整日自动司炉准智能化地供、采暖设定变动指数,供茶恒温无重复煮沸、供浴恒温值域无须勾兑、供直饮水99%左右节煤,整炉不结水垢保证常年热效率提高20%左右并实现洁净燃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方(圆)形立(卧)式的倒扣炉胆筒与烟火管共膛口管板向下,烟火管后(偏、局)置且直向上偏接炉胆体之上的集烟箱,箱上通烟颈的绕盘闭合铜管出入外壳的炉膛顶开自控温电动炉门,膛内四周递设若干层斜水管接旋并铺加着管肋条、条层平行旋下的随机造型的常压锅炉主体结构。炉体外设三只水罐,由闭合铜管引转的入炉管端逆延置入铝塑管道内而来唯经入炉管通水过炉内绕盘的闭合铜管于炉体顶部闭合接入出炉管,流向三通分入茶水罐和截止阀调控管向,入炉管逆延置入闭合铜管之外的热交换器的本端闭合侧入铝塑管内与原入炉铜管延内的生水流隔壁对流向生水流源头的热交换器末端侧向闭合接直饮水引转管入直饮水罐(在铝塑管中后段支引经浴用水管转入浴水罐内);热交换器为三管通串的内为闭合铜管,管外为铝塑管,再外套泡沫橡塑保温管,直条或盘绕在直饮水罐罐体之外,唯本端、末端开通铜管和铝塑管的各自闭合端头备接各引转管;三罐与炉体、管网统一绝热保温唯有四只自动排气阀和三只取水咀、三只排污水咀,供暖各阀柄及用户系裸露在外。这样,当炉内自动控温司燃热力正常,大量煤体约相当于10-12个小时连续运行设计燃煤量预加入且在烟囱负压条件下,由电动炉门视控温仪设定低限打开进风而逆向滞速其获得热势向上的煤烟使之“悬”于膛内环置膛的肋条腔里直至彻底燃烧,燃烧热力使炉内水体在供暖出力四阀门以及大气常通管潜入炉内水口的微水柱压力调节下自上而下形成涡热饱和水(105℃以下)层、常温水(95℃左右)层和供暖回循环低温水(70℃以下)层,绕盘的炉内盘铜管内闭合直上三层便可调节直流沸腾或饱和热水100-103℃(其间对应常温水层的暖出力四阀对应开启而不影响供暖重力循环),熟水流流出炉体外入茶水罐内,罐内唯持温100-103℃杀菌、沉淀、复后被开水引转管接入热交换器的本端铝塑管内与闭合铜管内生水流隔壁对流进行准静态层递热交换顺而被水源流推出热交换器的末端继被直饮水引转管引入直饮水罐(其中铝塑管中后段上加设三通支引浴用水管引向浴用水罐),罐满则自动排气阀自闭“终端”反助闭合各管道滞停运行,其后,随取各罐之水,则对应罐上自动“打开终端”引闭合某管道单一运行而决无任何含混或偏温;由于系统采暖出力或主管道准绝热保温并全天候待运行预备状态,一旦用户系内控温仪低温限指令电磁阀开启,热力则随取于暖出力主管道,管道又随取于炉内自动控温热出力匹配必定是屡恰无爽。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实现了洁净燃煤和暖、茶、浴、直饮水四功能智能化(定量定温)自动兼换,尤其是实现了锅炉自动控温司燃的电动炉门和用户终端设定随机采暖指数的自动控温电磁阀用户系以外无须任何辅机而实现了整日准智能四功自动兼换的全无人操作安全、准确的工作运行。一台供暖面积500m2的0.1MW智能炉的成本造价大约是现行同类单功采暖炉成本造价的1.2倍左右,可以间歇性供应开水300kg/h或浴用水500kg/h或直饮水每日1-10T而不影响常规早、中、晚之时段采暖用热。一台供暖面积超过2500-3000m2的0.35MW以上或者对高层建筑供暖的锅炉,尚需泵承压逆止循环与回水调阻电磁阀同时配套方可全智能暖、茶、浴、直饮水兼换功。一台专门用于城市直饮水工程的锅炉,每万人增饮量的锅炉造价递增3000元,外加铝塑管与分布限量水咀的配套工程即可,比如二万人饮直饮水(每人每日2-3kg计)的直饮水锅炉(采暖面积500m2功率,兼暖、直饮水两功能智能兼换),日产六十吨直饮水,耗煤六十公斤或五十度电能,其造价成本约为一万元人民币,0.1MW功率的智能锅炉最多可以设计匹配25万人的城市直饮水工程,即造价成本最高为25万人直饮水管网工程匹配以外的(1+23×0.3)万元≈80000元,日耗煤约0.5T或耗电600度左右。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方(圆、立、卧)结构主体的(示意)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本体系统原理流程与安装、智能运行管网图(示)。图中1、日累煤炉膛(简炉膛);2、渣膛;3、烟火管;4、集烟箱;5、烟颈;6、渣篦;7、活动泄渣架;8、斜水管;9、直(弧)板着管(耐火)肋条(简肋条);10、环置肋沟腔炉火膛(简环置膛);11、自控温启闭(人工日累煤或机械给煤、给风)电动炉门(简电动炉门);12、准绝热保温层(简保温层);13、锅炉炉体外壳筒(筒炉体或锅炉);14、炉胆筒(壁);15、热电偶;16、炉体自动排气阀;17、茶水温度计;18、三罐自动排气阀;19、开水出炉入茶水罐分通热交换器本端铝塑管茶水调阀引转管(简出炉管);20、炉外热交换器本端闭合铜管入炉引转管(筒入炉管);21、泡沫橡塑保温随盘(直套)管(简保温管);22、铝塑复合壁熟水流内置铜管呈生水对流外保温管(简铝塑管);23、铜、钢生水流薄壁热交换吸壁外熟水之热的冷却管(简铜管);24、直饮水罐;25、炉内盘铜管;26、熟水分流铝塑三通浴用水恒温输出管(简浴用水管);27、直饮水罐潜引水管口(简引水管);28、入炉(铜)管;29、炉体水冷外陪筒过水内口(简过水内口);30、直饮水主取水口;31、直饮水排污口;32、联扇齿动启闭取水限量双阀(简启闭双阀);33、排水阀;34、排污阀;35、直饮水水咀;36、管网体积功泄压阀(简泄压阀);37、自来水敞开阀(简敞开阀);38、限量阀间自动排气容水杯罐(简限量杯);39、摇渣手柄;40、除渣炉门;41、系统自来水浮球阀补水膨胀水箱;42、大气敞通管;43、带有调烟内翻板的烟囱(简烟囱);44、可读压力为“0”指数的压力表(简压力表);45、大气敞通管内限微水柱潜炉管(简潜管);46、供暖出力兼功调节涡热四阀(简涡热四阀);47、用户系终端出力管自控温电磁启闭阀(简电磁阀);48、准绝热保温主供暖(泵压逆止)出力管道(简保温出力管道);49、用户暖器散热系(简用户系);50、准绝热保温供暖回水(电磁调阻阀)管道(简保温回水管道);51、自来水调供常开阀(简常开阀);52、沸熟水出炉(沸水流)引转管(简出炉引转管或沸水流);53、沸开水延时杀菌后(熟水流)引转管(简开水引转管或熟水流);54、截止阀;55、预热生水(生水流)入炉引转管(简入炉引转管或生水流);56、水源引入热交换器末端转接管(简水源引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整日自动司炉洁净燃煤暖、浴、茶、直饮水准智能兼供锅炉,其特征是:环置膛(10)由横斜水管(8)、肋条(9)构成炉膛(1)的炉胆筒(14),筒(14)偏置于方缺形立式炉体(13)内并顶开电动炉门(11),炉内盘绕铜管(25)闭合出入炉体(13)内水冷层结合涡热四阀(46)与大气敞通潜管(45)水柱微压和炉体顶设自动排气阀(16)、茶浴直饮水三罐(65、74、24)外置并每顶设自动排气阀(18)由常(敞)开阀(51)经水源引转管(56)入热交换器(69)的末端(72)的铜管(23)口入生水流闭合出本端(73)的铜管(23)口并依次闭合通管(55)、管(25)、管(19)、管(52)、管(58)、茶水罐(65)、管(59)、管(53)唯入热交换器(69)本端(73)的铝塑管(22)内的铜管(23)壁外推出授热熟水流并中途支分浴水引转管(26)去浴水罐(74)的同时到末端(72)排出铜管(23)外对流的铝塑管(22)侧口经管(66)、管(61)入直饮水罐(24)的茶、浴、直饮水准智能恒温自动兼换热出力以及采暖用户系(49)自由设定随机控温仪上、下限(供)采暖指数而由电磁阀(47)自动取热于管道(48、50)之暖网,网与三罐(65、74、24)整日准智能无人操作运行的洁净燃煤锅炉(13)、器(69)、罐阀管网除用户系(49)以外全保温的准智能常压采暖与生活用水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理
申请(专利权)人:管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