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1764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门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车门包括门体和拉手盒,所述拉手盒与所述门体相连,且所述拉手盒位于所述门体内侧,所述拉手盒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具有开口向上的凹槽,所述本体的上边沿连接有第一限位部;扶手,所述扶手与所述本体连接,且所述扶手连接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以阻止所述扶手的上端朝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运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门,本体具有第一限位部,扶手具有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配合以阻止扶手远离本体,扶手与本体的连接稳定,不会出现相对位移,避免出现因相对位移产生的异响,用户感知质量较高。

Doors and vehicles with th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扶手和拉手盒本体的配合结构稳定性较差,扶手压在拉手盒本体上面部分容易出现因受拉力而外翻的情况,造成质量缺陷,另外,扶手和门体在配合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因扶手受力产生位移而与门体发生刮擦产生异响,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门,该车门的扶手与本体的连接稳定,不易外翻。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门体。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门,所述车门包括门体和拉手盒,所述拉手盒与所述门体相连,且所述拉手盒位于所述门体内侧,所述拉手盒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具有开口向上的凹槽,所述本体的上边沿连接有第一限位部;扶手,所述扶手与所述本体连接,且所述扶手连接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以阻止所述扶手的上端朝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运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本体具有第一限位部,扶手具有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配合以阻止扶手远离本体,扶手与本体的连接稳定,不会出现相对位移,避免出现因相对位移产生的异响,用户感知质量较高。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车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上远离所述门体的一侧的第一凸起,且所述第一凸起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连接于所述扶手上并向下延伸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设于所述第一凸起的靠近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起阻止所述第二凸起朝远离所述车体的方向运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本体包括: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底板,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下侧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扶手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凸缘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上边沿连接;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凸缘的另一侧连接;所述扶手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凸起形成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凸缘的上表面接触,且所述第一凸起分别与所述第二凸起的外侧面和所述扶手的下表面接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扶手具有插槽,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插槽配合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门体相连,所述门体的上边沿向内延伸形成第二凸缘,所述扶手包括横板和竖板,所述横板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所述竖板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与所述横板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二凸缘抵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竖板的下边沿的至少一部分向内水平延伸形成第三凸起,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第一侧板抵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板设有凹陷,所述第三凸起伸入所述凹陷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凸缘的内边沿向上凸起形成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贯穿所述第四凸起。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本体与所述门体螺钉连接和/或卡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扶手与所述门体螺钉连接和/或卡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扶手的表面由皮革包裹。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车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该车辆具有上述的车门,该车辆在开关门时结构稳定,避免产生噪音。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门的部分结构剖视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门的部分结构剖视图;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附图标记:车门100,拉手盒10,本体11,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底板113,凹槽110,扶手12,横板121,竖板122,第三凸起1221,门体20,第二凸缘21,第四凸起211,第一限位部30,第一凸起31,第一凸缘32,第二限位部40,力F1,力F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相关技术中,扶手和拉手盒本体的配合结构稳定性较差,扶手压在拉手盒本体上面部分容易出现因受拉力而外翻的情况,造成质量缺陷,另外,扶手和门体在配合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因扶手受力产生位移而与门体发生刮擦产生异响,影响用户体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门100和具有其的车辆,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100和车辆。如图1和图3所示,该车门100大体可以包括门体20和拉手盒10,拉手盒10包括本体11和扶手12。其中,车门100包括门体20和拉手盒10,拉手盒10与门体20相连,且拉手盒10位于门体20内侧。可以理解的是,乘客乘坐在车内,用户在打开车门100时把持拉手盒10向车门100外施力,用户在关闭车门100时把持拉手盒10向车门100内施力,通过设置拉手盒10并将拉手盒10设置于门体20的内侧,且拉手盒10被构造成适于用户把持的形状,可以方便用户施力从而方便用户开关门。具体而言,如图1结合图2以及图3结合图4所示,本体11内具有开口向上的凹槽110,本体11的上边沿连接有第一限位部30,扶手12与本体11连接,且扶手12连接有第二限位部40,第一限位部30和第二限位部40配合以阻止扶手12的上端朝远离本体11的方向运动。本体11内的凹槽110可以是在空间上向上开口,适于用户将手伸入凹槽110内把持,除此之外,凹槽110向上开口还可以使得本体11具有储物的功能,用户可以暂时将一些小物件放置于凹槽110内,例如,凹槽110内用于放置打火机、手机和卡片等物件,给用户带来便利。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本体11的凹槽110的开口还可在空间上向下,这样,可以避免车内的灰尘等杂物落入凹槽110内造成污染。另外,如图1结合图2所示,通过设置第一限位部30和第二限位部40,且第一限位部30和第二限位部40配合以阻止扶手12的上端远离本体11,这样,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配合使得扶手12和本体11的连接稳定,避免用户在施力时扶手12和本体11发生相对位移,避免了噪音的产生,提高用户的感官体验。由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100,第一限位部30和第二限位部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包括门体和拉手盒,所述拉手盒与所述门体相连,且所述拉手盒位于所述门体内侧,所述拉手盒包括:/n本体,所述本体内具有开口向上的凹槽,所述本体的上边沿连接有第一限位部;/n扶手,所述扶手与所述本体连接,且所述扶手连接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以阻止所述扶手的上端朝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包括门体和拉手盒,所述拉手盒与所述门体相连,且所述拉手盒位于所述门体内侧,所述拉手盒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内具有开口向上的凹槽,所述本体的上边沿连接有第一限位部;
扶手,所述扶手与所述本体连接,且所述扶手连接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以阻止所述扶手的上端朝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上远离所述门体的一侧的第一凸起,且所述第一凸起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连接于所述扶手上并向下延伸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设于所述第一凸起的靠近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起阻止所述第二凸起朝远离所述门体的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
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沿上下方向延伸;
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
底板,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下侧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扶手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
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凸缘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上边沿连接;
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凸缘的另一侧连接;
所述扶手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凸起形成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下表面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合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