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结构非充气车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6488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轮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结构非充气车轮,包括非充气车轮轮面、轮毂和车轮主体。所述非充气车轮主体设于轮毂的外周,所述非充气车轮轮面设于非充气车轮主体的外周。所述轮毂采用多形状多孔式结构,所述轮毂包括轮毂外侧、轮辐和轮毂内侧,所述轮辐是任何具有弹性变形的结构支撑体。所述非充气车轮主体上等间距均匀相间排布有若干主减震孔和副减震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的非充气车轮是由任何具有弹性变形的结构支撑体作为轮辐和具有主减震孔、副减震孔设计的轮体的两个部位构成车轮的双重减震效果,使得车轮不仅能够承受较大的变形,同时具有足够强的支撑性能,保证车辆拥有更好的驾驶舒适性。

A new structure of non pneumatic whe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结构非充气车轮
本技术属于轮胎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结构非充气车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充气轮胎容易爆胎,充气轮胎易被尖锐物体穿透,发生爆胎的危险。因此,轮胎
出现了一种非充气车轮,没有传统轮胎的充气需求和轮辋,故非充气式轮胎相比于普通轮胎而言具有免维护、免爆胎、免泄漏的功能。非充气车轮在纵向受到冲击载荷时,其内部的支撑结构拥有相比于普通充气轮胎大得多的形变量,由此减轻了崎岖路面通过轮胎传递到悬架和车身的路面冲击,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在高速通过长距离高频次的障碍物时,非充气车轮较大的形变量和较快的回弹性,能够极大的降低车辆的抛离感,提升越野驾驶过程中的行驶稳定性。同时,在低附着力的条件下,较大的形变量和较快的回弹性可以大幅度增加胎面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升车轮胎面的附着力,在胎面与地面的接触部分形成一小块小小的履带效应,帮助车辆脱困。对于车辆轮胎而言,纵向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驾乘的舒适性,而横向刚性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到操控稳定性。故高性能的跑车选择低扁平比轮胎,而越野车则青睐高扁平比轮胎。一个注重横向刚度以提升高速过弯时的侧向支撑,提高过弯极限,而另一个则注重纵向刚度以保证越野过程中的舒适性,也提升轮胎在越野过程中的寿命。而非充气车轮则很好的兼顾了横向和纵向刚性。在经济方面,非充气车轮由于在结构上将胎侧和胎面完全分离开来,所以在胎面的设计上可以更为大胆的运用低滚阻的橡胶配方。而且由于车轮结构的简化,非充气车轮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原本轮胎反复变形带来的能量损失被大幅度的减小,继而达到提升车辆燃油经济性的效果。由于运动过程中车轮运作较为稳定,所以这种车轮的胎面的耐磨性能也比普通轮胎高。非充气车轮因其具备上述诸多优良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在民用、军事和航天等领域都存在巨大的潜力。现有技术中的非充气车轮结构主要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弹性变形为结构支撑体的车轮;另一类是复合在刚性轮毂上的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的弹性体轮体的车轮。两类非充气车轮都是通过单一部位形变来减小轮胎的震动,因此在舒适性上依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非充气车轮,本技术设计的非充气车轮是由任何具有弹性变形的结构支撑体作为轮辐和具有主减震孔、副减震孔设计的轮体的两个部位构成车轮的双重减震效果,使得车轮不仅能够承受较大的变形,同时具有足够强的支撑性能,保证车辆拥有更好的驾驶舒适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结构非充气车轮,包括非充气车轮轮面、轮毂和车轮主体。所述非充气车轮主体设于轮毂的外周,所述非充气车轮轮面设于非充气车轮主体的外周。所述轮毂采用多形状多孔式结构,轮毂材料为具有弯曲减震结构的高强度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所述轮毂包括轮毂外侧、轮辐和轮毂内侧,所述轮辐是任何具有弹性变形的结构支撑体。所述非充气车轮主体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弹性体或高弹性和韧性的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非充气车轮主体上等间距均匀相间排布有若干主减震孔和副减震孔。所述非充气车轮胎面为低滚阻材料胎面。进一步的,所述轮毂包括且不限定在如下结构:蜂巢结构、吸管结构、螺旋线圈结构、分段圆筒结构、鬃毛结构、发泡金属、正弦胀结构、负泊松比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轮辐为“刀锋式”或圆弧状弹性减震辐条,“刀锋式”或圆弧状弹性减震辐条的排布可以是具有方向性或对称性的,“刀锋式”或圆弧状弹性减震辐条的排布能够减少轮胎变形时的内压,实现车轮变化时压力的传导。进一步的,所述主减震孔为圆形。进一步的,所述副减震孔为上下对称的等边三角形。进一步的,所述非充气车轮胎面上均匀设置有若干防滑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设计的非充气车轮是由任何具有弹性变形的结构支撑体作为轮辐和具有主减震孔、副减震孔设计的轮体的两个部位构成车轮的双重减震效果,使得车轮不仅能够承受较大的变形,同时具有足够强的支撑性能,保证车辆拥有更好的驾驶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具有方向性轮辐结构的轮毂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中车轮立体效果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中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2中具有方向性轮辐结构的轮毂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2中车轮立体效果示意图;图7为对称性轮辐结构的轮毂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主减震孔,2-副减震孔,3-非充气车轮胎面,31-防滑纹,4-轮毂,41-轮毂外侧,42-轮辐,43-轮毂内侧,5-非充气车轮主体,4’-轮毂,41’-轮毂外侧,42’-轮辐,43’-轮毂内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描述: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一种新型结构非充气车轮,包括非充气车轮胎面3、轮毂4和非充气车轮主体5。非充气车轮胎面3为低滚阻材料胎面。非充气车轮胎面3上均匀设置有若干防滑纹31。非充气车轮主体5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弹性体或高弹性和韧性的金属材料制成。非充气车轮主体5上等间距均匀相间排布有主减震孔1和副减震孔2。主减震孔1为圆形。副减震孔2为上下对称的等边三角形。轮毂4的材料为具有弯曲减震结构的高强度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轮毂4包括轮毂外侧41、轮辐42和轮毂内侧43。轮辐42为具有方向性弹性变形的“刀锋式”弹性减震辐条。实施例2:如图4-图6所示,一种新型结构非充气车轮,包括非充气车轮胎面3、轮毂4’和非充气车轮主体5。非充气车轮胎面3为低滚阻材料胎面。非充气车轮胎面3上均匀设置有若干防滑纹31。非充气车轮主体5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弹性体或高弹性和韧性的金属材料制成。非充气车轮主体5上等间距均匀相间排布有主减震孔1和副减震孔2。主减震孔1为圆形。副减震孔2为上下对称的等边三角形。轮毂4’的材料为具有弯曲减震结构的高强度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轮毂4’包括轮毂外侧41’、轮辐42’和轮毂内侧43’。轮辐42’为具有方向性弹性变形的减震圆弧状辐条。上述实施例只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举例说明或解释,而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轮辐结构还可以如图7所示或其他未在附图内展示的如蜂巢结构、吸管结构、螺旋线圈结构、分段圆筒结构、鬃毛结构、发泡金属、正弦胀结构、负泊松比结构,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本技术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包含这些修改和变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结构非充气车轮,包括非充气车轮胎面、轮毂和车轮主体,所述非充气车轮主体设于轮毂的外周,所述非充气车轮胎面设于非充气车轮主体的外周,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采用多形状多孔式结构,所述轮毂包括轮毂外侧、轮辐和轮毂内侧,所述轮辐是任何具有弹性变形的结构支撑体,所述非充气车轮主体上等间距均匀相间排布有若干主减震孔和副减震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结构非充气车轮,包括非充气车轮胎面、轮毂和车轮主体,所述非充气车轮主体设于轮毂的外周,所述非充气车轮胎面设于非充气车轮主体的外周,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采用多形状多孔式结构,所述轮毂包括轮毂外侧、轮辐和轮毂内侧,所述轮辐是任何具有弹性变形的结构支撑体,所述非充气车轮主体上等间距均匀相间排布有若干主减震孔和副减震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结构非充气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包括且不限定在如下结构:蜂巢结构、吸管结构、螺旋线圈结构、分段圆筒结构、鬃毛结构、发泡金属、正弦胀结构、负泊松比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卫东何庆一
申请(专利权)人:费曼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