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停靠站,其包括设置于主车道至少一侧的一泊车架,泊车架包括两引道和若干停车道,两引道的一端分别与主车道上的前后两个位置对接,两引道的另一端自主车道横向向一侧延伸,每一停车道的两端分别与两引道连接,轨道车可通过引道进出于任一停车道;轨道车可从主车道上通过其中一引道进入其中任何一停车道,在从停车道上通过另一引道进入主车道,从而实现了停车道与主车道的高效对接,另外,在主车道一侧的某一段长度空间内,可以集中停放多辆轨道车,从而实现轨道车的集中停放,减小了停车站的纵长距离,这不仅有效提高了停车效率,还可缩减用户为用车而消耗的进出站时间。
Stops for air rail transi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停靠站
本技术涉及空轨交通停靠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停靠站。
技术介绍
空中轨道交通系统是指将轨道架设在空中的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轨道在车上方,由钢铁或水泥立柱支撑在空中。由于空轨交通系统将地面交通移至空中,在无需扩展城市现有公路设施的基础上可缓解城市交通难题;又由于它只将轨道移至空中,而不是像高架轻轨或骑坐式单轨那样将整个路面抬入空中,因此克服了其他轨道交通系统的弊病,在建造和运营方面具有很多突出的特点和优点。目前,传统的空轨交通系统包含轨道、支撑立柱、空轨车体、行走机构和控制系统等组件,其中,该系统的轨道为钢制箱形梁,称之为轨道梁,行走机构在轨道梁中带动空轨车体行走。在目前的空轨交通系统中,大多都是直接在主车道上留出一段作为停车用,有的虽然设置了停车站,但是也仅仅是在停车站的一侧并行架设一段与主车道相同的轨道,上述两种停车站的设计,不仅停车效率低,停车少,而且还降低了主车道的使用效率,进出车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技术不足问题而提供一种停车效率高而且不影响主车道正常运行的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停靠站。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停靠站,其包括设置于主车道至少一侧的一泊车架,所述泊车架包括两引道和若干停车道,两所述引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主车道上的前后两个位置对接,两所述引道的另一端自所述主车道横向一侧延伸,每一所述停车道的两端分别与两引道连接,所述停车道用于集中悬挂停靠轨道车,所述轨道车可通过所述引道进出于任一所述停车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停靠站,在主车道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泊车架,而且该泊车架包括有两引道和若干停车道,两引道分别与主车道的前后两个位置对接,这样,轨道车可从主车道上通过其中一引道进入其中任何一停车道,再从停车道上通过另一引道进入主车道,从而实现了停车道与主车道的高效对接,另外,由于可在两引道之间并行设置若干多个停车道,因此,在主车道一侧的某一段长度空间内,可以集中停放多辆轨道车,从而实现轨道车的集中停放,延长泊车架的纵长距离就可以快速增加轨道车停车位的数量,这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地面道路上空的闲置空间建设停车位,还可降低轨道车空载行驶的里程和能耗,缩减用户为用车而消耗的进出站等待时间。较佳地,所述主车道为平行延伸的双层车道,包括上层车道和下层车道,所述上层车道和所述下层车道的同一侧分别设置一所述泊车架,分别位于同一侧上下两层的两所述泊车架中的所述引道通过斜道连通,通过所述斜道,所述轨道车可在上下两层所述泊车架中转换,进而可在所述上层车道和所述下层车道中转换。较佳地,所述上层车道和所述下层车道的左右两侧分别相对设置有一所述泊车架,其中,位于所述上层车道两侧的两个所述泊车架通过一环形的调头车道连通,可实现所述轨道车在所述上层车道调头。较佳地,与所述下层车道对接的其中一所述引道的尾端向所述泊车架外部延伸形成一检修车道,所述轨道车可通过所述检修车道驶离所述泊车架。较佳地,所述泊车架上还横向设置若干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主车道连接,所述支撑梁的另一端与距所述主车道最远端的所述停车道连接,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设置在路面上的立柱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停靠站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停靠站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停靠站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结构特征、实现原理及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停靠站,其包括设置于主车道2至少一侧的一泊车架1,本实施例中,主车道2的左右两侧分别相对设置一泊车架1。泊车架1包括两引道10和若干停车道11,两引道10的一端分别与主车道2上的前后两个位置对接,其中一引道10用于从主车道2进入泊车架1,另一引道10用于从泊车架1出来进入主车道2,两引道10的另一端自主车道2横向一侧延伸,每一停车道11的两端分别与两引道10连接,停车道11用于集中悬挂停靠轨道车,轨道车可通过引道10进出于任一停车道11。具有上述结构的停靠站,在主车道2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泊车架1,而且该泊车架1包括有两引道10和若干停车道11,两引道10分别与主车道2的前后两个位置对接,这样,轨道车可从主车道2上通过其中一引道10进入其中任何一停车道11,在从停车道11上通过另一引道10进入主车道2,从而实现了停车道11与主车道2的高效对接,另外,由于可在两引道10之间并行设置若干多个停车道11,因此,在主车道2一侧的某一段长度空间内,可以集中停放多辆轨道车,从而实现轨道车的集中停放,延长泊车架1的纵长距离就可以快速增加轨道车停车位的数量,这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地面道路上空的闲置空间建设停车位,还可降低轨道车空载行驶的里程和能耗,缩减用户为用车而消耗的进出站等待时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停靠站用于空中轨道交通,轨道车无论是在主车道2上行走还是停靠在停车道11上都是悬挂于轨道上的。进一步地,如图3,为提高运行效率,主车道2可为平行延伸的双层车道,包括上层车道20和下层车道21,上层车道20和下层车道21的同一侧分别设置一泊车架1,分别位于同一侧上下两层的两泊车架1中的引道10通过斜道12连通,通过斜道12,轨道车可在上下两层泊车架1中转换。本实施例中,上层的泊车架1’和下层的泊车架1之间具有两条斜道12,其中一条斜道12用于由下层泊车架1到达上层泊车架1’,另外一条斜道12’用于由上层泊车架1到达下层泊车架1’,从而可在所述上层车道20和所述下层车道21中转换,进而实现轨道车的立体停放。较佳地,上层车道20和下层车道21的左右两侧分别相对设置有一泊车架1,其中,位于上层车道20两侧的两个泊车架1通过一环形的调头车道13连通。位于主车道2一侧的轨道车可通过调头车道13转向到主车道2的另一侧,从而实现调头行驶,方便快速。由于调头车道13位于上层,当下层车道21上的轨道车需要通过调头车道13换向时,需要先通过斜道12进入上层的泊车架1,然后经由上层泊车架1中的引道10进入调头车道13。对于出现问题需要检修的轨道车,为方便其下道,与下层车道21对接的其中一引道10的尾端向泊车架1外部延伸形成一检修车道14,轨道车可通过检修车道14驶离泊车架1。为减小泊车架1支撑立柱对路面行车道占用面积,较佳地,如图2,泊车架1上还横向设置一支撑梁3,支撑梁3的一端与主车道2连接,支撑梁3的另一端与距主车道2最远端的停车道11连接,支撑梁3的两端分别与设置在路面上的一立柱连接,最好将支撑梁3放置与泊车架1的中轴线上,以提高其支撑效果。本实施例中,通过支撑梁3的设置,在路面上仅用两根立柱即可将泊车架1支撑,从而减少支撑立柱的用量。以上所揭露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停靠站,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主车道至少一侧的一泊车架,所述泊车架包括两引道和若干停车道,两所述引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主车道上的前后两个位置对接,两所述引道的另一端自所述主车道横向一侧延伸,每一所述停车道的两端分别与两引道连接,所述停车道用于集中悬挂停靠轨道车,所述轨道车可通过所述引道进出于任一所述停车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停靠站,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主车道至少一侧的一泊车架,所述泊车架包括两引道和若干停车道,两所述引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主车道上的前后两个位置对接,两所述引道的另一端自所述主车道横向一侧延伸,每一所述停车道的两端分别与两引道连接,所述停车道用于集中悬挂停靠轨道车,所述轨道车可通过所述引道进出于任一所述停车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停靠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道为平行延伸的双层车道,包括上层车道和下层车道,所述上层车道和所述下层车道的同一侧分别设置一所述泊车架,分别位于同一侧上下两层的两所述泊车架中的所述引道通过斜道连通,通过所述斜道,所述轨道车可在上下两层所述泊车架中转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锡阳,陈俊恺,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开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