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隔热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隔热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问题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事故主要是以电池模组热失控蔓延为特征,在动力电池单体热失控后,高温会迅速传递给相邻的单体,从而引起链式热失控蔓延,造成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抑制动力电池热失控热量向周围电池蔓延是保证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对于抑制动力电池热蔓延的方法主要采用在电池间添加热阻较大的隔热材料,将各个电池的产热隔离。然而,这类方式对电池正常使用过程当中的散热不利,散热不利甚至可以导致电池异常温升。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隔热材料对电池正常使用过程当中的散热不利的问题,提供一种隔热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一种隔热板,包括:隔热框架,形成具有开口的支撑框架;热缩膜,与所述隔热框架的开口处连接,以包围所述隔热框架形成容纳腔;以及复合导热材料层,填充于所述容纳腔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隔热框架(100),形成具有开口的支撑框架;/n热缩膜(300),与所述隔热框架(100)的开口处连接,以包围所述隔热框架(100)形成容纳腔(101);以及/n复合导热材料层(200),填充于所述容纳腔(101),所述复合导热材料层(200)与所述隔热框架(100)形成至少一个接触界面;/n当环境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所述热缩膜(300)发生形变,从所述隔热框架(100)的开口处脱落,所述复合导热材料层(200)相变为液态,并且所述复合导热材料层(200)从所述隔热框架(100)的开口处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隔热框架(100),形成具有开口的支撑框架;
热缩膜(300),与所述隔热框架(100)的开口处连接,以包围所述隔热框架(100)形成容纳腔(101);以及
复合导热材料层(200),填充于所述容纳腔(101),所述复合导热材料层(200)与所述隔热框架(100)形成至少一个接触界面;
当环境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所述热缩膜(300)发生形变,从所述隔热框架(100)的开口处脱落,所述复合导热材料层(200)相变为液态,并且所述复合导热材料层(200)从所述隔热框架(100)的开口处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框架(100)包括:
第一横梁(110),所述第一横梁(110)的端部与所述热缩膜(300)连接;
连接梁(120),所述连接梁(1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110)的中间连接部连接;以及
第二横梁(130),所述第二横梁(130)的中间连接部与所述连接梁(120)的另一端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横梁(130)的端部与所述热缩膜(30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110)设有空气孔(111),所述空气孔(111)与所述容纳腔(10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界面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盛,冯旭宁,卢兰光,韩雪冰,欧阳明高,王贺武,杜玖玉,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