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型涉及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组件,包括辊轴、传动侧轴承座和操作侧轴承座,传动侧轴承座包括第一座体、深沟球轴承和第一滚针轴承,第一座体套于辊轴一端轴颈,第一座体内有第一装配区和第二装配区,第一滚针轴承装于第一装配区,深沟球轴承装于第二装配区;操作侧轴承座包括第二座体、双向推力球轴承和第二滚针轴承,第二座体套于辊轴另一端轴颈,第二座体内有第三装配区和第四装配区,第二座体内有第一隔离部,第二滚针轴承装于第三装配区,双向推力球轴承装于第四装配区,辊轴末端有外密封盖,双向推力球轴承两端分别通过弹性组件与第一隔离部和外密封盖连接。优点:增强了径向轴承承载能力和自适应性,降低了推力轴承安装难度。
A working roll assembly of six high mill with small roll diame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组件
本技术属于轧钢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冷轧高强钢及不锈钢薄板成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冷轧高强钢及不锈钢薄板生产装备的水平需要相应提高以满足带钢表面质量、厚度精度和板形精度的要求。目前,生产冷轧高强钢及不锈钢薄板的轧机主要采用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辊径小于200mm,工作辊辊径越小,可轧带钢越薄,但辊径的减小造成承受径向力的原四列圆柱滚子轴承尺寸同时变小,承载能力不足使得轴承使用寿命明显缩短,同时减小辊径后轧辊的刚度必然减小,工作辊的挠曲变大,使得轴承受力时其整体外圈与轴承座内孔为线接触,滚动体受力不均,进而造成轴承外圈和滚动体断裂;对于承受轴向力的推力轴承而言,由于承受径向力的四列圆柱滚子轴承的损坏使得该轴承的使用工况恶劣而迅速失效,同时由于原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游隙调整及安装精度要求较高,在使用中容易发生失效,总之,现有技术的小辊径六辊轧机的工作辊轴承座配置容易产生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失效,严重影响了生产机组的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组件,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组件,包括辊轴和装配于辊轴两端轴颈处的传动侧轴承座和操作侧轴承座,上述传动侧轴承座包括第一座体、深沟球轴承和多组第一滚针轴承,上述第一座体套设于上述辊轴的一端轴颈外,上述第一座体内壁由靠近上述辊轴中部的一端向另一端设有第一装配区和第二装配区,多组上述第一滚针轴承沿上述辊轴的轴向间隔装配于上述第一装配区,且每组上述第一滚针轴承内侧的滚针均与上述辊轴滚动配合,其外圈与上述第一座体内壁连接固定,上述深沟球轴承装配于上述第二装配区,并与上述辊轴同轴转动配合;上述操作侧轴承座包括第二座体、双向推力球轴承和多组第二滚针轴承,上述第二座体套设于上述辊轴的另一端轴颈外,上述第二座体内壁由靠近上述辊轴中部的一端向另一端设有第三装配区和第四装配区,且上述第二座体内壁中间区域向内侧突出设有用于分隔第三装配区和第四装配区的环状第一隔离部,多组上述第二滚针轴承沿上述辊轴的轴向间隔装配于上述第三装配区,且每个上述第二滚针轴承内侧的滚针均与上述辊轴滚动配合,其外圈与上述第二座体内壁连接固定,上述双向推力球轴承装配于上述第四装配区,并与上述辊轴同轴转动配合,上述辊轴末端设有与上述第二座体对应端端部密封连接的外密封盖,上述双向推力球轴承两端分别通过一组弹性组件与上述第一隔离部和外密封盖弹性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上述第一座体两端分别密封装配有第一密封盖。进一步,上述第一座体内壁中间区域向内侧突出设有用于分隔第一装配区和第二装配区的环状第二隔离部,相邻两组上述第一滚针轴承之间分别通过套设于上述辊轴外的第一轴承隔环分隔,且上述第一轴承隔环两端分别与两组上述第一滚针轴承的外圈相连,多组上述第一滚针轴承中,位于两端的两个上述第一滚针轴承的外圈分别与上述第二隔离部和靠近上述辊轴中部的上述第一密封盖相抵,且该第一密封盖固定于上述辊轴轴颈处的台阶端面处。进一步,上述第一滚针轴承设有三组。进一步,上述第二座体靠近上述辊轴中部的装配有用于密封其的内密封盖,且上述内密封盖固定于上述辊轴轴颈处的台阶端面处。进一步,相邻两组上述第二滚针轴承之间分别通过套设于上述辊轴外的第二轴承隔环分隔,多组上述第二滚针轴承中,位于两端的两个上述第二滚针轴承的外圈分别与上述第一隔离部和上述内密封盖相抵。进一步,上述第二滚针轴承设有三组。进一步,每组上述弹性组件均由多根沿上述双向推力球轴承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弹簧组成,每根上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上述双向推力球轴承的座圈与外密封盖以及上述双向推力球轴承的座圈与第一隔离部相连接。进一步,上述外密封盖和第一隔离部上对应上述弹簧的位置均设有沉孔,上述弹簧分别伸入对应的上述沉孔内,并与沉孔的底壁相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增强了径向轴承的承载能力和自适应性,降低了推力轴承的安装调整难度,有效增加了轴承的使用寿命,最终提高生产机组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组件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组件中传动侧轴承座与辊轴装配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组件中操作侧轴承座与辊轴装配的剖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辊轴,2、传动侧轴承座,3、操作侧轴承座,21、第一座体,22、深沟球轴承,23、第一滚针轴承,24、第一密封盖,25、第一轴承隔环,31、第二座体,32、双向推力球轴承,33、第二滚针轴承,34、外密封盖,35、弹性组件,36、内密封盖,37、第二轴承隔环,211、第二隔离部,221、第一内隔圈,311、第一隔离部,321、第二内隔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的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组件包括辊轴1和装配于辊轴1两端轴颈处的传动侧轴承座2和操作侧轴承座3,上述传动侧轴承座2包括第一座体21、深沟球轴承22和多组第一滚针轴承23,上述第一座体21套设于上述辊轴1的一端轴颈外,上述第一座体21内壁由靠近上述辊轴1中部的一端向另一端设有第一装配区和第二装配区,多组上述第一滚针轴承23沿上述辊轴1的轴向间隔装配于上述第一装配区,且每组上述第一滚针轴承23内侧的滚针均与上述辊轴1滚动配合,其外圈与上述第一座体21内壁连接固定,上述深沟球轴承22装配于上述第二装配区,并与上述辊轴1同轴转动配合;上述操作侧轴承座3包括第二座体31、双向推力球轴承32和多组第二滚针轴承33,上述第二座体31套设于上述辊轴2的另一端轴颈外,上述第二座体31内壁由靠近上述辊轴1中部的一端向另一端设有第三装配区和第四装配区,且上述第二座体31内壁中间区域向内侧突出设有用于分隔第三装配区和第四装配区的环状第一隔离部311,多组上述第二滚针轴承33沿上述辊轴1的轴向间隔装配于上述第三装配区,且每个上述第二滚针轴承33内侧的滚针均与上述辊轴1滚动配合,其外圈与上述第二座体31内壁连接固定,上述双向推力球轴承32装配于上述第四装配区,并与上述辊轴1同轴转动配合,上述辊轴1末端设有与上述第二座体31对应端端部密封连接的外密封盖34,上述双向推力球轴承32两端分别通过一组弹性组件35与上述第一隔离部311和外密封盖34弹性连接。上述方案中,第一滚针轴承23及第二滚针轴承33的滚针分别直接在硬化研磨的辊颈上滚动,相比原四列圆柱滚子轴承,该轴承配置有效利用辊颈和轴承座内孔间的空间,增大其径向承载能力,增加了轴承的使用寿命;上述双向推力球轴承32两侧座圈由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组件,包括辊轴(1)和装配于辊轴(1)两端轴颈处的传动侧轴承座(2)和操作侧轴承座(3),其特征在于:/n所述传动侧轴承座(2)包括第一座体(21)、深沟球轴承(22)和多组第一滚针轴承(23),所述第一座体(21)套设于所述辊轴(1)的一端轴颈外,所述第一座体(21)内壁由靠近所述辊轴(1)中部的一端向另一端设有第一装配区和第二装配区,多组所述第一滚针轴承(23)沿所述辊轴(1)的轴向间隔装配于所述第一装配区,且每组所述第一滚针轴承(23)内侧的滚针均与所述辊轴(1)滚动配合,其外圈与所述第一座体(21)内壁连接固定,所述深沟球轴承(22)装配于所述第二装配区,并与所述辊轴(1)同轴转动配合;/n所述操作侧轴承座(3)包括第二座体(31)、双向推力球轴承(32)和多组第二滚针轴承(33),所述第二座体(31)套设于所述辊轴(1)的另一端轴颈外,所述第二座体(31)内壁由靠近所述辊轴(1)中部的一端向另一端设有第三装配区和第四装配区,且所述第二座体(31)内壁中间区域向内侧突出设有用于分隔第三装配区和第四装配区的环状第一隔离部(311),多组所述第二滚针轴承(33)沿所述辊轴(1)的轴向间隔装配于所述第三装配区,且每个所述第二滚针轴承(33)内侧的滚针均与所述辊轴(1)滚动配合,其外圈与所述第二座体(31)内壁连接固定,所述双向推力球轴承(32)装配于所述第四装配区,并与所述辊轴(1)同轴转动配合,所述辊轴(1)末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座体(31)对应端端部密封连接的外密封盖(34),所述双向推力球轴承(32)两端分别通过一组弹性组件(35)与所述第一隔离部(311)和外密封盖(34)弹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组件,包括辊轴(1)和装配于辊轴(1)两端轴颈处的传动侧轴承座(2)和操作侧轴承座(3),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侧轴承座(2)包括第一座体(21)、深沟球轴承(22)和多组第一滚针轴承(23),所述第一座体(21)套设于所述辊轴(1)的一端轴颈外,所述第一座体(21)内壁由靠近所述辊轴(1)中部的一端向另一端设有第一装配区和第二装配区,多组所述第一滚针轴承(23)沿所述辊轴(1)的轴向间隔装配于所述第一装配区,且每组所述第一滚针轴承(23)内侧的滚针均与所述辊轴(1)滚动配合,其外圈与所述第一座体(21)内壁连接固定,所述深沟球轴承(22)装配于所述第二装配区,并与所述辊轴(1)同轴转动配合;
所述操作侧轴承座(3)包括第二座体(31)、双向推力球轴承(32)和多组第二滚针轴承(33),所述第二座体(31)套设于所述辊轴(1)的另一端轴颈外,所述第二座体(31)内壁由靠近所述辊轴(1)中部的一端向另一端设有第三装配区和第四装配区,且所述第二座体(31)内壁中间区域向内侧突出设有用于分隔第三装配区和第四装配区的环状第一隔离部(311),多组所述第二滚针轴承(33)沿所述辊轴(1)的轴向间隔装配于所述第三装配区,且每个所述第二滚针轴承(33)内侧的滚针均与所述辊轴(1)滚动配合,其外圈与所述第二座体(31)内壁连接固定,所述双向推力球轴承(32)装配于所述第四装配区,并与所述辊轴(1)同轴转动配合,所述辊轴(1)末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座体(31)对应端端部密封连接的外密封盖(34),所述双向推力球轴承(32)两端分别通过一组弹性组件(35)与所述第一隔离部(311)和外密封盖(34)弹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体(21)两端分别密封装配有第一密封盖(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小辊径六辊轧机工作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体(21)内壁中间区域向内侧突出设有用于分隔第一装配区和第二装配区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剑波,陈亚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乾冶众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