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进气道和发动机气缸盖以及发动机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953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道和发动机气缸盖以及发动机和车辆,所述的发动机进气道设于发动机气缸盖上,该发动机进气道长度方向各最低点间的连线具有靠近发动机气缸燃烧室的下连线末段,且该下连线末段呈下凹的弧形,所述下连线末段上具有与所述下连线末段上、下两端点间的连接线距离最大的拐点,所述拐点到所述连接线的垂线和所述连接线形成的交点与下连线末段上端点之间的距离L1,以及所述交点和所述下连线末段下端点之间的距离L2,两者满足L1/L2=1.8~2.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机进气道,可有效提高发动机燃烧室内的滚流强度,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有利于车辆的节能减排。

Engine air intake and engine cylinder head as well as engine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进气道和发动机气缸盖以及发动机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道,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设有该发动机进气道的发动机气缸盖,以及装设有该发动机气缸盖的发动机和装设有该发动机的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在使出行变得便捷的同时,亦带来了能源紧张和环境危机的问题,为了节省能源消耗,降低排放,汽油发动机不断发展,比如采用增压、直喷、高压缩比、米勒循环及中冷EGR等技术,以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降低油耗。在提高发动机热效率,降低油耗的技术中,燃烧系统的设计也一直再被研究,在燃烧系统中,发动机进气道的设计尤其重要,目前用于评价发动机进气道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滚流强度,而现有发动机进气道的结构设计,进气滚流强度低,导致发动机喷油阶段,油气混合均匀度不高,无法达到更低油耗及更高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进气道,以可提高发动机燃烧室内的滚流强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进气道,设于发动机气缸盖上,所述发动机进气道长度方向各最低点的连线具有靠近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进气道,设于发动机气缸盖(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进气道长度方向各最低点的连线具有靠近所述发动机气缸盖(1)的缸盖燃烧室(101)的下连线末段(112),所述下连线末段(112)呈下凹的弧形,所述下连线末段(112)上具有与所述下连线末段(112)上、下两端点间的连接线(115)距离最大的拐点,所述拐点到所述连接线(115)的垂线和所述连接线(115)形成的交点与所述下连线末段(112)上端点之间的距离L1,以及所述交点和所述下连线末段(112)下端点之间的距离L2,两者满足L1/L2=1.8~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进气道,设于发动机气缸盖(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进气道长度方向各最低点的连线具有靠近所述发动机气缸盖(1)的缸盖燃烧室(101)的下连线末段(112),所述下连线末段(112)呈下凹的弧形,所述下连线末段(112)上具有与所述下连线末段(112)上、下两端点间的连接线(115)距离最大的拐点,所述拐点到所述连接线(115)的垂线和所述连接线(115)形成的交点与所述下连线末段(112)上端点之间的距离L1,以及所述交点和所述下连线末段(112)下端点之间的距离L2,两者满足L1/L2=1.8~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拐点到所述连接线(115)的垂线段的长度在3~4m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进气道长度方向各最低点的连线具有位于所述下连线末段(112)上游并与所述下连线末段(112)相接的下连线首段(111),且所述下连线首段(111)呈直线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线首段(111)向所述下连线末段(112)一侧延伸的延伸线经过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飞张德胜马京卫李米龙赵磊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