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把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06814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把手,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解决了摩托车把手碰撞后没有防护驾驶员的技术问题。其技术要点包括把手本体,把手本体上设置有折弯部,折弯部设置于把手本体的中心位置且向下凹折,折弯部上设置有用于挡住驾驶员向前俯冲的防撞杆,防撞杆上套设有缓冲筒,缓冲筒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一道开口槽,缓冲筒通过开口槽套设在防撞杆上且内壁与防撞杆的表面相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防护驾驶员碰撞的优点。

A kind of motorcycle hand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把手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摩托车把手。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摩托车把手的握把是一体成型的,在摩托车发生倾倒或碰撞时,容易使得车把的握把因碰撞而发生变形甚至损坏,需要经常更换车把,增加摩托车把手的使用成本,通常会从材料上或结构上进行加固。在公开号为CN20576989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把手以及摩托车,包括把手本体、把手连接件以及把手套;其中,所述把手本体由内外两层结构组成,所述把手本体的内层材质为碳纤维,所述把手本体的外层材质为铝合金,所述把手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把手本体和摩托车车身,所述把手套与所述把手本体的两端固定连接。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摩托车把手,其通过铝合金与碳纤维的内外双层结构,将铝合金的韧性,以及不易折断的特点与碳纤维是质量轻,不弯曲,冲击吸收性好的特征集中为一体,保障摩托车把手的韧性与强度;但是,因为摩托车在受到较大的撞击力时,人体在惯性下向前冲撞上去,通常会撞在仪表盘上,若把手本体弯折就会发生更加严重的后果,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把手,其具有防护驾驶员碰撞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把手,包括把手本体,所述把手本体上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设置于把手本体的中心位置且向下凹折,所述折弯部上设置有用于挡住驾驶员向前俯冲的防撞杆,所述防撞杆上套设有缓冲筒,所述缓冲筒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一道开口槽,所述缓冲筒通过开口槽套设在防撞杆上且内壁与防撞杆的表面相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把手本体上折弯部两侧的防撞杆,防撞杆能够克服把手本体受到驾驶员施加的力矩,使得把手本体的结构稳定性得以提高,防止摩托车碰撞后人体在惯性下向前俯冲卡入折弯部内,套设有橡胶圈的防撞杆能够限制驾驶员直接朝行驶方向向前飞出,在缓冲筒的防护下,能够起到对驾驶员的防护作用,限制驾驶员向前俯冲的同时,能够保护驾驶员胸部与把手本体的直接撞击,通过设置开口槽便于安装拆卸缓冲筒,长期处于户外环境下,减震垫受到风吹日晒容易变质失效,施加较大的抽拉力即可将缓冲筒从防撞杆上分离出来,实现防护驾驶员碰撞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撞杆设置为两段螺纹连接的套接管,任意一套接管上设置有内螺纹部,另一套接管上设置有外螺纹部,各所述套接管相反设置的一端与折弯部可拆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螺纹连接的两端套接管,摩托车把手本体的折弯部通常是从上向下逐渐减小,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部的配合旋紧,使得防撞杆的长度能够调节,配合折弯部不同位置的不同距离,需要将带有外螺纹的套接管旋进另一套接管的内螺纹部内,便于驾驶员调节防撞杆的高,避免不同身高的驾驶员在驾驶的过程中无法观察仪表盘上的情况,实现便捷调节防撞杆长度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螺纹部的底部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远离内螺纹部的底部的一端与外螺纹部的端面相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弹性件的两端分别顶住两个套接管相向设置的端面上,将外螺纹部旋进内螺纹部的过程中,弹性件受力变形,在形变恢复力的作用下使得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朝相反方向抵紧,避免螺纹连接的两套接管松动,实现加强锁紧连接强度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套接管相反设置的一端上设置有卡接部,各所述卡接部包括设置转动连接于套接管上的两件弯件,两所述弯件呈弧形设置且配合后的内径小于折弯部的直径,两所述弯件远离套接管的一端均设置有贯穿孔,两所述贯穿孔上穿设螺栓,所述螺栓上套设有螺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转动连接于套接管左右两端面上的弯件,各个弯件呈半圆形状且与对应的另一弯件配合扣紧折弯部上,远离套接管的一端通过螺栓穿设过弯件上的贯穿孔,再套设旋紧螺母即可将防撞杆安装固定,实现便捷锁紧安装防撞杆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折弯部上对称设置有多个竖直方向等距排布的安装部,各所述安装部呈圆柱型形状设置且周壁与卡接部的内壁相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个等距排布的安装部于折弯部上,安装部呈竖直圆柱型形状设置,通过将卡接部锁紧套设在安装部的周壁上,卡接部的下表面与安装部的下底面相抵压,避免倾斜的折弯部与卡接部的抵接位置应力集中导致卡接部容易变形,实现稳定套设卡接部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弯件紧贴螺栓栓帽的一面上设置有圆形阶梯孔,各所述弯件紧贴螺母的一面设置有供螺母嵌入的六角阶梯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圆形阶梯孔供螺栓嵌入在弯件的外表面内,六角阶梯孔供螺母嵌入安装,通过旋转螺栓穿过螺母,使得螺栓的栓帽与螺母相向设置的一面分别抵压在圆形阶梯孔与六角阶梯孔的底面上,避免驾驶员身体向前靠时与螺栓或螺母发生碰撞,实现安全嵌入螺栓和螺母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筒内设置多个定型弹片,所述定型弹片呈“C”字型形状设置且开口间隙大于开口槽的间隙,各所述定型弹片的开口两端均设置有半圆凸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定型弹片于缓冲筒内,定型弹片呈“C”字型形状使得缓冲筒的开口槽能够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保持抵紧状态,定型弹片的两端设置有半圆凸部,防止定型弹片两端从缓冲筒内穿设出来,实现加强缓冲筒套设在防撞杆上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接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卡接部竖直面的相交接处均倒圆角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卡接部的上下表面的边缘倒圆角设置,避免碰撞时,避免卡接部的棱边刮伤或划破驾驶员,实现提高安全性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可拆卸安装于把手本体折弯部上的防撞杆以及设置有开口槽的缓冲筒,缓冲筒通过开口槽套设于防撞杆上,能够抵挡驾驶员向前俯冲的趋势,具有防护驾驶员碰撞的效果;(2)通过设置两端螺纹连接的套接管组合成可调节长度的防撞杆,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套设在一起,使得防撞杆能够调节上下高度,避免遮挡个驾驶员的视角,具有便捷调节防撞杆长度的效果;(3)通过设置水平转动连接于套接管端面上的两件弯件配合夹紧把手本体的折弯部,通过螺栓螺母穿设过弯件远离套接管的一端将防撞杆固定在折弯部上的对应安装部上,通过可拆卸连接的锁紧固定方式,具有便捷安装防撞杆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防撞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防撞杆剖视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图1中A部分放大图;图5为本实施例的缓冲筒剖视图。附图标记:1、把手本体;2、折弯部;3、防撞杆;4、缓冲筒;5、开口槽;6、套接管;7、内螺纹部;8、外螺纹部;9、弹性件;10、卡接部;101、弯件;102、贯穿孔;103、螺栓;104、螺母;105、圆形阶梯孔;106、六角阶梯孔;11、安装部;12、定型弹片;13、半圆凸部。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把手,包括把手本体(1),所述把手本体(1)上设置有折弯部(2),所述折弯部(2)设置于把手本体(1)的中心位置且向下凹折,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2)上设置有用于挡住驾驶员向前俯冲的防撞杆(3),所述防撞杆(3)上套设有缓冲筒(4),所述缓冲筒(4)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一道开口槽(5),所述缓冲筒(4)通过开口槽(5)套设在防撞杆(3)上且内壁与防撞杆(3)的表面相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把手,包括把手本体(1),所述把手本体(1)上设置有折弯部(2),所述折弯部(2)设置于把手本体(1)的中心位置且向下凹折,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2)上设置有用于挡住驾驶员向前俯冲的防撞杆(3),所述防撞杆(3)上套设有缓冲筒(4),所述缓冲筒(4)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一道开口槽(5),所述缓冲筒(4)通过开口槽(5)套设在防撞杆(3)上且内壁与防撞杆(3)的表面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3)设置为两段螺纹连接的套接管(6),任意一套接管(6)上设置有内螺纹部(7),另一套接管(6)上设置有外螺纹部(8),各所述套接管(6)相反设置的一端与折弯部(2)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螺纹部(7)的底部设置有弹性件(9),所述弹性件(9)远离内螺纹部(7)的底部的一端与外螺纹部(8)的端面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套接管(6)相反设置的一端上设置有卡接部(10),各所述卡接部(10)包括设置转动连接于套接管(6)上的两件弯件(101),两所述弯件(1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文辉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峰信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