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差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0143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0:29
一种差速器,包括左壳体、右壳体、盆齿、十字轴、四个行星齿轮、两个半轴齿轮,左壳体和右壳体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十字轴、行星齿轮以及半轴齿轮均安装在左壳体和右壳体围成的安装腔内,四个行星齿轮分别安装在十字轴的四个轴头上,左壳体和右壳体配合处的边缘形成均匀分布的四个轴孔,十字轴的四个轴头分别嵌置在该四个轴孔中,两个半轴齿轮分别安装在左壳体和右壳体中,且两半轴齿轮分别啮合于四个行星齿轮的两侧;左壳体的外周缘设置有与左壳体一体成型的盆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盆齿与左壳体一体成型,使得盆齿不需要利用螺栓固定在左壳体上,提高了差速器的装配效率,减少了左壳体上的螺栓孔,降低了左壳体的加工难度,提高了左壳体的强度。

A differenti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差速器
本技术涉及机动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差速器。
技术介绍
重型车辆的驱动桥轮间差速器通常包括左右壳体、盆齿、十字轴、行星齿轮等,其中,左右壳体通过多个连接螺栓固定在一起,十字轴、行星齿轮安装在左右壳体围成的腔体内部,然后再通过多个螺栓将盆齿固定在左壳体上,这样,就需要在左壳体上加工两圈螺栓孔,这样就使得左壳体的结构较为复杂,并且加工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开设了较多的螺栓孔,降低了左壳体的强度,为了改善左壳体的强度,需要在左壳体的表面设置分布于螺栓孔周缘的加强筋,使左壳体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并难以加工,同时由于左壳体与盆齿需要采用多个螺栓进行固定,影响差速器的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差速器,其结构简单,且装配效率较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差速器,包括左壳体、右壳体、盆齿、十字轴、四个行星齿轮、以及两个半轴齿轮,左壳体和右壳体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十字轴、行星齿轮以及半轴齿轮均安装在左壳体和右壳体围成的安装腔内,四个行星齿轮分别安装在十字轴的四个轴头上,左壳体和右壳体配合处的边缘形成均匀分布的四个轴孔,十字轴的四个轴头分别嵌置在该四个轴孔中,两个半轴齿轮分别安装在左壳体和右壳体中,且两半轴齿轮分别啮合于四个行星齿轮的两侧;左壳体的外周缘设置有与左壳体一体成型的盆齿。左壳体靠近右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位于盆齿内侧的环形凸筋,右壳体上设置有与该环形凸筋匹配的环状配合部,环形凸筋的表面设置四个第一半圆凹位,环状配合部的表面设置有四个第二半圆凹位,四个第一半圆凹位和四个第二半圆凹位一一对应的配合,分别围成四个轴孔。环形凸筋的外缘设置定位凹槽,环状配合部的外缘设置有嵌置在定位凹槽中的定位凸筋。左壳体上设置有由环形凸筋的表面延伸至左壳体外表面的第一螺栓孔,右壳体上设置有由环状配合部的表面延伸至右壳体外表面的第二螺栓孔,螺栓依次穿过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左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环绕于第一螺栓孔外围的加强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左壳体和右壳体通过多个螺栓固定在一起,使十字轴的轴头置于左壳体和右壳体之间,同时,盆齿与左壳体一体成型,使得盆齿不需要利用螺栓固定在左壳体上,提高了差速器的装配效率,同时左壳体上也不需要开设用于固定盆齿的螺栓孔,降低了左壳体的加工难度,提高了左壳体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机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2、3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差速器,其包括左壳体10、右壳体20、盆齿30、十字轴40、四个行星齿轮51以及两个半轴齿轮52,左壳体10和右壳体20通过多个螺栓60固定连接在一起,并且左壳体10和后壳体20共同围成一个安装腔,十字轴40、四个行星齿轮51和两个半轴齿轮52均安装在该安装腔内,在左壳体10和右壳体20配合处的边缘均匀的分布有四个轴孔,十字轴40的四个轴头41分别嵌置在该四个轴孔中,并且四个行星齿轮51分别安装在四个轴头41上,两个半轴齿轮52则是分别安装在左壳体10和后壳体20内部,并与左壳体10和右壳体20枢转配合,该两个半轴齿轮52分别位于十字轴40的两侧,并且其二者分别啮合于四个行星齿轮51的两侧,上述的盆齿30位于左壳体10的外周缘,并且与左壳体10一体成型,具体的,盆齿30可以是通过铸造的方式与左壳体10一体成型,当然,左壳体10和盆齿30也可以是采用其他的一体成型方式。本技术的左壳体10和右壳体20通过多个螺栓固定在一起,使十字轴40的轴头置于左壳体10和右壳体20之间,同时,盆齿30与左壳体10一体成型,使得盆齿30不需要利用螺栓固定在左壳体10上,提高了差速器的装配效率,同时左壳体10上也不需要开设用于固定盆齿30的螺栓孔,降低了左壳体10的加工难度,提高了左壳体10的强度。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左壳体10靠近右壳体20的一侧设置有一环形凸筋11,该环形凸筋11位于盆齿30的内侧,对应的,在右壳体20的边缘处形成一个环状配合部21,该环状配合部21与环形凸筋11的直径以及宽度相当,在左壳体10和右壳体20对接固定时,环状配合部21的表面与环形凸筋11的表面贴合;在环形凸筋21的表面设置有四个第一半圆凹位12,在环状配合部的表面设置有四个第二半圆凹位22,四个第二半圆凹位22与四个第一半圆凹位12一一对应,且互相对应的第一半圆凹位12和第二半圆凹位22共同围成一个上述的轴孔,如此,在左壳体10和右壳体20配合处形成四个轴孔。此外,为了便于在安装时,对左壳体10和右壳体20进行对位,本技术在环形凸筋11的缘设置有定位凹槽14,在环状配合部21的外边缘设置有定位凸筋24,在装配时,将定位凸筋24嵌置在定位凹槽14中,完成左壳体10和右壳体20的定位,使其二者的中心轴线重合以确保同轴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在左壳体10上开设多个第一螺栓孔13,第一螺栓孔13由环形凸筋11的表面延伸至左壳体10的外表面,右壳体2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螺栓孔23,第二螺栓孔23由环状配合部21的表面延伸至右壳体20的外表面,螺栓60依次穿过第一螺栓孔13和第二螺栓孔23将左壳体10和右壳体20固定,该实施例中,将第一螺栓孔13开设在环形凸筋11上,使螺栓60穿接在左壳体10内的距离增长,从而增加了螺栓连接的稳定性。本技术中,在左壳体10的外表面还设置有加强筋,该加强筋环绕第一螺栓孔13的外围设置,对左壳体10设置第一螺栓孔13的位置处进行加强,进一步提高了左壳体10的强度。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壳体、右壳体、盆齿、十字轴、四个行星齿轮、以及两个半轴齿轮,左壳体和右壳体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十字轴、行星齿轮以及半轴齿轮均安装在左壳体和右壳体围成的安装腔内,四个行星齿轮分别安装在十字轴的四个轴头上,左壳体和右壳体配合处的边缘形成均匀分布的四个轴孔,十字轴的四个轴头分别嵌置在该四个轴孔中,两个半轴齿轮分别安装在左壳体和右壳体中,且两半轴齿轮分别啮合于四个行星齿轮的两侧;左壳体的外周缘设置有与左壳体一体成型的盆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壳体、右壳体、盆齿、十字轴、四个行星齿轮、以及两个半轴齿轮,左壳体和右壳体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十字轴、行星齿轮以及半轴齿轮均安装在左壳体和右壳体围成的安装腔内,四个行星齿轮分别安装在十字轴的四个轴头上,左壳体和右壳体配合处的边缘形成均匀分布的四个轴孔,十字轴的四个轴头分别嵌置在该四个轴孔中,两个半轴齿轮分别安装在左壳体和右壳体中,且两半轴齿轮分别啮合于四个行星齿轮的两侧;左壳体的外周缘设置有与左壳体一体成型的盆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左壳体靠近右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位于盆齿内侧的环形凸筋,右壳体上设置有与该环形凸筋匹配的环状配合部,环形凸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强张波李春光刘爱萍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富华重工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