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27901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传动装置,包括传动部件和齿圈,该齿圈焊接于传动部件的外周凸缘部且在外周部形成有斜齿轮部,即使在斜齿轮产生大的推力载荷也能有效缓和齿圈与凸缘部间的焊接部的应力集中。为了使得在斜齿轮部处产生推力载荷时,作用于凸缘部的第一连接面(f1)与第二外周部(A2)之间的边界角部(8)的应力比作用于焊接部的内端(We)的应力大,在面对空间的第一连接面上形成有第一平面部(p1),所述第一平面部由与凸缘部和齿圈的轴线垂直的面构成,并从焊接部的内端朝向边界角部延伸,并且,在齿圈的空间形成部(Ris)形成有第二平面部(p2),该第二平面部由与凸缘部和齿圈的轴线垂直的面构成,并从焊接部的内端朝向与边界角部相反的方向延伸。

transmis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动装置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03月29日、申请号为:201610190743.9、专利技术名称为“传动装置”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动装置,特别是涉及在传动路径中包括能够旋转的传动部件和齿圈的、差动装置之外的传动装置,所述传动部件在外周部一体地具有凸缘部,所述齿圈焊接于传动部件的凸缘部且在外周部形成有斜齿轮部。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样的传动装置已知有如下的差动装置,例如包括:作为能够旋转的传动部件的差速器壳体,其在外周部一体地具有凸缘部;以及齿圈,其一部分被压入到差速器壳体的凸缘部且另一部分焊接于差速器壳体的凸缘部,该差动装置将从驱动源传递至齿圈并且传递至差速器壳体的动力经由差速器壳体内部的差动机构分配并传递至左右一对输出轴(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在该差动装置中,在差速器壳体与齿圈之间形成兼用于压入时的应力集中的缓和与焊接时的排气的空隙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61405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89116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现有装置中,差速器壳体的凸缘部与齿圈的轴向相对置面间对接焊接在一起。因此,特别是在通过斜齿轮构成齿圈的外周齿轮部的情况下,由于在斜齿轮的啮合部产生较大的推力载荷,作用于差速器壳体与齿圈间的焊接部的应力变大,可能对该焊接部的耐久性造成影响。因此,作为该应力集中的对策,考虑了如下内容:例如将焊接部周边的凸缘部等形成得特别厚或者将焊接部的焊接深度设定得深,但是该情况下,存在导致装置的重量增加和成本增加这种不良。并且,在现有装置中,也存在将差速器壳体的凸缘部与齿圈的径向相对置面间对接焊接的技术,但是在该技术中,没有进行如下目的特别的考虑:减轻因较大的推力载荷作用于焊接部的较大的应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事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传动装置。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传动装置在传动路径中包括:能够旋转的传动部件,其在外周部一体地具有凸缘部;齿圈,其焊接于所述传动部件的凸缘部且在外周部形成有斜齿轮部,所述传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缘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外周部,其与所述齿圈的内周部嵌合并焊接在一起;以及直径比所述第一外周部小的第二外周部,其隔着第一连接面而与第一外周部相邻,在所述齿圈上形成有空间形成部,在所述空间形成部与所述凸缘部之间划分出面对所述第一外周部与所述齿圈之间的焊接部的内端的空间(此为第一特征)。优选的是,为了使得在所述斜齿轮部处产生推力载荷时,作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二外周部之间的边界角部及其附近的应力比作用于所述焊接部的内端及其附近的应力大,在所述凸缘部的面对所述空间的所述第一连接面上形成有第一平面部,所述第一平面部由与所述凸缘部和所述齿圈的轴线垂直的面构成,并从所述焊接部的内端朝向所述边界角部延伸,并且,在所述齿圈的所述空间形成部形成有第二平面部,该第二平面部由与所述凸缘部和所述齿圈的轴线垂直的面构成,并从所述焊接部的内端朝向与所述边界角部相反的方向延伸(此为第二特征)。并且,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平面部和所述第二平面部在同一平面上连续(此为第三特征)。并且,优选的是,所述凸缘部与所述齿圈之间的焊接通过激光焊接来进行,所述空间的在照射焊接激光的方向上的尺寸比在与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小(将此设为第四特征)。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和第二特征,在传动部件上的凸缘部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外周部,其与在外周部具有斜齿轮部的齿圈的内周部嵌合并焊接在一起;直径小的第二外周部,其隔着第一连接面与第一外周部相邻;以及直径更小的第三外周部,其在第一外周部的相反侧且隔着第二连接面与第二外周部相邻,在齿圈上,形成有在与凸缘部之间划分出面对第一外周部以及齿圈间的焊接部的内端的空间的空间形成部,为了使得在斜齿轮部处产生推力载荷时,作用于第一连接面与第二外周部之间的边界角部及其附近的应力比作用于焊接部的内端及其附近的应力大,在凸缘部的面对空间的第一连接面上形成有第一平面部,所述第一平面部由与凸缘部和齿圈的轴线垂直的面构成,并从焊接部的内端朝向边界角部延伸,并且,在齿圈的空间形成部形成有第二平面部,该第二平面部由与凸缘部和齿圈的轴线垂直的面构成,并从焊接部的内端朝向与边界角部相反的方向延伸,因此即使在斜齿轮部的啮合部产生大的推力载荷而作用于齿圈,通过由从焊接部的内端分别与凸缘部和齿圈的轴线垂直地向径向内侧和外侧扩展的平面部所划分出的空间的特别设置,能够有效地使应力分散至焊接部的周边部分,从而能够缓和焊接部的应力集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2是表示齿圈与差速器壳体的焊接压入部的放大剖视图(图1的箭头2部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表示齿圈与差速器壳体的焊接压入部的其他实施方式以及参考方式的图2对应剖视图。图4是表示齿圈与差速器壳体的焊接压入部的另外其他实施方式组的图2对应剖视图。标号说明A:凸缘部的外周面A1~A3:第一~第三外周部D:差动装置(传动装置)DC:差速器壳体f1:第一连接面f2:第二连接面G、G’:侧面齿轮J、J’:输出轴p1:第一平面部p2:第二平面部R:齿圈Rg:斜齿轮部Ri:齿圈的内周部Ris:空间形成部Risf:齿圈的面对空间的面Riw:被焊接部S:环状空间(空间)S’:第二空间ST:止挡部STc、STc’:止挡部的与角部对置的部分STi:止挡部的内周面STs:止挡部的侧面W:焊接部We:焊接部的内端1:凸缘部7:角部8:边界角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和参考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和参考方式。首先,在图1中,作为传动装置的差动装置D通过将搭载于汽车的未图示的发动机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分配并传递到与左右一对车轴连接的左右一对输出轴J、J’,来允许左右车轴的差动旋转地驱动左右车轴,差动装置D被收纳、支承在例如配置于车体前部的发动机旁的变速箱4内。差动装置D例如在传动路径中具有:作为终减速被动齿轮的齿圈R;作为传动部件的差速器壳体DC,其在外周部一体地具有与齿圈R的内周部Ri结合的凸缘部1;以及差动机构DM,其收纳于差速器壳体DC,将从齿圈R传递至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力分配并传递给左右一对输出轴J、J’。作为齿圈R的内周部Ri与差速器壳体DC的凸缘部1的结合手段,像后面叙述那样兼用压入与焊接。齿圈R在外周部一体地具有斜齿轮部Rg。斜齿轮部Rg与通过发动机的动力而被驱动旋转且同样由斜齿轮构成的驱动齿轮(未图示)啮合来接收旋转驱动力,将接收到的旋转驱动力直接传递至差速器壳体DC侧。差速器壳体DC内的差动机构DM与以往众所周知的差动机构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动装置,其传动路径中包括:能够旋转的传动部件(DC),其在外周部一体地具有凸缘部(1);齿圈(R),其焊接于所述传动部件(DC)的凸缘部(1)且在外周部形成有斜齿轮部(Rg),所述传动装置的特征在于,/n在所述凸缘部(1)的外周面(A)形成有:第一外周部(A1),其与所述齿圈(R)的内周部(Ri)嵌合且焊接在一起;以及直径比所述第一外周部(A1)小的第二外周部(A2),其隔着第一连接面(f1)而与第一外周部(A1)相邻,/n在所述齿圈(R)上形成有空间形成部(Ris),在所述空间形成部(Ris)与所述凸缘部(1)之间划分出面对所述第一外周部(A1)与所述齿圈(R)之间的焊接部(W)的内端(We)的空间(S)。/n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30 JP 2015-0681901.一种传动装置,其传动路径中包括:能够旋转的传动部件(DC),其在外周部一体地具有凸缘部(1);齿圈(R),其焊接于所述传动部件(DC)的凸缘部(1)且在外周部形成有斜齿轮部(Rg),所述传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缘部(1)的外周面(A)形成有:第一外周部(A1),其与所述齿圈(R)的内周部(Ri)嵌合且焊接在一起;以及直径比所述第一外周部(A1)小的第二外周部(A2),其隔着第一连接面(f1)而与第一外周部(A1)相邻,
在所述齿圈(R)上形成有空间形成部(Ris),在所述空间形成部(Ris)与所述凸缘部(1)之间划分出面对所述第一外周部(A1)与所述齿圈(R)之间的焊接部(W)的内端(We)的空间(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为了使得在所述斜齿轮部(Rg)处产生推力载荷时,作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f1)与所述第二外周部(A2)之间的边界角部(8)及其附近的应力比作用于所述焊接部(W)的内端(We)及其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濑阳一
申请(专利权)人: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